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赖永祺

作品数:27 被引量:13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篇倍蚜
  • 10篇印楝
  • 9篇五倍子
  • 8篇角倍
  • 7篇生物学
  • 7篇角倍蚜
  • 4篇肚倍
  • 4篇肚倍蚜
  • 4篇栽培
  • 3篇冬寄主
  • 3篇盐肤木
  • 3篇引种
  • 3篇生物学特性
  • 3篇生物学研究
  • 3篇寄主
  • 3篇干母
  • 3篇虫瘿
  • 2篇引种栽培
  • 2篇杀虫
  • 2篇杀虫剂

机构

  • 2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国林科院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北京市农工商...

作者

  • 26篇赖永祺
  • 21篇张燕平
  • 10篇彭兴民
  • 6篇苏建荣
  • 5篇刘娟
  • 5篇李正洪
  • 4篇方英
  • 4篇廖声熙
  • 3篇郑益兴
  • 3篇赵培仙
  • 2篇马呈图
  • 2篇焦懿
  • 2篇白世民
  • 2篇石雷
  • 2篇赵元藩
  • 2篇赵保荣
  • 2篇徐建平
  • 1篇冯颖
  • 1篇陈勇
  • 1篇和菊

传媒

  • 14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农药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Journa...
  • 1篇林业与社会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倍蚜虫袋的挂放方法与结倍效果被引量:10
1996年
室温贮存虫袋,袋内角倍蚜生长发育历期因室内温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短的需21d,长的达48d以上。当虫袋内干母发生时挂放,效果最佳;在盐肤木4~6片复叶将展开之际挂放干母,结倍效果较好;通过选择不同温度的保存环境贮存虫袋可以使干母的发生期提前或推迟。分期挂放能增加结倍复叶数和提高单株产量。长势好的枝条结倍多。纸袋制作不规范及挂袋操作中挤压或折叠虫袋是造成袋内蚜虫死亡的主要原因。
张燕平赖永祺李坚强袁天树
关键词:角倍蚜干母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据印楝区域种植试验的常年观察,尤其是对苗木遭遇偶然低温寒害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极端低温是能否造成寒害或冻害的主要因素:极端低温≥2℃,不出现危害;>0℃而<2℃,会产生以枯叶和落叶为主的低温冷害,对植株持续生长无影响;<0℃会发生冻害,导致枝干部分或全株干枯,直至死亡;轻霜对印楝生长无影响,重霜会引起寒害,若伴有结冰,则危害加剧,相对湿度大,危害更重。树势强,树龄大,抗寒能力加强。导致印楝出现冷害或冻害的确切临界温度,尚待试验证实。参照多年气象资料,在极端低温>0℃的地方种植印楝,不会受到低温影响;极端低温<0℃,而出现概率极低的地方也可种植印楝,虽幼树可能会出现轻度寒害,但对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仍能发挥印楝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
关键词:印楝寒害干热河谷
肚倍蚜的生物学研究 Ⅲ.种群数量变动被引量:5
1993年
本文报道肚倍蚜各虫型及同虫型各世代的发生数量及瘿内、瘿外时期的数量变动。据1990~1992年的研究结果,该蚜近3个月的瘿内时期,数量增长3000多倍,而瘿外时期又激剧下降。倍子体积的增长与瘿内蚜量成正相关。同批倍蚜跨年度完成生活史,有的一年,有的两年甚至更长。头年至翌年春,侨蚜的存活率为0.3%~1.5%;其中,性母约占40%,羽化后完成生活史,使虫口数量增长40~180倍。第二年至第三年春在冬寄主上的侨蚜仅存活0.01%,羽化的性母比例更低,于种群增长无意义,在生产上应利用一年完成生活史的虫群。
赖永祺张燕平方英焦懿李正洪陈宝珊
关键词:肚倍蚜五倍子种群
角倍蚜越冬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和数量变动被引量:11
1990年
虫瘿内飞出的秋迁蚜到达冬寄主并产幼蚜者,其比例很小,产于冬寄主上的幼蚜也只有一部分能取食而继续生长发育,其中,一部分发育为性母,一部分发育为无翅孤雌成蚜。越冬蚜的死亡率特别高,大约90%以上在一龄若蚜阶段死亡。此种数量变动规律为其遗传特性所决定,环境因子,特别是藓层水分状况对越冬蚜存活的影响也极大。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洪彭兴民陈宝珊
关键词:倍蚜虫瘿角倍蚜冬寄主生物学特性
肚倍蚜生物学研究 Ⅰ.生活史被引量:12
1992年
肚倍蚜的生活史很复杂,经历干母、无翅干雌、有翅干雌、无翅侨蚜、有翅性母和雌、雄性蚜等虫型,在两类寄生上交替寄生,再回复到干母,完成生活周期。有的发生4代侨蚜,一年完成生活周期,有的至少有8代侨蚜,两年完成生活周期,也许还有三年或三年以上才完成生活周期者。寄居夏寄主期间短,侨居冬寄主期间长。除性蚜外,交错世代多,重迭时间长。有翅虫型出现的时节较固定,但并非出自某一固定的世代。终年生长发育,无滞育或休眠。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洪方英陈宝珊
关键词:肚倍蚜五倍子
印楝采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对印楝Y .L0 7种源在元江试验区采种、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 ,印楝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时是最佳采种期 ;自然状态下 ,种子发芽力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容器苗造林利于成活 ;苗木定植时可留干 2
彭兴民赖永祺赵培仙赵保荣
关键词:印楝采种育苗造林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被引量:21
2003年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彭兴民张燕平赖永祺赵保荣赵培仙
关键词:印楝引种栽培生物学特性
中国印楝产业化发展国际研讨会被引量:8
2001年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的“中国印楝产业化发展国际研讨会” 于2001年2月22日至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 印度、泰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内25名专家,有关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企业参加了研讨会, 现将部分会议论文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E.David Morqan张敏恒赖永祺徐汉虹孙永深许树坡李乃光吴钜文
关键词:印楝杀虫剂
人工培养角倍蚜的生物学基础被引量:6
1992年
角倍约占五倍子总量的70%~80%,单产很低。角倍生产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培养角倍蚜。把角倍蚜的生物学特性和角倍生产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发现角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角倍蚜瘿外时期生活力弱、生殖量小及倍蚜种群自然增长率低。欲获得角倍高产稳产,必须合理地增加冬寄主藓量和接种到藓上的虫量,并选择和创造适宜角倍蚜越冬和迁飞的环境,以增加致瘿虫型——干母的数量。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洪陈宝珊方英
关键词:角倍蚜五倍子虫瘿
角倍蚜瘿内世代营养环境及其寄主叶片形态构造的研究
角倍蚜选择盐肤木复叶叶翅作为寄生部位,是由盐肤木叶片的形态构造所决定的。叶翅的厚度是小叶的2.3倍。叶翅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率只有小叶的1/5。角倍蚜干母寄生于叶翅的致倍效果明显好于小叶,寄生在小叶上角倍壁的厚度、平均...
张燕平苏建荣赖永祺刘娟
关键词:五倍子角倍蚜盐肤木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