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平

作品数:129 被引量:65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9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5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5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9篇印楝
  • 27篇辣木
  • 17篇栽培
  • 16篇倍蚜
  • 14篇印楝素
  • 14篇楝素
  • 14篇五倍子
  • 14篇角倍
  • 11篇引种
  • 11篇角倍蚜
  • 10篇生物学
  • 9篇植物
  • 9篇种子
  • 9篇干热
  • 9篇干热河谷
  • 8篇盐肤木
  • 8篇引种栽培
  • 8篇种源
  • 8篇迷迭香
  • 6篇栽培技术

机构

  • 123篇中国林业科学...
  • 8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云南省农业科...
  • 5篇西南林业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3篇西南林学院
  • 3篇云南省烟草公...
  • 1篇华南热带农业...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调...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景谷傣族彝族...

作者

  • 128篇张燕平
  • 62篇郑益兴
  • 48篇彭兴民
  • 47篇吴疆翀
  • 21篇赖永祺
  • 17篇段琼芬
  • 13篇王有琼
  • 12篇马李一
  • 11篇刘娟
  • 11篇苏建荣
  • 7篇廖声熙
  • 7篇杨子祥
  • 6篇陈晓鸣
  • 6篇李正洪
  • 5篇龙会英
  • 5篇张重权
  • 5篇赵培仙
  • 5篇魏静
  • 4篇方英
  • 4篇王瑞波

传媒

  • 31篇林业科学研究
  • 6篇热带农业科学
  • 4篇林业科技开发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林业调查规划
  • 2篇林业科技通讯
  • 2篇农技服务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广西热带农业
  • 2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林业科技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1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倍春迁蚜的迁飞期与生殖被引量:9
2000年
角倍春迁蚜的生殖率及其所产性蚜的雌雄比率与羽化迁飞期有关,最早和最末迁飞的角倍蚜的生殖率和雌雄比率较低,以末期迁飞部分尤为明显;在相对湿度50%~65%,室内日均温度为17~19℃的环境条件下,春迁蚜的迁飞率接近100%。
张燕平苏建荣陈宝珊
关键词:角倍春迁蚜生殖倍蚜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据印楝区域种植试验的常年观察,尤其是对苗木遭遇偶然低温寒害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极端低温是能否造成寒害或冻害的主要因素:极端低温≥2℃,不出现危害;>0℃而<2℃,会产生以枯叶和落叶为主的低温冷害,对植株持续生长无影响;<0℃会发生冻害,导致枝干部分或全株干枯,直至死亡;轻霜对印楝生长无影响,重霜会引起寒害,若伴有结冰,则危害加剧,相对湿度大,危害更重。树势强,树龄大,抗寒能力加强。导致印楝出现冷害或冻害的确切临界温度,尚待试验证实。参照多年气象资料,在极端低温>0℃的地方种植印楝,不会受到低温影响;极端低温<0℃,而出现概率极低的地方也可种植印楝,虽幼树可能会出现轻度寒害,但对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仍能发挥印楝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
关键词:印楝寒害干热河谷
猴面包树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在3种处理条件下对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种子进行播种育苗,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特性、苗高和地径,以及连续观察两年物候。结果表明:(1)70℃热水浸种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18.72%、6.20%。(2)苗高和地径增长呈"S"型,苗木生长分为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苗高和地径的速生期起点均为7月上旬,一直持续至9月上旬,在8月中旬出现苗高和地径速生点。1年生猴面包树苗高和地径可达81.9 cm和12.6 mm,苗木整齐度较好,苗木质量较高,苗木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3)在云南元阳县干热河谷地区,2年内猴面包树苗期的物候无显著差异,生长发育正常,证明该地区是猴面包树理想的引种栽培区域之一。
起国海张燕平吴疆翀孙恒郑益兴刘子仪杨明刘剑金王学坚张体坤
关键词:萌发特性物候观测
倍蚜种间亲缘关系及角倍蚜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从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3条和9条,分别对11种倍蚜和角倍蚜4个地理种群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倍蚜的遗传距离在不同属之间为0.4828±0.1708,不同种之间为0.2520±0.1780,不同亚种之间为0.1472±0.0764,聚类分析反映了倍蚜属间、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圆角倍蚜属与其他3个属的差异明显,可能是倍蚜中较早分化的类群。角倍蚜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759±0.0302,种群间具有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上的隔离。
杨子祥陈晓鸣冯颖张燕平
关键词:倍蚜随机扩增多态性DNA亲缘关系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被引量:21
2003年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彭兴民张燕平赖永祺赵保荣赵培仙
关键词:印楝引种栽培生物学特性
阿郎果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
2013年
阐述阿郎果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地概况、繁殖栽培技术。阿郎果的用途体现在营养价值、医药价值以及木材价值上,其有如此丰富的应用价值,但在我国的栽培和应用还处于几乎空白阶段,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魏静张燕平赵元藩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繁殖栽培技术
一种猴面包树的繁育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猴面包树的繁育方法,属于扦插育苗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栽培基质用苯扎溴铵溶液进行消毒,得到消毒基质;2)将猴面包树插穗经氨苄溶液消毒,得到消毒插穗,将所述消毒插穗的底端浸泡于黄腐酸溶液中20~40...
吴疆翀张燕平郑益兴起国海李振国
文献传递
五倍子蚜虫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五倍子系某些蚜虫寄生在盐肤木属(Rhus)的盐肤木、红麸杨和青麸杨等的树叶上,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各种虫瘿的总称,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产品。五倍子是一种重要的中药,也是生产单宁酸、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的主要原...
杨子祥陈晓鸣冯颖张燕平
巴拉圭冬青引种栽培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2016年
巴拉圭冬青为原产于南美洲的一种常绿树种,具有降低胆固醇、保护肝脏和心脑血管、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由其叶子加工成的茶广泛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近年来在美国、欧洲国家的发展也很迅速。文中简要介绍了巴拉圭冬青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分布与原产地概况、世界各地引种栽培及其在食品、饮料、医药方面的传统利用和产业化开发现状,根据其生物气候参数分析了我国适宜引种区域并展望在我国引种与推广应用前景。
朱利利吴疆翀张燕平
关键词:引种栽培
野生角倍林改造利用的初步研究
1990年
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uchinensis(Bell)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上所形成的虫瘿,其产倍量占全国五倍子产量的80%左右,是我国五倍子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倍子种类。角倍自然产倍量低且不稳,大面积野生状态下平均产量每亩仅0.5—1kg。角倍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目前五倍子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五倍子生产发展中普遍存在只偏重植树造林的情况,需要推广普及,通过改造其生长环境,增加冬寄主和蚜虫数量的有关技术,改造低产倍林,逐步提高产量和生产经营水平。关于如何改造利用野生倍林的问题,唐觉先生首先提出了树、藓、虫三配套的主张。但至今未见有关数量上如何合理配置的研究报道。为了探讨三者间数量的配置关系。
张燕平李正洪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