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例延髓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13例延髓梗死(MI)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同时7例患者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5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1例患者行MRA及CTA检查。结果13例MI患者中4例为延髓内侧梗死(MMI),9例为延髓外侧梗死(LMI)。9例LMI患者中6例表现为Wallenberg综合征,2例表现为Avellis综合征,1例表现为Babinski-Nageotte综合征。4例MMI患者中,1例表现为经典Dejerine综合征,1例表现为Jackson综合征,1例表现为单纯轻偏瘫,1例表现为双侧MMI综合征。LMI、MMI患者中由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分别占7/9、3/4。13例患者中2例因呼吸循环衰竭而自动出院,其余11例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均遗留不同程度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结论 MI可分为MMI和LMI,其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MI的主要原因;MRI对MI的诊断价值较高。
- 袁正光丁长青
- 关键词:脑梗死延髓
- 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康复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和研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百优解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其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卒中后抑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百优解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其他治疗相同。分别于治疗后2、4、6周末进行HAMD抑郁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状态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抑郁改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状态改善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抗抑郁治疗不但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而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 高秀娟刘家敏李成哲袁正光
-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百优解
- 胼胝体急性单纯性梗死20例临床与影像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单纯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近20例单纯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全部伴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以偏瘫、共济失调和偏侧感觉障碍多见,影像学显示梗死部位以体部和膝部多见。经治疗后16例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好转,1例恶化,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胼胝体梗死相对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异性失连接现象易被掩盖,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袁正光丁长青
- 关键词:胼胝体磁共振成像
- 速尿与肝素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 2000年
- 洪尚华袁正光
- 关键词:阻塞性肺疾病速尿肝素雾化吸入急性发作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SE、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发病后72h头颅CT示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各时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SS)评分。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入院当日血浆NSE、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E含量呈逐渐升高,3d达高峰,7d后明显下降,14d后降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亦呈逐渐升高,7d达高峰,14d后有下降趋势,但其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检查未见异常者NSE、D-二聚体也呈类似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7d内NSE、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NIHSS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0.70,0.56,P<0.05)。结论血浆NSE、D-二聚体联合测定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刘家敏于吉友刘斌袁正光陈正挪
-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二聚体脑梗死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防保护等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50万静推、100万静滴、30min滴完。治疗前后对疗效、并发症。CT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性并发症恢复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用于早期脑梗死比常规治疗起效快、疗效好、致残率低、相对安全。
- 袁正光
- 关键词:静脉溶栓脑梗死尿激酶
- 干预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发病3h内)静脉溶栓后6h追加尿激酶(UK)对再闭塞的干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发病3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首先用100万U UK静脉溶栓治疗,后选取50例溶栓有效的患者随机于溶栓6h内分别予以静脉追加UK 50万U(B组)及基础治疗(A组)。分别各25例,观察各组于入院时、溶栓后2h、6h时、24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溶栓后3d、14d、30d、90d的Barthel指数(BI)、改良的Rankin残障(mRS)评分及死亡率、症状性脑出血、再闭塞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2h、6h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迅速增加,无显著差异,24h NIHSS分数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分别为A组:10.11±4.54;B组:7.51±4.32。90d时,BI≥75者:A组11例(44%),B组18例(72%);mRS≤2者:A组10例(40%),B组17例(68%);病死率:A组0%,B组0%;症状性脑出血率:A组0%,B组0%;再闭塞发生率:A组6例(24%),B组1例(4%)。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3h内)静脉溶栓后6h追加50万U尿激酶的治疗对再闭塞的干预是安全、有效的。
- 刘家敏陈正挪崔景修袁正光于吉友赵辉
- 关键词: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尿激酶再闭塞有效性
-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0年
-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纳入治疗组(醒脑静+依达拉奉)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醒脑静30mL+NS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d,依达拉奉30mg+NS1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d;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指标:①治疗7d后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控制率;②治疗7d和15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③临床疗效比较;④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控制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5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P(0.01);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更有效的控制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 崔景修袁正光于吉友张园园沈霞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醒脑静依达拉奉
- 首诊于神经内科的肺癌脑转移瘤17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首诊于神经内科的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该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首诊于神经内科的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就诊,主诉主要为头痛(n=15)、头晕(n=10)、肢体无力或偏瘫(n=7)、感觉障碍(n=5)、精神情绪异常(n=3)、视力减退(n=1)及癫痫(n=1)等。脑转移及肺部原发病灶由头颅CT或MRI及胸部CT提示,原发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1例单发转移瘤经手术确诊。单发转移2例,多发15例。以皮层下最多见,多伴瘤周水肿,呈囊性表现3例,伴肿瘤卒中2例,增强以环形强化最多。结论首诊于神经内科的肺癌脑转移瘤首发多为神经系统症状,肺部症状及体征多缺乏或较为轻微,单凭临床易于漏误诊,及时的颅脑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及进一步的治疗。
- 袁正光丁长青罗慧赵辉
-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瘤首发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诊断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MRI特征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与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MRI及MRA表现特点、危险因素或病因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TOBS患者男5例,女11例,发病因素可能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相关。临床上多以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伴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肢体活动障碍等。MRI表现均累及多个脑区的多发病灶,以中脑、小脑、丘脑、枕叶、颞叶受累最常见,MRA显示基底动脉尖部狭窄或闭塞。本组以溶栓及缺血性卒中的常规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及并发症等有关。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及MRA可明确诊断。
- 袁正光丁长青赵辉
-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死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