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凌
-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脉络膜上腔用定量注射微针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脉络膜上腔用定量注射微针,涉及注射针技术领域,包括注射器主体,所述注射器主体内包括固定安装针头,所述集液管两侧设有调节组件,所述注射器主体远离针头的一端设有气囊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按压推拉手柄使空心圆...
- 邹玉凌赵永吉陈智萍余晓游志鹏
- 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疗效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2年1~6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V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计算脉络膜血管指数(CVI)。18例18只眼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年龄(64.22±3.86)岁;病程(5.22±1.80)年。既往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7.72±1.36)次。患眼logMAR BCVA为1.28±0.25;SFCT、CRT、LVCT及PED高度分别为(436.56±9.80)、(432.44±44.29)、(283.78±27.10)、(342.44±50.18)μm,CVI为0.65±0.01。所有患眼均给予1次视网膜下注射40 mg/ml阿柏西普0.05 ml(含阿柏西普2.0 mg)治疗。根据治疗后OCT、BCVA结果将病变分为活动型及静止型。活动型病变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治疗,剂量同前;静止型病变,随访观察。治疗后1~3、6、9、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LVCT、CRT、SFCT、PED高度、CVI、视网膜层间积液或视网膜下液、病灶消退率以及注药次数、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SFCT、CRT、LVCT、PED高度、CVI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8只眼共接受视网膜下和(或)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1.61±0.85)(1~4)次。末次随访时,息肉样病灶消退4只眼;PED消失1只眼。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BCVA(F=50.298)逐渐提高,CRT(F=25.220)、PED高度(F=144.16)、SFCT(F=69.77)、LVCT(F=136.69)、CVI(F=72.70)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发生黄斑裂孔1只眼,治疗后3个�
- 余晓刘腾邹玉凌毛子清范慧敏陈智萍游志鹏
- 关键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继发大面积急性黄斑出血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tP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继发大面积黄斑下出血(S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9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继发大面积SMH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研究。大面积SMH定义为出血直径≥4个视盘直径(DD)。32例32只眼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72.36±8.62)岁;均为单眼发病。出现症状至治疗时病程为(7.21±3.36)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谱域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患眼SMH大小(6.82±1.53)DD;logMAR BCVA 1.73±0.44;CMT(727.96±236.40)μm。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治疗后1、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和CMT变化、黄斑部积血清除率以及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CM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BCVA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402,P<0.001);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2个月时BCVA与病程呈负相关(r=-0.696,P<0.001)。治疗后1周,黄斑部积血完全清除30只眼(93.75%,30/32)。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58.56±246.21)、(356.18±261.46)、(345.82±212.38)、(334.64±165.54)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MT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480,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CM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中及手术后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次数为(4.2±1.8)次。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未见SMH复发、视网膜层间积
- 毛子清余晓田西凤范慧敏陈智萍邹玉凌游志鹏
- 关键词: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黄斑下出血
- 一种新型枪状咬骨钳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枪状咬骨钳,涉及咬骨钳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钳体、测距装置,所述钳体的结构包括上钳杆、下钳杆、前手柄,所述下钳杆的右部为后手柄,所述下钳杆的左端为前钳嘴;所述测距装置设置在后手柄中,所述测...
- 赵永吉邹玉凌章余兰游志鹏
- 文献传递
- 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比观察视网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35例3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者。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视网膜下注药组(A组)、玻璃体腔注药组(B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17例17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090)、病程(t=−0.370)、logMAR BCVA(t=−0.190)、MRT(t=0.860)、SFCT(t=0.247)、PED高度(t=−0.5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眼均给予1次视网膜下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其后按需给药(PRN);B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方案为3+PRN。根据治疗后OCT、BCVA检测结果将病变分为活动型及静止型。活动型病变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剂量同前;静止型病变,随访观察。治疗后1、2、3、6、9个月行BCVA、OCT检查;治疗后3、6、9个月同时行ICGA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后BCVA、MRT、SFCT、PED高度的变化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随治疗后时间延长,A组、B组患眼BCVA逐渐提高,MRT、SFCT、PED高度逐渐降低。与B组比较,治疗后2、3、6、9个月,A组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2.820、−2.559、−4.051,P<0.05);治疗后1、2、3、6、9个月,A组患眼MRT(t=−2.439、−3.091、−3.099、−3.665、−5.494)、SFCT(t=−3.370、−3.058、−3.268、−4.220、−4.121)、PED高度(t=−3.4
- 刘腾余晓吴晓坚邹玉凌刘康成邹华吴伟许诚豪游志鹏
- 关键词: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玻璃体腔注射
-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诊治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一种获得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全身情况有关。视网膜大动脉瘤由于管壁薄弱高血压情况下易发生渗出或出血引发其他并发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诊断。瘤体本身有自行退化倾向,病变未累及黄斑区者视力预后良好。但当渗出和/或出血累及黄斑时,严重影响视力,需一些可行性方案治疗。了解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种检查方式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表现及不同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对应的多种治疗方案,旨在为未来早期诊断和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提供参考。
- 陈佳邹玉凌
- 关键词:视网膜大动脉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激光治疗
- 绿原酸对氧化应激损伤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 目的: 观察绿原酸(CGA)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的保护作用,通过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在过氧化氢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探讨绿原酸对氧化应激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
- 邹玉凌
-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绿原酸氧化应激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