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益兴

作品数:71 被引量:31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0篇印楝
  • 20篇辣木
  • 10篇干热
  • 10篇干热河谷
  • 9篇印楝素
  • 9篇楝素
  • 8篇种子
  • 7篇种源
  • 6篇扦插
  • 5篇育苗
  • 5篇植物
  • 5篇成活率
  • 4篇元谋干热河谷
  • 4篇栽培
  • 4篇施肥
  • 4篇良种
  • 4篇迷迭香
  • 4篇AZADIR...
  • 3篇性状
  • 3篇选育

机构

  • 63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西南林学院
  • 4篇云南省农业科...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云南省烟草公...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景谷傣族彝族...

作者

  • 70篇郑益兴
  • 62篇张燕平
  • 46篇吴疆翀
  • 37篇彭兴民
  • 6篇刘娟
  • 5篇马李一
  • 5篇王有琼
  • 5篇龙会英
  • 4篇廖声熙
  • 4篇段琼芬
  • 4篇张德
  • 3篇金杰
  • 3篇史亮涛
  • 3篇石雷
  • 3篇刘剑金
  • 3篇张明忠
  • 3篇苏建荣
  • 3篇赖永祺
  • 3篇李昆
  • 3篇赵培仙

传媒

  • 15篇林业科学研究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农村百事通
  • 2篇林业科技通讯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福建林学院学...
  • 2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农药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Journa...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0
  • 1篇1999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思茅松树皮为原料的有机育苗轻基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思茅松树皮为原料的有机育苗轻基质的制备方法,将思茅松树皮进行粉碎,再堆成垛体,并浇水使树皮含水量达55~60%,在垛体中添加尿素、羊粪、鸡粪、预先发酵的EM菌、预先发酵的酵素菌后,进行树皮的腐熟发酵;当垛...
吴疆翀曹福亮张燕平郑益兴
配方施肥对印楝人工林产量和生长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经3 a施肥试验表明,配方施肥对印楝林分的生长和结实产量均产生显著影响:(1)施肥当年对林分生长未显明显肥效,施肥效应主要表现在施肥后第1年,到施肥后第2年肥效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生长性状对施肥配方反应的敏感性排序为:冠幅>株高>地径>胸径;以株高和冠幅生长为评价依据,第14处理(300 g氨肥+300 g磷肥+200 g钾肥)为最优施肥组合方案。(2)不同施肥配方处理间以及不同年份之间,印楝的结实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肥与P、K肥的组合配方对印楝结实量产生明显增益,其中第1处理(8 kg有机肥+200 g磷肥+200 g钾肥)为增加印楝结实产量的最佳施肥方案;各年份施肥处理间结实产量的排序为:施肥后第1年>施肥后第2年>施肥当年。此外,施肥前的林分本底值对林木生长产生极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施肥效应。
郑益兴彭兴民张燕平
关键词:配方施肥生长性状
干旱胁迫和遮光对印楝幼苗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2
2020年
以0.5年生印楝半同胞家系实生苗为材料,设置4个干旱胁迫水平与3个遮光水平共12个处理盆栽试验,测定分析印楝叶片主要碳氮代谢酶活性、终产物含量及生长指标,以揭示印楝碳氮代谢对光照及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印楝的物质转换及代谢规律充实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印楝可通过调节碳代谢酶(SS、SPS)和氮代谢酶(NR、GS、GOGAT)活性及加快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的积累以维持苗高较小的变幅。(2)在遮光条件下,轻度遮光就会导致印楝叶片主要碳氮代谢酶活性及代谢产物含量急剧下降,严重抑制幼苗生长。(3)在干旱胁迫和遮光共同存在的条件下,遮光(或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干旱(或遮光)对印楝初生代谢及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印楝幼苗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能力,适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35%)可促进细胞碳氮代谢,但不利于净光和产物的积累;同时,印楝幼苗对光照需求较高,轻度遮光会使初生代谢及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苗木培育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光照,在水分匮缺时可以通过适当遮光来缓解干旱对苗木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则需要适当控制水分。
孙恒张燕平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
关键词:印楝干旱胁迫遮光代谢酶
一种育苗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育苗箱,包括塑料育苗盘和育苗盘托盘;塑料育苗盘为长方形,塑料育苗盘的顶面向下凹陷一体设有若干排育苗穴槽,每排育苗穴槽均包括多个育苗穴孔;育苗盘托盘内设置有多个呈十字交叉设置的横隔板和纵隔板,将育苗盘托...
张燕平吴疆翀郑益兴童青唐红艳
文献传递
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5
2014年
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果用辣木在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管理条件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株行距2.5m×2.5 m与2 m×2 m在物候方面相差小,但在辣木生长量、果实性状和结果性状方面有差异。不同施肥和灌溉管理条件下在物候、辣木生长量、果实性状和结果性状方面有差异。辣木株行距2.5 m×2.5 m和不同管理条件下促进辣木生长、增强辣木开花结果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辣木果实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株行距,加强辣木幼苗管理等技术措施可提高辣木种子产量。
张德龙会英郑益兴张燕平
关键词:种植密度管理条件干热河谷辣木农艺性状
辣木优良品种及繁殖栽培技术引进
张燕平段琼芬彭兴民郑益兴马李一龙会英
一、成果重要性概述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亦称油辣木或鼓槌树,原产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南亚热带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是多用途速生乔木树种,种植6个月后即可开花结实。目前已定名的辣木种有12个,但常食用的...
关键词:
关键词:辣木栽培技术繁殖引种
高油辣木新品种中林1号
2019年
辣木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用途。从辣木种子中提炼的辣木油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可以长期保存。中林1号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丰产、含油率高的辣木新品种,适合用于生产辣木油,2015年11月通过了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主干明显,树冠开张,分支点高,分枝角大,发枝能力强。
郑益兴
关键词:辣木油
元谋干热河谷辣木人工林地灌水后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及辣木物候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根据元谋干热河谷气候特点,2010年初步研究了旱坡地辣木人工林地灌溉后地表盖草和覆膜的土壤水分及其变化状况,研究结果得出:(1)在地面覆盖物作用下,无论是沙土、沙壤土还是黏土样地,耕作层0-20cm、20-40cm土壤水分高于未覆盖样株的土壤水分,辣木生育期比未覆盖提前。总体表明,盖膜土壤水分增加最多,在0-20cm土层,2龄辣木树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2%~4.6%,幼龄辣木树(栽植8个月)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8%~4.7%。其次是草覆盖,在0-20cm土层,2龄辣木树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2.6%~3.4%,幼龄辣木树(栽植8个月)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8%~4.6%。土层20-40cm下土壤水分变化较小。(2)由于土壤质地差异,无论是灌水量的多少与处理的不同,沙土蒸发均高于沙壤土,而且变化较大,沙壤土变化均匀,黏土较保水。深层土壤水分总体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随之减少。
龙会英郑益兴张燕平金杰史亮涛张明忠张德
关键词:干热河谷地面覆盖物土壤水分
印楝属植物表型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 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 0.95 cm和7.00 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叶形、果实长、小叶面积、复叶长度、小叶对数。对印楝属植物和外类群近缘属植物川楝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2个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又可分为2个小分支,印楝和变异类型聚为1个小分支,而泰楝单独聚为1个小分支。[结论]印楝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类型与印楝遗传相似度最大,但是否为印楝的变种或印楝和泰楝的杂交个体有待进一步确定。
朱利利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张燕平
关键词:聚类分析自然杂交
一种猴面包树的繁育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猴面包树的繁育方法,属于扦插育苗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栽培基质用苯扎溴铵溶液进行消毒,得到消毒基质;2)将猴面包树插穗经氨苄溶液消毒,得到消毒插穗,将所述消毒插穗的底端浸泡于黄腐酸溶液中20~40...
吴疆翀张燕平郑益兴起国海李振国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