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国超
- 作品数:18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濮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
- 2021年
- 目的研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6例MM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自愿接受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查的健康体检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受试人群免疫表型(CD19、CD117、CD56、CD138、CD38)异常克隆浆细胞表达情况,统计观察组总生存率及不同免疫表型阳性和阴性患者总生存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不同免疫表型对MM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并以CD45/SS设门,分析不同组合[CD38(+)/CD138(+)/CD19(-)、CD38(+)/CD138(+)/CD19(-)/CD56(+)、CD38(+)/CD138(+)/CD19(-)/CD117(+)]对MM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受试者CD138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19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D117、CD56、CD38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19、CD117、CD138、CD38免疫表型对MM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有限(AUC﹤0.6),CD56免疫表型对MM患者有一定的预后预测价值(AUC﹥0.6)。不同组合对MM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均高于免疫表型(P﹤0.05),且CD38(+)/CD138(+)/CD19(-)的AUC最大,提示其预后预测价值最高。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中免疫表型分析可为MM患者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不同组合在预后预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王洪建刘燕飞李智全纪国超武欣李志春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预后预测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对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5例,从诱导化疗第21天后开始采用FCM(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CD45/SSC设门,应用2~4组四色抗体组合,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高水平组(MRD在1×10“以上)、中水平组(MRD在1×10-4~1×10-12)、低水平组(MRD在1×10-4以下),之后每月检测1次,观察三组不同MRD水平患者的2年复发率及以后差异。结果随访12~24个月,MRD高、中、低水平三组患者2年复发率为100.00%、12.50%、0,且高水平组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形态学上达到完全缓解时MRD阳性,25例患者形态学上达到完全缓解时MRD阴性,形态学完全缓解时MRD阳性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MRD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监测MRD水平有利于评估预后,MRD超过1×1012时提示具有高度复发可能性,且MRD阳性的出现早于形态学。
- 杨晓哲纪国超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评估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004年3月——2010年6月间在我院收治的19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PTML患者均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5例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6例患者采用双侧甲状腺次切除术,8例患者采用单侧腺叶切除;随访期间2例失访,8例死亡,患者1年期生存率为70.59%,3年期生存率为52.94%。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术前诊断复杂,可采用免疫组化结合病理分析,采用单独手术以及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 纪国超
-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
- 沙利度胺辅助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辅助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联合化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使用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H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使用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方案(VDCP),此外观察组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辅助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白细胞、外周及骨髓幼稚细胞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外周及骨髓幼稚细胞3项指标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辅助治疗急性白血病具有显著疗效。
- 孙富英李志春纪国超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沙利度胺联合化疗
-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纪国超李志春杨晓哲张振江
- 关键词:肿瘤溶解综合征恶性血液病
-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1例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研究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ITP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治疗,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rhTPO+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介素-10(IL-10)、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92.68%高于对照组65.85%(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IL-10、CTLA-4、TGF-β1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rhTPO治疗ITP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血小板水平,调节免疫细胞因子,且安全性良好。
- 纪国超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1
- 10例血友病患者髂腰肌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分析血友病患者髂腰肌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例血友病髂腰肌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体征、症状、并发症和康复治疗的疗效情况。结果 10例患者5例出血在左侧髂腰肌,4例出血在右侧,1例双侧出血;7例髂腰肌初次出血患者年龄5-20岁,平均(16.1±3.2)岁;8例患者并发股神经损伤,发生率为80.00%;7例完成康复治疗,6例(85.71%)血肿完全消失,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8例股神经受损者中7例(87.50%)经过治疗后股四头肌的肌力达到4级以上。结论血友病患者容易发生髂腰肌出血,继发性膝关节出血和股神经受损的发生率非常高,康复治疗能促进血肿吸收,加快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 纪国超
- 关键词:血友病
- Hyper-CVA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Hyper-CVA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予以Hyper-CVAD方案治疗,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1例患者经治疗,未缓解2例,部分缓解10例,完全缓解39例,总有效率为96.08%;治疗后出现2例感染,1例黏膜炎,1例肝功能损害,1例胃肠毒性,1例神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结论对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Hyper-CVAD方案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纪国超
- 关键词: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司坦唑醇治疗,观察组予环孢素A、司坦唑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PLT、WBC、血清VEGF水平,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WBC、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与司坦唑醇联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提高PLT、WBC水平,改善造血微环境、骨髓造血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张振江李志春杨晓哲纪国超袁本超孙富英
-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A司坦唑醇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难治性ITP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为分组的基本条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21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服药的基础上采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在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ITP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 纪国超
-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环孢素A难治性ITP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