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斌

作品数:6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碳密度
  • 2篇森林植被
  • 2篇碳储量
  • 2篇土壤
  • 1篇动态特征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 1篇杉木
  • 1篇杉木林
  • 1篇碳贮量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丘陵区
  • 1篇贮量
  • 1篇湘中丘陵
  • 1篇湘中丘陵区

机构

  • 5篇中南林业科技...
  • 5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方晰
  • 5篇李斌
  • 3篇田大伦
  • 3篇项文化
  • 2篇闫文德
  • 1篇谌小勇
  • 1篇辜翔
  • 1篇雷丕锋
  • 1篇李毅
  • 1篇孙伟军
  • 1篇李胜蓝
  • 1篇李岩
  • 1篇李雷达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库储量动态被引量:33
2015年
基于2000—2014年文献和著作资料中的湖南省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数据,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1983年至2009年湖南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了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算术平均含量在9.53—22.86g/kg之间,灌木林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异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0—80 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在95.44—181.30 t C/hm2之间,平均为137.15 t C/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中,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下降,受森林类型的影响减弱。从1983—1987年到2009年,湖南省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净增加了414.86×106t C,面积加权平均有机碳密度提高了10.98 t C/hm2,不同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的差异随着时间进程逐渐增大,主要分布在杉木林、松木林、阔叶林。天然林是湖南省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正逐步提高,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对湖南省森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贡献不同,且动态变化趋势也不同。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与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增减,与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森林土壤的碳汇功能。
李斌方晰李岩项文化田大伦谌小勇闫文德邓东华
关键词: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被引量:27
2013年
基于湖南省2005和201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观测数据,估算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结果表明: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30.39×106和32.92×106t,均以中龄林的碳贮量最高,分别为17.64×106和17.31×106t;2010年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贮量为0.34×106~6.45×106t;杉木林碳密度随林分龄级增加而增高,过熟林最大(23.90tC·hm-2以上),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83和12.05tC·hm-2,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密度为6.03~16.58tC·hm-2,基本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90.75×106t,不同龄级林分的现实碳吸存潜力表现为中龄林(53.62×106t)>近熟林(32.77×106t)>幼龄林(4.36×106t),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1.18×106~17.39×106t;湖南省(2010年)现有未成熟杉木林到2020年时的固碳潜力为176.77×106t,年固碳潜力为17.68×106t·a-1,到达成熟阶段(26年生)时固碳潜力为211.67×106t。湖南省杉木林分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所占比重较大,若能对现有杉木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湖南省杉木林仍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李斌方晰项文化田大伦
关键词:碳贮量碳密度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动态特征被引量:28
2016年
利用湖南省4次(1983—1987年、1990—1995年、2003—2004年和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结合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研究近20多年来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从1987年到2009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汇为66.40×106tC,碳密度提高了5.65 tC/hm^2,阔叶林碳汇最大(48.43×10~6tC),其次是杉木林(9.54×10~6tC)和松木林(6.68×10~6tC),各乔木林植被碳密度波动较大;除过熟林外,各龄组乔木林均为碳汇,中龄林碳汇最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植被碳密度依次提高了4.75、4.09、0.83 tC/hm^2,成熟林、过熟林分别下降了6.87、13.88 tC/hm^2;天然林、人工林植被碳汇分别为41.01×10~6tC、25.39×10~6tC,碳密度分别提高了7.19、4.91 tC/hm^2。湖南省森林植被(包括疏林)碳汇为84.87×10~6tC,乔木林碳汇最大,其次是竹林,分别占湖南省森林植被碳汇的78.24%和33.31%,碳密度提高了6.24 tC/hm^2,各森林类型植被碳储量随其面积变化而变化。表明近20多年来,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单位面积储碳能力明显提高,天然林在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占有重要地位。
刘兆丹李斌方晰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雷丕锋
关键词: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
湖南省2014年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13
2017年
为明晰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区域分布格局,基于湖南省2014年森林资源年度统计数据,结合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为145.23×10~6 t,其中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占47.52%,幼龄林和中龄林植被碳储量之和占69.49%;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6.26 t·hm^(-2)。(2)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96.95×10~6 t,其中乔木林植被碳储量占73.73%,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6.31 t·hm^(-2),比1995年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密度提高了1.16 t·hm^(-2)。(3)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不一致,碳储量呈现出湘西南怀化、邵阳和湘南永州、郴州较高,而碳密度则呈现出益阳、常德、邵阳、郴州较高。森林植被碳储量较高地区,通过封山育林保护措施稳定和提高该区域森林碳储量;而碳储量较低的地区,通过增加地带性树种,优化林分结构组成,提高该区域森林碳储量。
李雷达方晰李斌刘兆丹
关键词: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
湘中丘陵区土壤微生物指标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研究了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微生物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含量、微生物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土壤基础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代谢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土壤Cmic、Nmic含量,6种土地利用方式各土层Cmic、Nmic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相比,毛竹林、水田土壤Cmic、Nmic含量显著提高,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旱地却显著下降;6种土地利用方式各土层微生物熵的变化不一致,毛竹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微生物熵普遍高于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而杉木人工林最低;水田土壤Cmic/Nmic最高(9.35以上),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最低;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土壤基础呼吸强度、代谢熵最高,水田土壤基础呼吸强度较高,代谢熵最低,表明湘中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主要受土壤有机碳源的制约,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土壤具有较多活性微生物种群,有机碳利用率较低,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水田有机碳利用率较高。
李斌辜翔方晰李毅孙伟军李胜蓝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湘中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