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志艳

作品数:129 被引量:284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45篇会议论文
  • 13篇科技成果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0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5篇玉米
  • 65篇斑病
  • 65篇病菌
  • 65篇大斑病
  • 64篇玉米大斑病
  • 63篇大斑病菌
  • 62篇玉米大斑病菌
  • 30篇基因
  • 22篇黑色素
  • 18篇漆酶
  • 18篇镰孢
  • 18篇酶基因
  • 11篇杀菌剂
  • 10篇生物信息
  • 10篇生物信息学
  • 10篇克隆
  • 8篇交配
  • 8篇交配型
  • 8篇病害
  • 8篇病原

机构

  • 118篇河北农业大学
  • 8篇河北省农林科...
  • 5篇石家庄市农林...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天津市植物保...
  • 1篇承德市农业科...
  • 1篇廊坊市农林科...
  • 1篇保定市教育科...
  • 1篇深圳市绿微康...

作者

  • 119篇曹志艳
  • 101篇董金皋
  • 48篇贾慧
  • 19篇刘宁
  • 15篇郝志敏
  • 15篇谷守芹
  • 15篇刘俊
  • 14篇许苗苗
  • 12篇马双新
  • 11篇孟庆江
  • 10篇巩校东
  • 9篇张利辉
  • 9篇韩建民
  • 9篇杨阳
  • 9篇刘宁
  • 9篇郭丽婕
  • 9篇戴冬青
  • 8篇李朋朋
  • 8篇李丽娜
  • 8篇藏金萍

传媒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植物保护学报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植物病理学报
  • 4篇中国植保导刊
  • 4篇中国植物病理...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河北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种子
  • 2篇玉米科学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北方园艺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17篇2016
  • 12篇2015
  • 12篇2014
  • 18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1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层出镰孢菌转化子的获得及侵染分析
玉米鞘腐病是近年来我国主要玉米产区频繁出现的一种新型病害,并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害主要是由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引起的,严重时可导致玉米倒伏,产量下降。本实验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
许苗苗戴冬青刘俊马双新杨阳王宽曹志艳董金皋
文献传递
不同寄主植物对柳蓝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为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柳蓝叶甲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27±1.0)℃,12D:12L],以杨树、柳树和桑树叶片饲养柳蓝叶甲,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柳蓝叶甲幼虫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虫的产卵行为有影响。取食柳树叶的柳蓝叶甲幼虫发育历期长于取食杨树叶的处理,卵孵化率和羽化率也较高;雌成虫在杨树叶上的产卵时间长于柳树叶,但相同条件下雌成虫产卵优先选择柳树叶;试验条件下柳蓝叶甲成虫、幼虫均不取食桑叶;无论取食何种寄主植物,雌成虫大都将卵成块产于幼嫩叶片背面。
杨胜勇曹志艳黄大庄武会
关键词:柳蓝叶甲寄主植物生长发育繁殖
四种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主要由镰孢菌属真菌引起的重要的玉米病害。其中主要的致病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层出镰孢(Fusarium p...
李丽娜渠清许苗苗刘俊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穗腐病禾谷镰孢杀菌剂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及功能解析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一种半活体寄生子囊真菌,可以侵染玉米、高粱和苏丹草等植物,形成水浸状灰褐色病斑,从而影响了植物光合作用进而降低产量。漆酶作为含金属离子的多酚氧化酶,在生物体中以多...
刘宁贾慧渠清杨贝贝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漆酶
文献传递
不同诱导因素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产生的影响被引量:19
2004年
附着胞是许多叶部病原真菌的重要侵染机构。在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基质和培养时间下,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和2号小种分别在玻璃平板和玉米叶片上进行附着胞的室内诱导,发现分生孢子的水悬浮液在玻璃平板和玉米叶片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可产生附着胞,附着胞都能正常萌发并产生侵入丝,但在玉米叶片上附着胞和侵入丝的产生时间要晚于玻璃平板,产生数量也少。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在PD培养基中产生的附着胞数目少于清水处理。影响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生长和发育的决定因素是温度,在玻璃平板上10~36℃培养24h后就可以产生附着胞,但最适宜的温度是18~25℃,低于15℃和高于30℃都不利于附着胞的产生。不同菌株在同一玉米品种的叶片上产生的附着胞数量不同,但是同一菌株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产生的附着胞数量差异不显著。
范永山曹志艳谷守芹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丝状真菌寄主植物
DHN黑色素与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膨压形成的关系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玉米大斑病菌胞内DHN黑色素在附着胞膨压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明确玉米大斑病菌的侵入机理。【方法】通过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产生,确定附着胞形成的最佳条件,利用溶质排斥技术及incipient-cytorrhysis技术对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和黑色素缺失突变体△St3hnr附着胞细胞壁孔径大小和膨压进行测定。【结果】野生型菌株01-23细胞壁孔径范围是2.1—2.7 nm,膨压在5.4 MPa左右;黑色素缺失突变体△St3hnr细胞壁孔径范围是2.7—3.3 nm,膨压在4.1 MPa左右;缺乏黑色素的附着胞不能形成高膨压,丧失了穿透能力。【结论】黑色素层对溶质分子外渗的阻挡作用导致了附着胞高膨压的产生,膨压产生的机械穿透力在玉米大斑病菌穿透基质平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志艳贾慧朱显明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膨压
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应对与科学控制被引量:1
2012年
为减轻农业灾害给河北省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造成的损失,根据近3 a统计及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的种类及特征。就如何从科技进步和管理体制创新2个方面入手对提高河北省农业突发灾害的应对和科学控制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孙志颖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农业灾害管理创新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StMR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引起玉米大斑病的一种丝状病原真菌,该病菌菌落正面灰黑色,背面黑色,菌丝及分生孢子黑褐色,细胞壁不透明。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菌能够产生DHN黑色素,其在附...
贾慧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大斑病菌转录调控基因StMR1的获得及功能研究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主要通过黑色素化的附着胞产生足够的机械压力穿透寄主组织进行侵染.大量结果表明,病原菌的生长、发育、黑色素代谢和致病性等均受到转录因子的调控.
孟庆江贾慧曹可可何玉莲曹志艳董金皋
大斑刚毛座腔菌高产漆酶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及酶学特性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高产漆酶的最佳发酵条件,确定其酶学性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大斑刚毛座腔菌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菌株产漆酶的碳源、氮源及铜离子的种类及范围,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面设计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下的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分析,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初步分离大斑刚毛座腔菌发酵液中的漆酶,以ABTS为反应底物,设置不同温度及p H,测定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 H及热稳定性、p H稳定性,进一步测定其反应动力学常数Km值、Vm值,确定其酶学特性。【结果】建立了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模型差异显著(P=0.0001),可以用该模型来拟合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漆酶活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u2+>葡萄糖>尿素,而葡萄糖和尿素交互作用极显著;通过拟合求出模型极值点,对应的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50.05 g·L-1,KH2PO4 1 g·L-1,尿素1.46 g·L-1,Mg SO4 0.5 g·L-1,蛋白胨2 g·L-1,玉米浆0.5 g·L-1,Cu SO4 0.07 g·L-1,Tween80 3 m L·L-1,28℃,150 r/min振荡培养7 d;在此条件下漆酶活力最高达(40.00±1.20)U·m L-1。对大斑刚毛座腔菌漆酶发酵液初步分离,经SDS-PAGE检测其漆酶相对分子量约为80 k D;以ABTS为底物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 H为4.2,在温度较高且弱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常温下p H为4.2保持14 h后酶活力基本不变,50℃保温14 h后漆酶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进一步在常温、p H为4.2时测定其米氏常数Km值为0.036 mmol··L-1,最大反应速率Vm为28.63 mmol·L-1·min-1。【结论】利用大斑刚毛座腔菌液体发酵产漆酶并研究其酶学特性,
曹可可刘宁马双新曹志艳梁东旭柴江婷董金皋
关键词:漆酶响应面酶学性质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