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琴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身份
  • 2篇延安文艺
  • 2篇身份认同
  • 2篇文学
  • 2篇文艺
  • 2篇《在延安文艺...
  • 2篇《讲话》
  • 1篇大众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理论
  • 1篇当下
  • 1篇性意识
  • 1篇叙事
  • 1篇学科反思
  • 1篇学科史
  • 1篇政治文本
  • 1篇知识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机构

  • 12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赵琴
  • 3篇谷鹏飞
  • 1篇刘晓静
  • 1篇郭平安
  • 1篇吴晓利

传媒

  • 6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编辑之友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提高稿件加工质量的指导思想及对策被引量:2
2008年
现代传播理论认为,编辑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和"守门员",编辑除了通过自己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做好稿件加工外,还对社会文化的建构起着控制和导向作用。如何做好稿件加工工作对出版工作至关重要。稿件加工工作的重要性对编辑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做好稿件加工,首先要尊重作者,以作者为中心,从思想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把尊重作者、以作者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编辑工作中,严格规范稿件加工程序,把稿件加工工作做得仔细再仔细。再次,编辑要勤于反思,重视审读,不断纠正错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
赵琴郭平安吴晓利
关键词:编辑学出版技术
论文学公共领域的兴起与衰亡
2019年
文学公共领域是近现代以来“公共领域”分化与衍生的产物。作为“文学公共领域”的母体,公共领域以主体性的自我理解为情感逻辑,以公开讨论为言说手段,以理性共识为价值皈依,表现为一个功能化的建构与消解过程。正是在公共领域功能化的建构与消解过程中,催生出文学公共领域的不同要素存在,它以文学批评与政治批评为双重导向,表现为自由主体的普遍参与、平等与理性的交流对话、共性与个性的同时在场等不同规定性内涵,并最终指向一种能够为市民社会公众所认可的公共舆论或者公共意见的形成。然而,由于市民社会的发展使得讨论主体私人性空间的丧失、文化消费的大众取代文化批评的公众、公共讨论放弃共识性目标等众多因素,最终导致了文学公共领域走向衰亡。
赵琴
关键词:公共领域文学公共领域公共性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本文分三章,着意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创作的精神和风格。 第一章: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
赵琴
关键词:小说创作女性意识主题实践
文献传递
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美学特征论被引量:3
2011年
作为现代知识重要传播平台的高校文科学报在编辑中应该遵循起码的美学原则,体现出“求真”“向善”“达美”的美学特征。这一美学特征既是编辑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文科学报面对图像时代的强烈冲击所不得不持有的生存策略,还是传播现代先进科学知识、保存和发展中华传统诗性文化的内在需要。
赵琴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文科学报编辑美学特征现代知识编辑美学
论《电影与播音》的编辑传播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1942—1948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影音部创办的《电影与播音》杂志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中最早的一份由高校主办的专业性综合学术期刊。该刊创办于中国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在传播先进的电影及电影教育观念、电影技术知识普及与前沿译介等诸多方面贡献良多。运用文本分析法,分别从创刊背景、办刊宗旨及主创人员、编辑传播内容与特点等方面对该刊加以详细梳理和论证,认为该期刊对于研究民国期刊、民国电影期刊及电影发展意义重大。
赵琴刘晓静
庄子生存思想研究的新境界——评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赵琴
关键词:审美生存庄子中国传统文化物质主义理想主义
论日常生活审美的“过剩叙事”——以当下情感影视剧为例
2010年
以当下情感影视剧作为视角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引发的过剩叙事。认为日常生活审美过剩,本质上反映了日常生活物质欲望过剩,也表现出了当下审美价值观的多元分裂,而现代传媒技术则无疑充当了过剩叙事的加速器并使其成为时尚。当下情感影视剧是过剩叙事的典型案例。
赵琴
中国当代服饰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关系的嬗变被引量:2
2012年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身份认同
人民性、大众性、民族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身份叙事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上的一部刚领性文献,《讲话》以其强大的叙事逻辑和神圣化的身份认同力量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项文艺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从文本叙事学的角度看,这种神圣化力量的获得是通过相互递进三重叙事逻辑而达到的,即:通过划定革命文艺的"人民性"属性而对传统文艺进行祛魅,以此确立中国革命文艺的阶级-政治身份;通过强调革命文艺的"大众性"特征来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辩护,以此厘定中国革命文艺的文化-美学身份;通过提升大众文艺的"民族性"属性来完成革命文艺的神圣化叙事,以此确立革命文艺的民族-国家身份。
赵琴
关键词:《讲话》人民性民族性身份叙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四次修订的背景及其诠释学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作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崇高叙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2年发表后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修订,即:从1942年的讲话语言到1943年的文字文本的第一次修订,从1943年政治文本到1953年学术文本的第二次修订,从1953年的学术文本到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革命文本的第三次修订,以及从1965、1966年学术文本、革命文本回归到1991年的学术文本的第四次修订。这四次修订既是《讲话》文本去政治化与去工具化的过程,也是其实现经典化与神圣化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动力源自时代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文本自身衍变的历史需要。《讲话》文本因而显现出丰盈的历史诠释学意义。理解并认识这种意义,是今天我们正确看待《讲话》巨大贡献与历史局限的前提。
谷鹏飞赵琴
关键词:《讲话》政治文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