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藏金萍

作品数:38 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基因
  • 11篇玉米
  • 5篇玉米大斑病
  • 5篇水稻
  • 5篇斑病
  • 5篇病菌
  • 5篇大斑病
  • 4篇玉米大斑病菌
  • 4篇耐盐
  • 4篇耐盐性
  • 4篇大斑病菌
  • 3篇导入系
  • 3篇信号
  • 3篇信号途径
  • 3篇性状
  • 3篇数量性状
  • 3篇葡萄
  • 3篇胁迫
  • 3篇灰葡萄孢
  • 3篇回交

机构

  • 33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石家庄市农林...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7篇藏金萍
  • 18篇董金皋
  • 12篇邢继红
  • 9篇贾慧
  • 8篇曹志艳
  • 5篇司贺龙
  • 5篇郭云霞
  • 5篇郝庆红
  • 4篇张英杰
  • 4篇刘月琴
  • 4篇杨学举
  • 3篇郝志敏
  • 3篇孙勇
  • 3篇雷白时
  • 3篇黎志康
  • 3篇徐建龙
  • 3篇孙志颖
  • 3篇朱苓华
  • 3篇郭丽婕
  • 3篇周帆

传媒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植物病理学报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内蒙古科技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饲料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饲料工业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科教导刊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大斑病菌两性菌株的育性分析及交配型基因的表达研究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基因(MAT基因)调控着菌株间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而且,大多数异宗配合的丝状子囊真菌具有一对高度异源的交配型基因.本实验室对采白1999-2013年的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鉴定,发现在自然界中存在A...
杨阳郭丽婕贾慧藏金萍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
ESI学科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概述——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2年
通过科睿唯安相关数据库分析近十年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科竞争力现状及全球排名情况,对科研水平实力进行全面画像,对学科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清晰展示与分析,对ESI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助推ESI学科建设。
王弋藏金萍魏学军王亚秋王晓茹
关键词:学科竞争力学科建设学科评估ESI
羊源微生态制剂对断奶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研究旨在探讨羊源抗腹泻芽孢益生菌对断奶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从健康羊肠道中分离菌株Y4-100制备成羔羊微生态制剂。将80只3月龄的断奶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为添加0.1%、0.5%和1.0%(100亿CFU/g)益生菌,预饲期7 d,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增质量提高34.79%(P>0.05),料肉比下降17.03%(P<0.05)。粪中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分别下降11.26%、18.59%和14.27%,且显著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提高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P<0.01),腹泻率降低20.2%。因此可以初步确定此羊源芽孢杆菌能促进羔羊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进而提高羔羊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
郭云霞刘月琴藏金萍郝庆红雷白时张英杰
关键词:断奶羔羊益生菌肠道菌群
响应面法优化产纤维素酶菌株深层液体发酵的条件被引量:4
2016年
为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u-115菌株产纤维素酶的能力,以滤纸酶活力为指标,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的设计原理,设计4因素3水平试验,建立以滤纸酶活力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并利用响应面法分析得到深层液体发酵的最优条件是:葡萄糖含量为4.4%,豆饼粉含量为0.7%,接种量为3.0%,装瓶量为67.6 m L,此时供试菌株相应的滤纸酶活力达到12.32 U/m L,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提高了27.4倍。
藏金萍韩志校姜军坡
关键词:响应面纤维素酶发酵条件菌株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活性测定及基因片段的克隆被引量:3
2011年
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中是否存在漆酶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ABTS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420nm下不同Cu2+浓度和不同缓冲液pH值条件下的玉米大斑病菌胞内漆酶活性。根据子囊菌已知漆酶Cu2+结合位点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玉米大斑病菌cDNA为模板扩增漆酶基因的特异片段。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漆酶,且漆酶活性与Cu2+浓度和缓冲液pH值相关,pH值为2.6,Cu2+浓度为250μmol/L时漆酶活性最高;通过PCR技术克隆获得了一个929 bp的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序列含有漆酶基因保守的Cu-oxidise superfam-ily,与其他子囊菌中漆酶的氨基酸序列具有60%以上的相似性。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大斑病菌的漆酶功能奠定了基础。
曹志艳藏金萍贾慧李旭光王平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漆酶ABTS克隆
灰葡萄孢BcPDR1与MAPK途径基因BcBMP1和BcBMP3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确定灰葡萄孢致病基因BcPDR1与病菌MAPK途径基因BcBMP1和BcBMP3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BcPDR1基因突变体中BcBMP1、BcBMP3的表达情况以及BcBMP1、BcBMP3基因RNAi突变体中BcPDR1的表达情况;在突变体ΔBcpdr1背景下,构建了BcBMP1和BcBMP3过表达的菌株ΔBcpdr1/BcBMP1-OE和ΔBcpdr1/BcBMP3-OE,并对过表达菌株的表型特征和致病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BcPDR1基因突变体BCt89和ΔBcpdr1中BcBMP1、BcBMP3的表达水平显著优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菌株,BcBMP1、BcBMP3基因RNAi突变体中BcPDR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过表达菌株ΔBcpdr1/BcBMP1-OE和ΔBcpdr1/BcBMP3-OE的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均与突变体ΔBcpdr1表现明显的不同,而更接近野生型BC22。结果表明,灰葡萄孢BcPDR1与BcBMP1、BcBMP3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BcPDR1负调控BcBMP1、BcBMP3的表达,而BcBMP1、BcBMP3正调控BcPDR1的表达。
刘晓颖魏雅迪李白曹宏哲藏金萍张康邢继红董金皋
关键词:灰葡萄孢
玉米NF-YC亚基基因的鉴定与表达规律分析
2022年
0引言NF-Y(nuclear factor-Y,NF-Y)是一类与CCAAT基序结合的转录因子,由NF-YA、NF-YB和NF-YC 3个亚基组成[1-2]。NF-YC参与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进程以及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起作用[3]。AtNF-YC1通过与AtXTH21基因启动子区的CCAAT-box结合调控拟南芥对冷胁迫的响应[4]。AtNF-YC4可响应病原菌的侵染,其过表达植株对病原菌的敏感性降低[5]。
王雪李瑾朱丽张悦藏金萍张康邢继红董金皋
关键词:冷胁迫转录因子NF亚基基因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的全基因组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确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 PKS、St3HNR、St4HNR、St SCD、St LAC1、St LAC2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和基因结构,分析黑色素合成途径中6个合成酶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从分生孢子萌发至穿透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表达模式,明确6个基因与病菌发育和致病的关系。【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Blastp相似性搜索,鉴定6个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定位,解析在基因组中的串联分布情况;收集玉米大斑病菌从分生孢子萌发到侵染的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菌体材料,提取总RNA,以β-tubulin作为内参基因,根据黑色素合成6个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对比病菌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组数据库中,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 PKS、St3HNR分别位于scaffold_12的正链和负链上,St4HNR、St LAC2位于scaffold_11的负链上,St SCD位于scaffold_1正链上,St LAC1位于scaffold_7正链上,且St PKS和St3HNR在基因组中串联分布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分生孢子诱导萌发到穿透过程的5个时期中呈上调-下调-上调或上调-下调-上调-下调两种模式;分生孢子时期,St LAC2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菌丝生长时期,St3HNR、St SCD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结论】玉米大斑病菌6个黑色素合成酶基因中St PKS和St3HNR在基因组中位置邻近,串联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从分生孢子萌发至侵染的5个时期均有表达,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基因的表达模式相似,说明6个基因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的侵染过程,在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菌丝生长时期St3HNR和St SCD发挥的作用更明显,分生孢子时期St LAC2更活跃。
贾慧孟庆江李志勇巩校东藏金萍郝志敏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
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苗期和分蘖期耐盐性的遗传重叠被引量:12
2008年
以籼稻品种IR64为受体,来自伊朗的粳稻农家品种Binam为供体培育的99个BC2F8回交导入系为材料,定位了水稻在2叶1心期和分蘖期控制耐盐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共检测到影响苗期叶片盐害级别、幼苗存活天数和地上部钾、钠离子浓度的QTL13个,影响分蘖期株高、分蘖数和地上部鲜重的QTL22个.多数分蘖期QTL对盐胁迫表现出明显的表达差异,根据表达情况将这些QTL分成3组,第1组为在对照条件下表达的11个QTL;第2组为在对照和盐胁迫条件下共同表达的5个QTL,其中有3个(QPh5,QPh8,QTn9)在两种环境下的基因效应大小和方向一致,其表达受盐胁迫影响较小;第3组为受盐胁迫诱导表达的6个QTL.检测到13个影响胁迫与对照差值即性状稳定性的QTL,除QPh4,QTn2和QFw2a外,其余10个基因座增加性状稳定性或提高耐盐性的等位基因均来自Binam.上述受盐胁迫影响较小的3个QTL和影响性状稳定性的13个QTL对耐盐性有贡献,属耐盐QTL.比较苗期和分蘖期耐盐QTL的分布,发现多数(69%)影响苗期和分蘖期的耐盐QTL在遗传上相互独立,仅在第1,2,8和11染色体的4个相同或相邻区域定位到影响两个时期的耐盐QTL,表明苗期和分蘖期的耐盐性存在部分的遗传重叠.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将苗期和分蘖期的重要耐盐QTL进行累加,或针对苗期和分蘖期的重叠耐盐QTL进行选择,有可能培育出苗期和分蘖期均耐盐的水稻品种.
藏金萍孙勇王韵杨静李芳周永力朱苓华REYS JessicaFOTOKIAN Mohammadhosein徐建龙黎志康
关键词:水稻耐盐性
玉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家族基因的鉴定与表达规律
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蛋白去乙酰转移酶(HDACs)是调节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的关键表观遗传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或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已对HDACs...
于璐庞茜张康曹宏哲藏金萍邢继红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组蛋白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