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付强 作品数:12 被引量:19 H指数:3 供职机构: 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颅内压监护技术结合头颅CT对单侧脑挫裂伤患者继发血肿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颅内压监护技术(FVEP-NICP)在单侧脑挫裂伤患者继发颅内血肿扩大的预警作用及对预后的判断意义。方法前瞻性应用FVEP—NICP监测技术对2012年至2013年解放军153医院收治的96例单侧脑挫伤患者进行监护,结合头颅CT分为血肿增加组与血肿稳定组,对两组的NICP及挫伤侧与健侧NICP的差值(D值)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预后根据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患者(GOS4—5分)与恢复不良患者(GOS1-3分)。结果血肿增加组38例(39.6%)的NICP值及D值较入院时显著增高(P值分别为0.015和0.002);血肿稳定组58例(60.4%)的NICP值及D值较入院时无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583和0.621);对D值≥60mmH,O(1mmH,O=0.0098kPa)的人数分析,入院首测两组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复测时血肿增大组人数较血肿稳定组显著增多(P〈0.01)。血肿增加组恢复良好患者15例(39.5%),恢复不良者23例(60.5%);血肿稳定组恢复良好者49例(84.5%),恢复不良者9例(15.5%),血肿增大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血肿不变组(P=0.013)。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结合头颅CT对单侧脑挫裂伤患者继发血肿增大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 曹付强 王本瀚不同刺激对N9小胶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刺激对N9小胶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存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9小胶质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M1型刺激组(LPS+IFN-γ组)、M2型刺激组(IL-4组)。刺激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N9小胶质细胞在极化状态下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体外培养N9小胶质细胞,分为Control组、LPS组、IFN-γ组、LPS+IFN-γ组及IL-4组,通过Hoechst-PI染色的方法检测不同因子对细胞死亡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aspase-3的表达。结果 LPS+IFN-γ组N9细胞促炎因子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及IL-4组(P<0.01),IL-4组N9细胞抑炎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及LPS+IFN-γ组(P<0.01)。在细胞存活方面,IFN-γ组及LPS+IFN-γ组N9细胞的死亡数及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LPS组、IL-4组(P<0.05,P<0.01)。结论 N9细胞可发生极化,在不同极化状态表达不同的炎性因子;IFN-γ可影响N9细胞的存活,其可能是通过Caspase-3而导致细胞死亡。 王本瀚 宋来君 姚安会 李经纶 唐斌 刘伟 卫润斐 曹付强关键词:极化 炎性细胞因子 细胞死亡 颅脑损伤后血浆HMGB1浓度与颅内压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 随着现代化产业发展,脑创伤的发生频率逐渐增高,脑损伤后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发生使创伤性脑损伤有着较高的致死性和致残性,FV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为临床快速、及时了解颅内压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方式;而创... 曹付强关键词:颅脑损伤 血浆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颅内压 文献传递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0例R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吡贝地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RLS严重程度自评量表(restless leg syndrome self-rating scale for severity,RLSSS)得分、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71.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45.7%)高于对照组(22.9%),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2.9%)。治疗后,两组患者RLSSS得分、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吡贝地尔治疗原发性RLS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RLSSS得分、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刘伟 李经纶 曹付强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不宁腿综合征 吡贝地尔 证候积分 人脑挫裂伤后早期小胶质细胞PD-L1的表达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人脑挫裂伤后早期小胶质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配体(PD-L1)的表达变化。方法收集2013~2015年手术治疗的脑挫裂伤组织标本15例,其中伤后6h 5例,伤后12h 4例,伤后1 d 3例,伤后4 d 3例;另选择3例肿瘤全切术中切除颞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及小胶质细胞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脑组织相比,脑挫裂伤后6、12h未见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浸润的来自血液中的炎症细胞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脑组织相比,脑挫裂伤后6h表达PD-L1的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表达PD-L1的小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PD-L1可能参与了人脑挫裂伤后的炎症反应。 乔战东 刘雷震 贾利云 李经纶 刘伟 曹付强 姚安会 王本瀚关键词:脑挫裂伤 小胶质细胞 炎症反应 小鼠颅脑爆震伤模型制作及大脑皮层早期病理变化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建立小鼠颅脑爆震伤模型研究其早期大脑皮层病理变化。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爆震伤组。小鼠麻醉后,置于距离爆炸源40 cm处,爆炸源为纸质外壳球形5 g TNT炸药,通过电子引爆线引爆,制作小鼠颅脑爆震伤模型。爆震伤后观察动物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变化,并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6 h、1 d、3 d、5 d、7 d)取材,通过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爆震伤后大脑皮层早期的病理变化:淋巴细胞浸润、嗜酸样变性、空泡样变性,通过尼氏染色研究小鼠爆震伤后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5 g TNT爆震组存活率下降(65.0%±3.2%);爆震伤后早期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统计显示在爆震伤后6 h明显升高(21.5%±4.0%),并维持至损伤后3 d(20.4%±3.9%),随后5~7 d有所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3.3%±1.3%)相比,爆震伤组嗜酸样变性细胞数在伤后6 h明显增加(23.5%±5.4%),持续至损伤后3 d(24.9%±4.4%),至损伤后5 d(16.3%±4.4%)、7 d(16.3%±5.2%)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而对于空泡样变性,与对照组(6.9%±5.2%)相比,在爆震伤后6 h明显升高(30.6%±12.3%),至爆震伤后3 d进一步升高(37.5%±7.7%),并继续升高至损伤后7 d(44.7%±17.9%)。尼氏染色发现爆震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胞体水肿,空泡变性增多,尼氏小体染色变浅且数目逐渐减少。结论:5 g TNT爆震伤可模拟冲击波原发效应,根据不同时间点病理变化,说明5 g TNT小鼠爆震伤可以用来模拟研究颅脑爆震伤。 扶宇 王本瀚 初霞 李经纶 曹付强 刘雷震 姚安会关键词:爆震伤 颅脑损伤 小鼠模型 病理变化 复合式针刺手法对重症脑外伤昏迷病人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合式针刺手法疗法对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促苏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对照组40例.两组于伤后1月按GCS预后评... 刘伟 李经纶 赵鸽 唐斌 曹付强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 针刺疗法 文献传递 FVEP监测双侧大脑半球颅内压差对脑挫裂伤预后的作用 2015年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技术(FVEP)监测双侧大脑半球颅内压差对脑挫裂伤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将2013—2014年解放军153医院收治的60例脑挫伤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根据颅内压值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实验组根据颅内压值和双侧大脑半球颅压差(D值)采取相关治疗,对2组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提前发现病情变化(P=0.003);手术患者行手术前实验组较对照组CT计分低(P=0.034),实验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5)。结论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技术监测双侧大脑半球颅内压差有助于提前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治疗,减少脑组织损伤,有利于脑挫裂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曹付强 王本瀚 郭效东关键词:脑挫裂伤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预后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颅脑损伤后炎症反应中作用 被引量:4 2017年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涉及病人多、范围广。TBI病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后者是直接损伤造成的一系列细胞及生化级联反应,是TBI致死的主要原因,炎症反应是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最关键的病理过程。 曹付强 李经纶 刘雷震 扶宇 王本瀚 姚安会关键词:颅脑损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 炎症反应 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皮层电刺激在功能区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示踪成像( DTT)融合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皮层电刺激技术在手术治疗颅内运动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运动区肿瘤患者(其中胶质瘤19例,脑膜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脑脓肿1例)。术前行MRI薄层扫描,DTT,并在导航仪上进行影像融合,了解肿瘤及锥体束相对关系,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定位肿瘤,锥体束;术中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并实时定位肿瘤周围脑功能边界,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胶质瘤中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脑膜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术后1个月肌力恢复。其余术后与术前相比肌力有所提高或基本相似。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肌力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好转或不变。结论磁共振、纤维示踪融合导航,结合皮层电刺激技术,可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运动区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脑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卫润斐 王本瀚 李经纶 曹付强 郭效东 张长远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运动皮层 脑肿瘤 功能区 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