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振顺

作品数:36 被引量:113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筋膜
  • 15篇筋膜瓣
  • 13篇带蒂
  • 13篇带蒂筋膜瓣
  • 13篇缺损
  • 13篇骨缺损
  • 9篇血管
  • 8篇组织工程骨
  • 7篇动脉
  • 7篇自体
  • 6篇血管化
  • 5篇自体红骨髓
  • 5篇冠状
  • 5篇红骨髓
  • 5篇成骨
  • 4篇修复骨缺损
  • 4篇诱导成骨
  • 4篇容积
  • 4篇骨髓
  • 4篇冠状动脉

机构

  • 35篇河北北方学院...
  • 18篇河北北方学院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河北省儿童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6篇胡振顺
  • 20篇王耀一
  • 19篇杨新明
  • 17篇孟宪勇
  • 12篇阴彦林
  • 8篇张磊
  • 8篇张瑛
  • 8篇朱月香
  • 7篇崔书君
  • 7篇石蔚
  • 7篇张军威
  • 7篇赵御森
  • 6篇杨飞
  • 5篇张培楠
  • 5篇杜雅坤
  • 4篇朱晓龙
  • 4篇李晓东
  • 4篇李艳捧
  • 4篇张斌
  • 4篇崔国庆

传媒

  • 4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0篇2011
  • 1篇201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动态容积扫描与增强扫描对泌尿系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对比
2023年
目的 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容积扫描与增强扫描对泌尿系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疑似泌尿系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检查方法分为A组与B组,各100例,2组均进行CT检查,其中A组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进行检查,B组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动态容积扫描进行检查。比较2组CT值、噪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疾病诊断准确率。结果 A组肾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输尿管CT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于B组(P <0.05),肾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及CT剂量指数(CTDlvo1)、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高于B组(P <0.05)。B组诊断准确率(93.00%,93/100)显著高于A组(83.00%,83/100)(P <0.05)。结论 与常规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相比,采用常规CT平扫联合动态容积扫描对泌尿系病变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检查CT值、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降低噪声和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赵御森朱晓龙王耀一周义张志敏胡振顺朱月香许园博
关键词:泌尿系病变计算机断层扫描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
关键词:骨髓
量化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量化指标测定,明确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的主要作用及成骨效果,为临床干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植入对照组,B组为无蒂筋膜瓣对照组,C组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在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交界区和中心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第8、12、16周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第4、8周时,C组与A组、B组相比较其骨修复区吸光度比值、新生骨小梁面积、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各项量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早期骨修复过程中血管体积增多对成骨作用是有利的;第12、16周时,三组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新生骨小梁面积和生物力学强度逐渐明显增加,C组仍大于A组、B组,但各组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较第8周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骨组织量的增多,血管化作用逐渐减弱,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显著。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组织再生双重作用,早期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并有助于膜诱导成骨作用,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消失,临床适时干预治疗对骨缺损修复有极好作用。
杨新明张瑛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石蔚杜雅坤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外科皮瓣筋膜骨再生
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的比较被引量:6
2011年
本研究旨在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工程骨制备: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5只,雌雄不限,年龄4~5个月,体质量2.0~2.5kg,每只兔分点抽取自体红骨髓共8ml,应用淋巴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去除红细胞等纯化处理后,取中间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层,
杨新明王耀一张磊孟宪勇阴彦林胡振顺赵御森王海波
关键词:诱导成骨作用带蒂筋膜瓣新西兰大白兔密度梯度离心组织工程骨自体红骨髓
以带蒂筋膜瓣为膜引导骨再生屏障膜包裹接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为膜引导骨再生(MGBR)屏障膜的可行性及其在促进超临界骨缺损(ECSD)修复方面的实验疗效。方法:50只大白兔,尺骨造ECSD模型,A组单纯植入化骨(NTEB)(对照组),B组制备带蒂筋膜瓣包裹NTEB(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修复区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各检查结果均显示B组优于A组。结论:以带蒂筋膜瓣为屏障膜具有MGBR作用,其包裹NTEB应用MGBR技术对促进ECSD修复疗效显著。
胡振顺杨新明王耀一孟宪勇张瑛阴彦林
关键词:骨再生带蒂筋膜瓣组织工程骨
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辅助治疗术后转移性胃癌临床观察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辅助治疗对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两组均口服替吉奥联合静脉滴注奥沙利铂,对照组静脉滴注伊立替康辅助治疗,观察组静脉滴注伊立替康联合口服阿帕替尼辅助治疗。计算两组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并比较其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242(CA242)、CA199、CA724]、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6.96%、77.27%,两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CEA、CA242、CA199、CA724及MMP-2、MMP-9、VEGF水平均降低,生存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6、9、12个月生存率比较P均>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辅助治疗术后转移性胃癌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2、MMP-9、VEGF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磊王韬王一飞费建东宋小涛胡振顺
关键词:伊立替康癌胚抗原糖链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
某社区中青年人椎管形态学MRI观察
2016年
目的 探讨长青路社区中青年人MRI C3~C7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颈髓矢状径、Torg比值及SAC大小变化。方法 50例长青路社区健康中青年人分为男女两组,男21人,女29人,均行颈椎MRI检查。矢状位T2WI测量C3~C7节段椎体矢状、椎管及脊髓矢状径,计算相应节段Torg比值和脊髓缓冲空间(SAC)。结果 男性组C3~C7椎体矢状径大于女性椎体矢状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7椎管矢状径、脊髓矢状径男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C7节段Torg比值范围男性0.62~1.19,女性0.82~1.34,女性Torg比值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3~C7SAC值男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Torg比值与椎体矢状径、脊髓矢状径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76、0.153。SAC值与椎体矢状径、脊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41、-0.324、0.869。结论 C3~C7椎体矢状径存在性别差异,椎管矢状径无性别差异,单纯以Torg比值作为椎管狭窄的诊断指标会加大男性椎管狭窄的误诊率。与Torg比值相比,SAC值的变化与椎管矢状径大小明显相关,较Torg比值更能反映椎管狭窄情况。
李晓东胡振顺崔国庆张斌李艳捧
关键词:MRI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1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3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术后低毒性骨感染10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部位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结果19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3、6、10、12、18个月随访,其中经X线检查6个月实现植入组织工程骨完全吸收替代3例,10个月完全吸收替代6例,12个月完全吸收替代9例,18个月完全吸收替代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感染和骨吸收情况,均实现骨缺损区域的骨再生和骨塑形。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杨新明孟宪勇王耀一阴彦林胡振顺王燕波张军威张培楠刘肃
关键词:骨髓骨移植
老年性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38例临床诊疗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38例老年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入院前均误诊为脊柱结核。入院后,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得到确诊。治疗后12个月随访,17例经规范化药物治疗治愈;21例行手术治疗,治愈19例,改善2例。老年性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具有血清学及病理学特征性表现,诊断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规范化药物治疗具有较好的治愈率,适时手术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
杨新明石蔚孟宪勇胡长波章鹏王耀一贾永利胡振顺赵御森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椎炎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骨修复兔尺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研究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尺骨造骨缺损模型.取白体红骨髓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术后将造模兔按数字随机表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12只,A组术后呼吸常压空气,B组术后高压氧治疗,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切片多种方法,检测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并对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发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体内成骨的能力和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A组.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仪动态测量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单位面积内血管的数量及质量,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有明显的优势,提示高压氧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血管化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具有促进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效果.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
关键词:高压氧骨缺损动物模型带蒂筋膜瓣血管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