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疗效
  • 2篇穴位
  • 2篇人脑挫裂伤
  • 2篇细胞
  • 2篇疗效观察
  • 2篇疗效评价
  • 2篇裂伤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出血
  • 2篇脑挫裂
  • 2篇脑挫裂伤
  • 2篇脑损伤
  • 2篇昏迷
  • 2篇成像
  • 2篇出血
  • 2篇磁共振
  • 2篇挫裂伤
  • 1篇性细胞
  • 1篇穴位埋线

机构

  • 9篇解放军第15...
  • 2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9篇刘伟
  • 7篇李经纶
  • 5篇王本瀚
  • 5篇曹付强
  • 3篇姚安会
  • 2篇唐斌
  • 2篇刘雷震
  • 2篇贾利云
  • 1篇曹海强
  • 1篇腾军放
  • 1篇宋来君
  • 1篇赵鸽

传媒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神经纤维素成像技术观察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利用3.0T磁共振神经纤维束成像(DTI)对单侧初发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治疗预后评估及康复实际疗效的对比研究. 方法:利用3.0T磁共振神经纤维柬纤维束成像观察38例基底节...
刘伟李经纶王本瀚
关键词: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不同刺激对N9小胶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刺激对N9小胶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存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9小胶质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M1型刺激组(LPS+IFN-γ组)、M2型刺激组(IL-4组)。刺激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N9小胶质细胞在极化状态下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体外培养N9小胶质细胞,分为Control组、LPS组、IFN-γ组、LPS+IFN-γ组及IL-4组,通过Hoechst-PI染色的方法检测不同因子对细胞死亡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aspase-3的表达。结果 LPS+IFN-γ组N9细胞促炎因子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及IL-4组(P<0.01),IL-4组N9细胞抑炎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及LPS+IFN-γ组(P<0.01)。在细胞存活方面,IFN-γ组及LPS+IFN-γ组N9细胞的死亡数及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LPS组、IL-4组(P<0.05,P<0.01)。结论 N9细胞可发生极化,在不同极化状态表达不同的炎性因子;IFN-γ可影响N9细胞的存活,其可能是通过Caspase-3而导致细胞死亡。
王本瀚宋来君姚安会李经纶唐斌刘伟卫润斐曹付强
关键词:极化炎性细胞因子细胞死亡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0例R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吡贝地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RLS严重程度自评量表(restless leg syndrome self-rating scale for severity,RLSSS)得分、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71.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45.7%)高于对照组(22.9%),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2.9%)。治疗后,两组患者RLSSS得分、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原发性RLS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RLSSS得分、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刘伟李经纶曹付强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宁腿综合征吡贝地尔证候积分
人脑挫裂伤后早期小胶质细胞PD-L1的表达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人脑挫裂伤后早期小胶质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配体(PD-L1)的表达变化。方法收集2013~2015年手术治疗的脑挫裂伤组织标本15例,其中伤后6h 5例,伤后12h 4例,伤后1 d 3例,伤后4 d 3例;另选择3例肿瘤全切术中切除颞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及小胶质细胞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脑组织相比,脑挫裂伤后6、12h未见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浸润的来自血液中的炎症细胞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脑组织相比,脑挫裂伤后6h表达PD-L1的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表达PD-L1的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PD-L1可能参与了人脑挫裂伤后的炎症反应。
乔战东刘雷震贾利云李经纶刘伟曹付强姚安会王本瀚
关键词:脑挫裂伤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复合式针刺手法对重症脑外伤昏迷病人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合式针刺手法疗法对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促苏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对照组40例.两组于伤后1月按GCS预后评...
刘伟李经纶赵鸽唐斌曹付强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针刺疗法
文献传递
内关、丰隆穴位埋线治疗偏瘫185例疗效观察
来我科康复病区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三个月以上,经服中西药或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未能治愈的偏瘫患者185例,穴结合可凑清心神、开脑窍、涤痰湿之功效。传统针灸相隔时间较长,刺激时间短、量小都可以影响疗效,加之针灸次数多、...
刘伟曹付强
关键词:偏瘫穴位埋线疗法疗效评价
应用DTI技术对脑出血早期康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对单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治疗预后评估及康复实际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观察3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分析患者双侧肢体运动功能变化,观察临床预后与皮质纤维束受损情况的关系。并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 F-M 量表)评分,于发病后5天病情稳定后开始行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第4周及第8周复查头颅MRI和DTI。并再次行Fugl-Meyer 运动功能( F-M量表)评分。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5天内病灶区平均各向异性分数( FA)值(0.3861±0.1021)较健侧相应部位(0.7012±0.103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康复治疗前、后DTI 中病灶部位不同兴趣区( ROI)对应的FA差值变化和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入院5天内DTI中ROI对应的健患侧 FA差值同康复治疗前后 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r=0.4961,P <0.05)。结论:DTI 中FA值改变与神经损伤程度、康复疗效存在关联性,DTI对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评定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临床判断病人预后的辅助指标。并可作为证实康复疗效指标之一。
刘伟腾军放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预后评估
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的表达变化特征
2017年
目的探讨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人脑挫裂伤后不同时间点挫裂伤组织的标本(正常组、6h、12h、24h、72h),4%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然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统计分析各时间点HMGB1的表达情况;同时将HMGB1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进行共标,观察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损伤过程中从核内向胞浆内转移的情况。结果正常人脑组织的HMGB1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与正常组相比较,人脑挫裂伤组在伤后HMGB1阳性细胞数于12h开始下降(P<0.05),并持续至72h;而HMGB1从核内转移至胞浆内的数目从6h即开始增加(P<0.05),随时间增加HMGB1也随之大量转移到胞浆中,在人脑挫裂伤后24h达到高峰(P<0.05)。人脑挫裂伤后早期,HMGB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中(P>0.05),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数目逐渐减少(P<0.05),而HMGB1从神经元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在6h明显增加(P<0.05),于24~72h达到高峰(P<0.05)。结论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死亡或凋亡数目明显增加,HMGB1阳性细胞数也在损伤后减少;而HMGB1神经元从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升高;HMGB1可能参与了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或凋亡。
刘雷震贾利云姚安会李经纶刘伟王本瀚
关键词:颅脑损伤HMGB1神经元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昏迷162例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风池穴药物注射治疗脑卒中后昏迷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8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4ml,双侧风池穴穴位注射,每侧2ml,每日两次。分三期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昏迷程度。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昏迷患者风池穴穴位注射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风池穴穴位注射可促进昏迷患者意识恢复和神经功能恢复。
刘伟曹海强李经纶王本瀚
关键词:脑卒中昏迷风池穴穴位注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