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耀一

作品数:46 被引量:184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筋膜
  • 18篇筋膜瓣
  • 16篇带蒂
  • 16篇带蒂筋膜瓣
  • 16篇缺损
  • 16篇骨缺损
  • 10篇自体
  • 9篇乳腺
  • 8篇血管
  • 8篇血管化
  • 8篇乳腺癌
  • 8篇自体红骨髓
  • 8篇组织工程骨
  • 8篇细胞
  • 8篇腺癌
  • 8篇菌病
  • 8篇脊椎
  • 8篇脊椎炎
  • 8篇布鲁杆菌
  • 8篇布鲁杆菌病

机构

  • 45篇河北北方学院...
  • 19篇河北北方学院
  • 8篇河北医科大学...
  • 5篇河北省儿童医...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 1篇解放军第25...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6篇王耀一
  • 30篇杨新明
  • 27篇孟宪勇
  • 20篇胡振顺
  • 14篇阴彦林
  • 12篇石蔚
  • 12篇张磊
  • 11篇张月
  • 10篇张瑛
  • 9篇张培楠
  • 8篇张军威
  • 8篇赵御森
  • 7篇胡长波
  • 7篇杜雅坤
  • 5篇章鹏
  • 5篇贾永利
  • 4篇魏东
  • 4篇张志生
  • 4篇梁晚平
  • 3篇薛军

传媒

  • 3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11篇2011
  • 3篇201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动态容积扫描与增强扫描对泌尿系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对比
2023年
目的 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容积扫描与增强扫描对泌尿系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疑似泌尿系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检查方法分为A组与B组,各100例,2组均进行CT检查,其中A组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进行检查,B组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动态容积扫描进行检查。比较2组CT值、噪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疾病诊断准确率。结果 A组肾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输尿管CT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于B组(P <0.05),肾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及CT剂量指数(CTDlvo1)、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高于B组(P <0.05)。B组诊断准确率(93.00%,93/100)显著高于A组(83.00%,83/100)(P <0.05)。结论 与常规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相比,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动态容积扫描对泌尿系病变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检查CT值、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降低噪声和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赵御森朱晓龙王耀一周义张志敏胡振顺朱月香许园博
关键词:泌尿系病变计算机断层扫描
PDGF-B、PDGFR-α在pN0期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手术pN0期的NSCLC患者50例。取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以及与癌组织距离5cm以上的癌旁正常肺组织制作标本,免疫组化处理后检测PDGF-B、PDGFR-α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癌组织中PDGF-B阳性表达率(96.00%)高于癌旁组织(40.00%);癌组织中PDGFR-α阳性表达率(92.00%)高于癌旁组织(40.00%)(P<0.05)。NSCLC患者PDGF-B、PDGFR-α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无关,与吸烟史、肿瘤体积、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吸烟史、肿瘤体积较大、病理分级较高以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PDGF-B、PDGFR-α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结论]PDGF-B、PDGFR-α参与p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发展,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对临床上p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魏东薛志芳刘博王耀一郝雁冰
关键词: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淋巴结微转移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被引量:48
2012年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最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杨新明张磊张瑛王耀一孟宪勇阴彦林石蔚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胸腰椎病灶清除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
关键词:骨髓
量化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量化指标测定,明确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的主要作用及成骨效果,为临床干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植入对照组,B组为无蒂筋膜瓣对照组,C组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在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交界区和中心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第8、12、16周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第4、8周时,C组与A组、B组相比较其骨修复区吸光度比值、新生骨小梁面积、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各项量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早期骨修复过程中血管体积增多对成骨作用是有利的;第12、16周时,三组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新生骨小梁面积和生物力学强度逐渐明显增加,C组仍大于A组、B组,但各组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较第8周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骨组织量的增多,血管化作用逐渐减弱,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显著。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组织再生双重作用,早期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并有助于膜诱导成骨作用,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消失,临床适时干预治疗对骨缺损修复有极好作用。
杨新明张瑛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石蔚杜雅坤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外科皮瓣筋膜骨再生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1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3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术后低毒性骨感染10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部位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结果19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3、6、10、12、18个月随访,其中经X线检查6个月实现植入组织工程骨完全吸收替代3例,10个月完全吸收替代6例,12个月完全吸收替代9例,18个月完全吸收替代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感染和骨吸收情况,均实现骨缺损区域的骨再生和骨塑形。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杨新明孟宪勇王耀一阴彦林胡振顺王燕波张军威张培楠刘肃
关键词:骨髓骨移植
老年性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38例临床诊疗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38例老年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入院前均误诊为脊柱结核。入院后,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得到确诊。治疗后12个月随访,17例经规范化药物治疗治愈;21例行手术治疗,治愈19例,改善2例。老年性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具有血清学及病理学特征性表现,诊断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规范化药物治疗具有较好的治愈率,适时手术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
杨新明石蔚孟宪勇胡长波章鹏王耀一贾永利胡振顺赵御森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椎炎
后路与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布病性脊椎炎的比较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单纯后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探讨腰椎布病性脊椎炎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获得完整随访的65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椎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骨破坏情况、脓肿位置、神经损害及影像学分型,35例采用单纯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单纯组),31例行前路病灶清除,同期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植骨术(联合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ESC、影像学评价、脊柱后凸角(Cobb角)及ASIA评分改善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ESC、脊柱后凸角(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价、VAS评分、ODI评分、ASIA评分比较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清除病灶,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有利于感染控制。单纯后路手术对于椎管内肉芽及脓肿清除效果较好,更适合中后柱病变特别是椎管内神经损害者;而前后路联合手术更适合存在椎体周围脓肿及腰大肌脓肿或前柱破坏较大病例。临床中应依据个性化治疗原则,根据感染浸润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
孟宪勇杨新明胡长波康聪张振梁郝运兵王耀一章鹏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椎炎脊柱融合术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骨修复兔尺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研究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尺骨造骨缺损模型.取白体红骨髓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术后将造模兔按数字随机表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12只,A组术后呼吸常压空气,B组术后高压氧治疗,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切片多种方法,检测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并对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发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体内成骨的能力和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A组.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仪动态测量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单位面积内血管的数量及质量,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有明显的优势,提示高压氧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血管化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具有促进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效果.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
关键词:高压氧骨缺损动物模型带蒂筋膜瓣血管化
建立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建立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患者89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椎体炎症浸润和破坏程度、椎间隙破坏程度、骨膜炎炎性变化、椎旁脓肿、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等影像学指标为判定标准。影像学数据采集分析由影像中心医师和骨科医师组成的盲法阅片组实施。根据此影像学表现,制定影像学分型。结果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Ⅰ~Ⅵ型:Ⅰ型椎体炎型,Ⅱ型椎间盘炎型,Ⅲ型骨膜炎型,Ⅳ型脓肿型,Ⅴ型脊髓神经型,Ⅵ型复合型。本组54例为复合型占60.67%,其中Ⅰ型伴有Ⅱ型影像学的发生率最高22例占40.74%(22/54),其次Ⅱ型伴有Ⅴ型20例37.03%(20/54);35例为单纯型占39.33%,其中Ⅰ型14例、Ⅱ型12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4例;单纯型和复合型中Ⅱ型影像学出现率最高53例占59.55%(53/89),其次Ⅰ型47例占52.81%(47/89)。以影像学分型为依据,2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67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59例行病灶清除术,8例经皮微创术治疗。本组89例随访1年,痊愈83例,好转6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影像学分型对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依据此分型单纯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临床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当病情演变为具有手术指征时或Ⅴ型、Ⅵ型者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张治杨新明王耀一阎斌张培楠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椎炎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影像学分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