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阴彦林

作品数:67 被引量:354H指数:14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2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筋膜
  • 17篇筋膜瓣
  • 15篇带蒂
  • 15篇带蒂筋膜瓣
  • 15篇缺损
  • 15篇自体
  • 15篇骨缺损
  • 13篇红骨髓
  • 12篇自体红骨髓
  • 9篇脊柱
  • 9篇脊柱炎
  • 8篇修复骨缺损
  • 8篇血管
  • 8篇组织工程骨
  • 8篇骨髓
  • 7篇血管化
  • 7篇坏死
  • 7篇骨头
  • 6篇疗效
  • 6篇菌病

机构

  • 65篇河北北方学院...
  • 20篇河北北方学院
  • 13篇河北省儿童医...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张家口学院
  • 1篇北京市健宫医...

作者

  • 66篇阴彦林
  • 51篇杨新明
  • 38篇孟宪勇
  • 24篇张培楠
  • 21篇石蔚
  • 19篇张瑛
  • 15篇杜雅坤
  • 14篇王耀一
  • 13篇张军威
  • 12篇胡振顺
  • 12篇李化光
  • 9篇张磊
  • 8篇苏峰
  • 8篇赵御森
  • 8篇贾永利
  • 7篇王立坤
  • 7篇温德惠
  • 7篇张春林
  • 5篇邹宇炜
  • 4篇王燕波

传媒

  • 5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4篇2023
  • 1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15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被引量:48
2012年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最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杨新明张磊张瑛王耀一孟宪勇阴彦林石蔚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胸腰椎病灶清除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
关键词:骨髓
量化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量化指标测定,明确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的主要作用及成骨效果,为临床干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植入对照组,B组为无蒂筋膜瓣对照组,C组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在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交界区和中心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第8、12、16周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第4、8周时,C组与A组、B组相比较其骨修复区吸光度比值、新生骨小梁面积、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各项量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早期骨修复过程中血管体积增多对成骨作用是有利的;第12、16周时,三组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新生骨小梁面积和生物力学强度逐渐明显增加,C组仍大于A组、B组,但各组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较第8周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骨组织量的增多,血管化作用逐渐减弱,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显著。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组织再生双重作用,早期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并有助于膜诱导成骨作用,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消失,临床适时干预治疗对骨缺损修复有极好作用。
杨新明张瑛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石蔚杜雅坤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外科皮瓣筋膜骨再生
DCE-MRI联合CT对布鲁菌病脊柱炎的评估分析
2023年
目的应用动态对比增强核磁(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DCE-MRI)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对高度疑似布鲁菌病脊柱炎(布病脊柱炎)进行诊断,并分析两者联合对布病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高度疑似布病脊柱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病理检查及CT、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DCE-MRI联合CT对布病脊柱炎的诊断价值。结果80例高度疑似布病脊柱炎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58例为布病脊柱炎组,余22例为非布病脊柱炎组。布病脊柱炎组K^(trans)、K_(ep)、V_(e)高于非布病脊柱炎组(P<0.05);DCE-MRI联合CT诊断布病脊柱炎的敏感度、准确度高于DCE-MRI、CT单独诊断(P<0.05);CE-MRI联合CT诊断布病脊柱炎的特异度与DCE-MRI、CT单独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CT均可有效诊断布病脊柱炎,能够有效显示布病脊柱炎病理特点,但两者联合对布病脊柱炎的效能更高。
阴彦林杨新明田野张瑛贾永利张培楠
关键词:脊柱炎布鲁氏菌磁共振成像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接种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作膜诱导技术,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作为膜内充填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kg,制备双侧桡骨2cm长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将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组织工程骨。将模型左侧设为对照组(A组),仅植入自体组织工程骨;右侧为实验组(B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5cm×3cm的带无名血管蒂的毛细血管网筋膜瓣,包裹自体组织工程骨充填骨缺损。术后4、8、12、16周行X线检查和吸光度(A)值比测量、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A值比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两组间比较,以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B组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骨组织再生双重作用,对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阴彦林
关键词:骨缺损带蒂筋膜瓣自体红骨髓血管化组织工程骨
一种超声诊断显示器调节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声诊断显示器调节臂,包括:主机、凹槽、滑块、导杆、摆臂、托盘、支撑块、键盘、支架、显示器;所述主机顶端的后侧开设有矩形状的凹槽,且凹槽的内部滑配有矩形状的滑块;所述导杆呈圆形状,且导杆左右贯穿滑块的...
王立坤温德惠阴彦林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文献传递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1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3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术后低毒性骨感染10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部位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结果19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3、6、10、12、18个月随访,其中经X线检查6个月实现植入组织工程骨完全吸收替代3例,10个月完全吸收替代6例,12个月完全吸收替代9例,18个月完全吸收替代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感染和骨吸收情况,均实现骨缺损区域的骨再生和骨塑形。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杨新明孟宪勇王耀一阴彦林胡振顺王燕波张军威张培楠刘肃
关键词:骨髓骨移植
高频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跟腱损伤术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评估高频超声在跟腱损伤诊断和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并通过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are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对双侧跟腱弹性测值来预测跟腱恢复过程。方法对54例疑似跟腱损伤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和SWE检查。40例术后跟腱损伤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3、6个月行高频超声和SWE检查。观察患侧跟腱厚度、回声、血流和剪切波速度值(Shear wave velocity,SWV)变化,并与健侧跟腱作对比。结果54例患者中,高频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97.6%(40/41),特异性为76.9%(10/13),准确性为92.6%(50/54)。术后跟腱厚度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其内部回声逐渐均匀,血流及粘连情况减少,与临床症状一致。而其剪切波速度值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加。结论高频超声和剪切波速度可以确定跟腱损伤的类型和程度,有助于跟腱损伤的诊断和康复预测。
胡敏霞温德惠王立坤阴彦林张培楠
关键词:跟腱损伤高频超声剪切波速度
一种跟腱测量支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跟腱测量支架,包括床体和超声探头,所述床体的上侧壁设置有四组升降机构,且各组升降机构上连接有U形设置的第一移动板,四个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侧壁设置有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一移动机构,且各组移动机构上连接有U形设...
王立坤温德惠阴彦林张培楠
文献传递
Merkel细胞癌术后复发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一位老年Merkel细胞癌患者,于2006年8月初发时先行化疗及放射治疗,1年后局部再发肿瘤,再次接受扩大性切除术及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1月Merkel细胞癌再次复发。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且进展快的皮肤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包括免疫组化方法),即使综合治疗后仍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差。
阴彦林杨新明张春林苏峰
关键词:MERKEL细胞癌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