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

作品数:15 被引量:27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青藏高原
  • 6篇青藏
  • 3篇地震
  • 3篇隆升
  • 2篇地壳
  • 2篇地球物理
  • 2篇地球物理场
  • 2篇地震记录
  • 2篇油气
  • 2篇造山带
  • 2篇增厚
  • 2篇山带
  • 2篇深部
  • 2篇深层动力过程
  • 2篇盆地
  • 2篇碰撞造山
  • 2篇碰撞造山带
  • 2篇羌塘
  • 2篇羌塘盆地
  • 2篇陆-陆碰撞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15篇张慧
  • 13篇滕吉文
  • 12篇张中杰
  • 10篇张秉铭
  • 10篇杨顶辉
  • 7篇万志超
  • 6篇胡家富
  • 5篇王光杰
  • 2篇潘冬明
  • 2篇尹周勋
  • 1篇刘宏兵
  • 1篇张慧
  • 1篇赵爱华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长春地质学院...
  • 1篇1998年中...
  • 1篇1996年中...
  • 1篇大地构造及陆...

年份

  • 2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7
  • 6篇199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球内部物理与大陆动力学
<正>地球内部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息、发展和实验的场所,并制约着海、陆变迁和人类与社会的兴衰。在这世纪交替之际,地球科学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深化机遇。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要受到自然辩证法则与规律的...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杨顶辉万志超张秉铭张慧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隆升的深层动力过程和大陆碰撞-挤压的新模型
<正>青藏高原整体隆升是全球最为壮观的地球科学事件之一,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形成了世界上最年青的山脉, 它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在约45Ma以来碰撞、挤压及其复杂深层动力过程作用下的结果。全球最近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不仅形成了...
滕吉文张中杰王光杰胡家富张秉铭陈云张慧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环境变化被引量:16
1997年
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带地球深部结构、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北进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后效。由于印度板块中、上地壳与地幔盖层物质挤入,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以及复杂深层动力过程的作用,深部物质被分异、调整,致使地壳缩短增厚,深部物质侧向流展,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异的深部结构与深层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古亚洲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使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造成高原及其周边地域剧烈的水热活动和特异的地震活动,强烈地改变了该区人文气候、生物区系和生态环境,从而构成中—新生代以来东亚乃至全球系统最为壮观的地球科学事件之一。
滕吉文张中杰张秉铭张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缩短大陆动力学环境变化隆升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被引量:40
1996年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接本刊2卷2期133页)4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短缩的物理-力学机制讨论青藏高原平均高度为4500m,面积达30...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增厚物理力学
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地球物理标志研究被引量:49
1996年
基于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结构和复杂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提出依据地震活动与波场标志、岩石层结构与速度场标志、古地磁标志、位场标志、温度场标志、地质与构造标志作为进行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原则.据此,由北向南将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带划分为7个地体,即柴达木地体、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羌塘地体、拉萨-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和恒河平原地体,它们的分布格局与特征对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板块运动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滕吉文张中杰杨顶辉万志超张秉铭张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体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被引量:44
1996年
本文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图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裂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与区域应力场;第三,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分析;第五,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并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北部则受古亚洲板块阻隔并向南推移。在长期的碰撞与挤压作用下,造成了高原地区异常的地震活动和应力场,Lg波能量向南快速衰减和Q值向南递增,水热活动强烈和地壳“南热”、“北冷”及岩石围中“壳热”、“慢冷”的格局。喜马拉雅南、北麓重力未达均衡,高山仍在上升,沿雅鲁藏布江由深部上涌的蛇绿岩套长达1700km,一系列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强烈的形变,形成了南界恒河平原北缘、北抵雅鲁藏布江的宽约300~500km的碰撞挤压过渡带。基于此,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一力学机制为软流圈的拖曳作用,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长期的挤?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增厚
渤海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潜在地幔热柱的异常构造背景被引量:79
1997年
渤海是中国东部陆缘的一个裂谷型盆地,通过重力、航磁、古地磁、天然地震、地热、应力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地震层析成像等资料,对渤海湾及其周边地带的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效应和深层物理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一盆地是由NNE-NE向、近EW向和NW向3组断裂组成,这3组断裂与3组地幔隆起带基本相对应,并在渤中坳陷交汇、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区内地壳厚度仅28-29km,上地幔向上隆起,等温居里面埋深浅(为12km),并为较高区热流值区(56-77mW/m2).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庙岛西部中地壳中有一近似圆形的低速体,在120km深度仍为低速异常区.深大断裂可为深部热物质与气态物质上涌的通道.通过综合研究,提出渤海湾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尚在发展中的地幔热柱.
滕吉文张中杰张秉铭杨顶辉万志超张慧
关键词:岩浆活动地球物理场地幔热柱
多波多分量地震合成记录上的煤层特征指示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利用有限差分法弹性波场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产状、断块分布与尖灭煤层体地质环境下的井中激发与接收的多波多分量地震记录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水平产状、断块分布与煤层尖灭情形下三分量地震记录上的波场特征。研究表明,水平产状煤层中槽波最为发育,断块分布煤层中次之,而尖灭煤层中在尖灭端处接收时很难分辨出槽波特征,但在尖端处激发时可以在跨孔观测记录上分辨出颇为发育的槽波。在地面记录上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潘冬明杨顶辉张慧
关键词:煤矿床煤层地震勘探地震记录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被引量:74
1999年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构和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结果,发现雅鲁藏布江南北两侧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差异显著,并具有特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提出了印度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向北"挺进",分别在不同档体阻隔作用下而终止于不同部位的双层"楔板"新模式,在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
滕吉文张中杰王光杰刘宏兵胡家富张秉铭陈云张慧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深层动力过程陆-陆碰撞
羌塘盆地及周边地带地球物理场与油气深部构造背景初探被引量:20
1996年
本文对已有的地球物理场资料、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概略展布以及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格局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沉积层巨厚,重力场表现为负异常,地壳底部与上地幔顶部相对周边造山带上隆,低速异常分布,地幔对流向生此向下聚集.这些要素提出:羌塘盆地具有构成新油气田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基于这些初步认识。
滕吉文张中杰万志超杨顶辉张慧
关键词:油气藏深部构造地球物理场储集层羌塘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