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磊

作品数:53 被引量:215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手术
  • 11篇细胞
  • 11篇胶质
  • 9篇胶质瘤
  • 8篇血管
  • 7篇筋膜
  • 7篇筋膜瓣
  • 6篇鼠脑
  • 6篇切除
  • 5篇带蒂
  • 5篇带蒂筋膜瓣
  • 5篇手术治疗
  • 5篇缺损
  • 5篇肿瘤
  • 5篇外科
  • 5篇细胞瘤
  • 5篇骨缺损
  • 5篇骨头
  • 5篇恶性
  • 5篇布鲁杆菌

机构

  • 39篇河北医科大学...
  • 2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0篇河北省儿童医...
  • 9篇河北北方学院
  • 8篇河北省人民医...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邢台市人民医...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作者

  • 53篇张磊
  • 24篇刘英姿
  • 24篇张学新
  • 21篇杨新明
  • 18篇孟宪勇
  • 15篇石蔚
  • 13篇邢鹏辉
  • 12篇王耀一
  • 12篇杜雅坤
  • 9篇刘海英
  • 9篇阴彦林
  • 8篇胡振顺
  • 8篇张瑛
  • 6篇胡长波
  • 6篇张培楠
  • 5篇李建峰
  • 5篇张军威
  • 5篇赵御森
  • 4篇李文玲
  • 4篇袁江伟

传媒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华航海医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肿瘤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嗜铬细胞瘤颅内转移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08年
邢鹏辉于桂兰张学新张磊刘英姿刘海英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脑转移
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性脊柱炎临床特点,评价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收集2002-2015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及采取手术治疗的年龄≥65岁老年布病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实验室诊断、影像学改变和手术治疗效果。并根据术后12个月内的随访资料,对患者进行疼痛和影像学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共收集38例老年布病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就诊时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持续性剧烈腰背痛,局部压痛,叩击痛明显,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阳性11例,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在1∶100以上28例,术中取炎性肉芽肿或脓肿布鲁菌培养阳性28例。手术前,X线检查显示,有29例椎间隙狭窄,密度增高,椎体边缘骨质破坏;有9例椎体缘骨质硬化增生呈鸟嘴状,与相邻椎体缘形成骨桥。CT检查显示,有29例椎体边缘有大小不等多发破坏灶,病灶周围增生硬化,新生骨组织中又有破坏灶构成"花边椎";有9例椎间盘破坏呈等密度影,关节面增生硬化的骨质形成"唇"状骨赘;有10例同时伴有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增宽,其内有脓肿形成。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全部患者椎体、椎间盘、附件及椎管内呈不均匀高信号,相应平面硬脊膜或神经根受压。术后2周及1、3、6、12个月疼痛评分[(2.1±0.2)、(0.7±0.4)、(0.2±0.1)、(0.0±0.0)、(0.0±0.0)分]明显低于术前[(9.2±0.3)分,P均<0.05];术后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分[(4.68±0.04)、(4.92±0.08)、(5.00±0.00)分]明显高于术前[(0.37±0.03)分,P均<0.05];术后6、12个月临床疗效评价治愈率[92.11%(35/38),100.00%(38/38)]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78.95%(30/38),P均<0.05)]。结论老年布病性脊柱炎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治疗有利于解除疼痛、稳定脊柱功能和加速布病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张磊孟钊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柱炎外科手术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被引量:48
2012年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最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杨新明张磊张瑛王耀一孟宪勇阴彦林石蔚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胸腰椎病灶清除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量化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量化指标测定,明确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的主要作用及成骨效果,为临床干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植入对照组,B组为无蒂筋膜瓣对照组,C组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在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交界区和中心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第8、12、16周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第4、8周时,C组与A组、B组相比较其骨修复区吸光度比值、新生骨小梁面积、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各项量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早期骨修复过程中血管体积增多对成骨作用是有利的;第12、16周时,三组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新生骨小梁面积和生物力学强度逐渐明显增加,C组仍大于A组、B组,但各组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较第8周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骨组织量的增多,血管化作用逐渐减弱,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显著。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组织再生双重作用,早期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并有助于膜诱导成骨作用,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消失,临床适时干预治疗对骨缺损修复有极好作用。
杨新明张瑛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石蔚杜雅坤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外科皮瓣筋膜骨再生
^(125)I粒子术中植入治疗胶质母细胞瘤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照射对颅内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5I放射性粒子采用术中植入的方法,首先在手术显微镜下尽可能全切肿瘤,随后在肿瘤残腔表面植入125I,术后常规给予外放射治疗,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TTP)和总生存时间(OS),并对比同期单纯手术、外放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其统计学表现。结果:共观察19例初次发病的患者,平均年龄51.2岁,植入粒子8~20枚;术后肿瘤残腔周边的平均治疗剂量为31.6Gy,外照射剂量42~54Gy;粒子植入组平均TTP为42.1±2.4w(95%可信区间为37.2~46.5w),非粒子植入组为27.1±2.7w(95%可信区间为24.3~31.8w);粒子植入组平均OS为66.3±3.2w(95%可信区间为61.9~70.4w),非粒子植入组为47.7±2.6w(95%可信区间为44.4~50.5w),统计学分析显示明显差异。结论:通过粒子植入的方法能够明显延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术中植入的方法能够迅速减少肿瘤体积,并减少粒子的植入总数,避免过量照射,但本研究观察样本少,术中植入在肉眼下进行,不能保证粒子准确排列,与外放射治疗的结合仍需要进一步摸索总结。
刘英姿张学新张磊邢鹏辉
关键词:^125I胶质母细胞瘤
头面部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研究现状
2021年
在很多疾病的治疗当中,都需要使用到头面部医疗器械。由于器械和头面部接触紧密,进而容易引起相关压力性损伤的情况。头面部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很多种类的头面部医疗器械,都容易引起此类情况。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因素主要包括力学因素、时间因素、患者因素、护理因素。在临床上要注意使用相关评估工具做出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减少此类损伤的发生,保护患者安全。
刘立天张磊李贤李玉张飞飞
关键词:头面部医疗器械
支撑股骨头塌陷的空芯钛棒设计的可行性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估支撑股骨头塌陷的空芯钛棒设计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对36例(46髋)股骨头囊性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20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40岁;病程10~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NFH Ⅱ期(ARCO分期)24例(34髋,Ⅱa期11髋、Ⅱb期13髋、Ⅱc期10髋),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单纯骨囊肿4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2例。在X线透视定位监视下,经皮微创行髓芯减压病灶清除加植入组织工程骨,并钛棒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术后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通过X线进行临床评价,以稳定、不稳定、失败为评价指标,参数比较采用SPSS13.5软件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股骨头软骨下骨塌陷作为失败终点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术后1~12个月各时间段无不稳定和失败病例,说明术后12个月内空芯钛棒支撑股骨头防止塌陷的效果肯定;术后12~24个月,有不稳定或失败病例,稳定率下降,主要发生在NFH Ⅱc期,但此期与术后12个月以前各时间段稳定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此阶段空芯钛棒支撑股骨头防止塌陷是可行的;术后36个月原有的不稳定病例进展为失败1例,但未出现新的不稳定病例,稳定率与不稳定率均无变化,失败率上升,各时间段稳定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97>0.05),说明空芯钛棒支撑股骨头防止塌陷的可行性作用依然稳定持久;依据病因学的差异,与NFH有关的Ⅱc期病变3年生存率最低70%,其他病因所至生存率为90.2%。结论:支撑股骨头塌陷的空芯钛棒设计具有可行性,除了对NFHⅡc期病变应慎重选择外,对股骨头囊性病变在治疗的同时行钛棒支撑,防止股骨头塌陷方面临床实用性强且效果肯定。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张磊孟宪勇王耀一魏东胡振顺
关键词:股骨头囊性纤维化外科手术
支撑股骨头塌陷的空芯钛棒设计的可行性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
杨新明张磊杜雅坤孟宪勇胡长波石蔚阴彦林王耀一魏东李化光
股骨头囊性病变特别是股骨头坏死(ANFH)是一种发病率及致残率比较高且影响髋关节功能的常见疑难病,常累及中青年,且多为双侧发病。因此,如何保留自身股骨头预防塌陷,并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手术方法是治疗的关键。该课题在医用金...
关键词: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生物力学手术治疗方法
麻醉护士培养与管理模式初探
张磊
前颅底沟通瘤手术入路及颅底重建探讨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瘤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及前颅底重建及效果。方法根据21例前颅底沟通瘤患者的肿瘤原发部位及颅内外侵犯情况不同,分别采取颅面联合入路、冠状切口经额前颅底颅内入路、翼点入路或额额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
张学新刘海英李建峰张磊刘英资邢鹏辉
关键词:手术入路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