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哲
-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濮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共表达BCR-ABL1与JAK2 V617F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实验室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BCR-ABL1融合基因和JAK2 V617F突变共表达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数据,探讨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综合分析1 332例初诊的MPN病例,应用RT-PCR方法检测BCR-ABL1(P190/P210/P230)融合基因及JAK2 V617F基因突变;一代测序方法检测CALR、MPL、JAK2 12和13号外显子突变;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及病理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血细胞免疫表型,G显带技术分析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1 332例患者中4例同时存在BCR-ABL1融合基因和JAK2 V617F突变,发生率为0.3%,患者中位年龄70岁,2例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例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此类患者初诊时单从年龄、体征及细胞形态学上并未提示双阳性基因的线索,需通过综合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论:BCRABL1融合基因和JAK2 V617F突变在同一个患者中共存是一类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疾病,应用多种方法检测可提高此类疾病的检出,有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合理诊治。
- 袁小庚万润涛赵晓武杨晓哲肖瑾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l-ETO融合基因动态监测及分析
- 2015年
-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AMLl-ETO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动态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药物化疗进行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在初诊时、诱导化疗结束时、复发时分别采集骨髓标本,利用RQ.PCR方法监测AMLl-ETO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总结分析AMLl-ETO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例患者在初诊时监测AMLl-ETO表达水平在160%~650%,AMLl-ETO表达水平与骨髓幼稚细胞比、性别、粘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20例患者诱导结束时获得12份骨髓样本,AMLl-ETO表达水平在130%-210%。随访中7例在巩固化疗之后血液学缓解,AMLl.ETO表达水平下降至10.2水平;3例在巩固化疗结束后3个月时经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为复发,AMLl-ETO表达水平在300%~400%,经DA化疗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2例患者持续未缓解,其AMLl-ETO表达水平在410%以上,且染色体高度异常改变。结论AMLl-ETO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直接与病情有密切关系,动态监测AMLl-ETO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对疾病分子水平诊断和疗效判断均有重要指导价值。
- 纪国超杨晓哲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ETO融合基因动态监测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
- 2009年
- 杨晓哲李志春张振江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复发
-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剥脱性皮炎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用MTX鞘内注射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1320例,观察临床特点。结果:用MTX鞘内注射防治CNSL1320例次,发生各种并发症99例次,发生率为7.50%,其中发生全身严重剥脱性皮炎3例,发生率为0.227%,占并发症的3.03%。结论:MTX鞘内注射致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无法预防,死亡率高,关键在于严密的临床观察,尤其在鞘内注射后的2~3d内,一旦出现,立即应用甲酰基四氢叶酸钙进行解救,并进行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减少死亡的发生。
- 杨晓哲李志春
- 关键词:鞘内注射甲氨蝶呤
-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纪国超李志春杨晓哲张振江
- 关键词:肿瘤溶解综合征恶性血液病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对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5例,从诱导化疗第21天后开始采用FCM(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CD45/SSC设门,应用2~4组四色抗体组合,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高水平组(MRD在1×10“以上)、中水平组(MRD在1×10-4~1×10-12)、低水平组(MRD在1×10-4以下),之后每月检测1次,观察三组不同MRD水平患者的2年复发率及以后差异。结果随访12~24个月,MRD高、中、低水平三组患者2年复发率为100.00%、12.50%、0,且高水平组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形态学上达到完全缓解时MRD阳性,25例患者形态学上达到完全缓解时MRD阴性,形态学完全缓解时MRD阳性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MRD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监测MRD水平有利于评估预后,MRD超过1×1012时提示具有高度复发可能性,且MRD阳性的出现早于形态学。
- 杨晓哲纪国超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评估
-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司坦唑醇治疗,观察组予环孢素A、司坦唑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PLT、WBC、血清VEGF水平,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WBC、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与司坦唑醇联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提高PLT、WBC水平,改善造血微环境、骨髓造血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张振江李志春杨晓哲纪国超袁本超孙富英
-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A司坦唑醇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毒副作用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病房住院的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特点显示HD-MTX化疗后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多见,其次是骨髓抑制,再次是肝功损害、皮肤及黏膜损害、发热、神经系统及肾功能损害相对较少,且均可逆转,只有2例患者死于相关毒副作用,大多数患者对HD-MTX有良好的耐受性,均能坚持完成治疗。结论:HD-MTX作为防治髓外白血病和全身巩固治疗方案,只要设计合理,治疗前肝、肾功能正常,治疗时保证充分水化、碱化,保肝、护心、利尿,利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复苏时间差,正确使用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可减少严重的副作用。
- 纪国超李志春杨晓哲
-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MDS-RAE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IWG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MDS-RAE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 杨晓哲
- 关键词:地西他滨小剂量化疗疗效生存期
- 43例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和NPM1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43例白血病(AML)患者FLT3基因和NPM1基因突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濮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3例成人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初诊时收集其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别扩增其FLT3和NPM1基因,并用毛细管电泳方法分析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FLT3基因突变,观察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并随访1 a了解其预后。结果 43例患者初诊AML患者中共检出FLT3+AML 30例(69.77%),其中正常核型AML 22例(81.48%)显著高于异常核型AML 8例(50.00%)(P<0.05);共检出NPM1+AML 28例(65.12%),其中正常核型AML 21例(77.78%)显著高于异常核型AML 7例(43.75%)(P<0.05)。FLT3+AML患者完全缓解率与无复发率显著高于FLT3-AML患者(P<0.05);NPM1+AML患者完全缓解率与总生存率显著高于NPM1-AML患者(P<0.05)。结论 AML患者FLT3和NPM1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是较为常见的子学异常,且NPM1和FLT3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及预后密切相关。
- 杨晓哲
- 关键词:AMLFLT3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