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谷鹏飞

作品数:97 被引量:186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文学
  • 29篇哲学宗教
  • 8篇文化科学
  • 5篇建筑科学
  • 5篇艺术
  • 4篇语言文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4篇文学
  • 14篇艺术
  • 14篇美学
  • 12篇身份
  • 12篇身份认同
  • 12篇审美
  • 9篇阐释学
  • 7篇文学理论
  • 7篇格义
  • 6篇哲学
  • 6篇审美现代性
  • 6篇主义
  • 6篇文本
  • 6篇本土
  • 6篇本土化
  • 6篇本土化问题
  • 5篇代文
  • 5篇当代文学
  • 5篇当代文学理论
  • 5篇真理

机构

  • 73篇西北大学
  • 14篇中国人民大学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天普大学

作者

  • 94篇谷鹏飞
  • 3篇赵琴
  • 2篇曹晖
  • 1篇陈皓钰
  • 1篇刘桂荣
  • 1篇王旭晓

传媒

  • 13篇西北大学学报...
  • 5篇文学评论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河北大学学报...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学术月刊
  • 2篇唐都学刊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中外文论
  • 1篇小说评论
  • 1篇理论导刊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年份

  • 7篇2023
  • 11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2023年
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一种主流方法,虽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本土化历程,但因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及中国传统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在精神上的相契而长期遗忘了自身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本土转化。今日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要实现真正的本土转化,形成自身的“中国形态”,须以文学社会学阐释的公共性原理形态为基点,通过融合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对中西文学社会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最终形成一种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新格义”阐释形态。此种形态,应是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本土化后的真正“中国形态”。
谷鹏飞
关键词:本土化格义
后达尔文主义:一种文化与美学的新选择——约瑟夫·马格利斯教授访谈被引量:2
2014年
编者按:癸巳岁末,美国学者约瑟夫·马格利斯教授与中国学者谷鹏飞副教授就当代西方文化与美学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马格利斯以后达尔文主义关于自然进化的理论为起点,提出了建构一种具有"文化形上学"维度的"人文科学哲学"。这一哲学形态以"人的本质"问题为中心,比照生物进化及生物种属特性,厘定"人的本质"为先天生物属性与后天文化属性引导性的具有"意向性"特征的"混杂"建构。谷鹏飞回应了马格利斯的基本主张,并分析了将后达尔文主义观念运用于人文科学哲学相关领域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度,提出了"人的本质"之"意向性"与"混杂"建构属性:既然所揭示的是人类文化的深层生成结构,那么它就应该可以用作全球文化与美学通约的基础设想。二人讨论的结论是,对人类一切文化与艺术形态的相关承继、革新与阐释,都只有基于"人的本质"之"混杂"属性,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切近事实真相,获得理论的效力。本讨论的意义在于:既可以为当今人文科学哲学领域流行的各种科学主义、本质主义、还原主义,亦即那些力图使人文科学走向"规范化"的自然科学式社会文化思潮去魅,使人文科学研究重回其应有的领地,又可以警醒当今各式各样的文化霸权主义,凸显民族文化形态的合法性、平等性与可对话性,为全球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也为各种新型的美学形态提供一种基本的理论参照。
约瑟夫·马格利斯谷鹏飞
关键词:达尔文主义西方文化美学生物进化文化属性
数字艺术中的美学问题探究被引量:5
2008年
数字艺术正建构着人们的生存,也引发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美学问题。审美距离的变化、身体的数字演绎以及数字艺术的符号化构成了审美主体性的问题视域;"真实"、"遥在"、"丑"重构着美感的生成;数字艺术产业在铸就辉煌的同时也生发了新的美学问题。数字艺术在建构美学理念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解构,对这一悖论的揭示和探究,对于美学理论的营建及人们的当代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桂荣谷鹏飞
关键词:数字艺术美感
“新格义”阐释: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问题被引量:2
2022年
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不是哲学普遍的具体化,而是具体哲学的有差别的展开。由于西方哲学阐释学本土化的理想性本质设定至今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故而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加以推进。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是将西方哲学阐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各自具有的“创造的诠释学”内涵作“共现”“分梳”“比堪”“融通”的“对位阐释”,从而形成一种以文本与阐释者意义建构为双焦点,以文本的言内之义与言外之义为双向阐释路径,以文本的真理性意义生发与阐释者生存意义的获得为双向阐释目标,通过文本诸要素与阐释者诸要素的相互感发,最终实现文本阐释共同体建构的过程。在此文本阐释共同体建构过程中,“新格义”阐释将使每一个文本都可以滋生无限意涵,每一次阐释都是文本意义的新发现,每一次阐释活动都是阐释者创新自我并理解自我的新方式。这样的阐释将最终成为一种行动事件,文本的意义也最终呈现为一种开放形态。
谷鹏飞
关键词:本土化
现代性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被引量:2
2007年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性思想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谷鹏飞
关键词:存在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美的本质”的早期讨论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奠基被引量:1
2017年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谷鹏飞
关键词:美感知识建构
在理论的谨严与现实的灵动之间——王旭晓先生的美学研究视界
2013年
导言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研究会合作主办的“王旭晓教授从教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召开,与会者对王旭晓教授的美学研究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三十年来王旭晓辛勤耕耘于美学原理、美学史、美学译介、应用美学、美育等领域,并在各领域均有建树。
谷鹏飞
关键词:美学研究视界美学原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美学思想被引量:3
2008年
马克思《手稿》作为一本经济学—哲学著作,致力于对人的发展的"历史之谜"的解答,这种解答因始终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历史主题而具有十足的美学意味,蕴含着关于人的发展的全部美学秘密。《手稿》中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一种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的和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对于今日美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谷鹏飞
关键词:异化劳动共产主义和谐美学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2022年
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学界长期囿于理论的单一接受阐释,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吸收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到真正的本土化阐释形态。文章提出以文学语言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语言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由此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此种阐释法,应该就是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实现本土化阐释的真正方法形态。
谷鹏飞
关键词:本土化格义
实践阐释学论微被引量:4
2021年
实践阐释学是以实践哲学为基础,以阐释对象、阐释主体与阐释语境的结构性关联与意义生发关系为核心,以阐释的伦理性、现实性与批判性为特征,统一阐释方法、阐释价值与阐释本体的一种新型阐释学形态。这种新型形态的阐释学,其“伦理性”主要表现在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体认现实活动本身及其善的合目的性导向,重返实践与生活及历史的价值关联,蕲求知识与德性、理论与践履在阐释活动中的统一;其“现实性”主要表现在将文本背后的现实性及其实践关联,而非阐释者在世的生存论结构、作者的意图抑或文本自在的客观意义,视为文本意义的来源;其“批判性”主要表现在对阐释的伦理性与现实性进行批判反思,重申阐释的批判性话语权,实现阐释学在事实(解释世界)、价值(规范世界)与实践(改变世界)三个层面的统一。实践阐释学的这种经由“批判性”而最终勾连“伦理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的新型阐释学形态,既可为解决西方当代阐释学困境提供有效路径,也可为实现中国阐释学的当代性转化及创建中国阐释学提供本体基础。
谷鹏飞
关键词:实践哲学伦理性现实性批判性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