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大伦

作品数:294 被引量:4,609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0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230篇农业科学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3篇生物学
  • 10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83篇人工林
  • 73篇杉木
  • 68篇土壤
  • 44篇杉木人工林
  • 42篇生态系统
  • 34篇物量
  • 31篇生物量
  • 28篇养分
  • 27篇森林生态
  • 18篇杉木林
  • 18篇生态学
  • 17篇马尾松
  • 15篇多环芳烃
  • 14篇生态
  • 14篇贮量
  • 13篇樟树人工林
  • 13篇碳贮量
  • 12篇植物
  • 12篇人工林生态系...
  • 12篇林地

机构

  • 185篇中南林业科技...
  • 86篇中南林学院
  • 17篇国家林业局
  • 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 6篇湖南师范大学
  • 6篇湖南省林业科...
  • 5篇中南林业科技...
  • 5篇河南省林业科...
  • 4篇西藏农牧学院
  • 3篇湖南省林业厅
  • 3篇湖南商学院
  • 3篇韶关学院
  • 2篇湖南大学
  • 2篇吉首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湛江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林科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277篇田大伦
  • 122篇闫文德
  • 89篇项文化
  • 69篇方晰
  • 64篇康文星
  • 36篇梁小翠
  • 32篇朱凡
  • 30篇王光军
  • 19篇邓湘雯
  • 13篇郑威
  • 11篇李树战
  • 11篇赵仲辉
  • 10篇黄志宏
  • 10篇方海波
  • 8篇周光益
  • 7篇罗赵慧
  • 6篇刘铭
  • 5篇宁晨
  • 5篇雷丕锋
  • 5篇陈书军

传媒

  • 72篇中南林业科技...
  • 48篇中南林学院学...
  • 40篇生态学报
  • 39篇林业科学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浙江林学院学...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湖南农业科学
  • 3篇广西植物
  • 3篇湖南林业科技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林业经济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广西林业科学
  • 2篇植物生态学与...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32篇2011
  • 23篇2010
  • 33篇2009
  • 20篇2008
  • 19篇2007
  • 24篇2006
  • 12篇2005
  • 18篇2004
  • 12篇2003
  • 14篇2002
  • 7篇2001
2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酸雨对盆栽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7
2007年
采用盆栽方法,以不同pH值(3.0、4.0、5.0)的模拟酸雨溶液对樟树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不同酸度酸雨对樟树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酸雨处理后樟树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N、P、Ca、Mg、Fe、Al、Cu、Mn、Ni含量均较对照有所增加;C、K、Zn含量有所减少。S、Cd、Pb含量变化表现为:pH3.0处理S、Cd含量增加,Pb含量下降;pH4.0处理S、Cd、Pb含量均下降;pH5.0处理S、Cd含量减少,Pb含量增加。相关分析则表明,酸液pH值与樟树幼苗叶中N、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该项研究可为南方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田大伦黄智勇付晓萍
关键词:酸雨矿质元素
第二代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以连续 8 a的测定数据 ,探讨了皆伐对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影响 ,并着重研究了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林木对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生物调节和恢复状况 .结果表明 :皆伐使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 2 5 % ,渗透能力下降 2 0 %~ 2 5 % (初渗 )和 10 %~2 4% (稳渗 ) .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 ,林地土壤蓄水能力逐步恢复 ,5年生杉木林对土壤蓄水的渗透和调节能力相当于成林的2 7% ,3 8.3 %~ 42 .7% (初渗 )和 3 5 .7%~ 45 .2 % (稳渗 ) .8年生林 ,土壤蓄水能力已接近成林的 93 % ,渗透能力已达到成林的 91.4%~ 94.6% (初渗 )和 90 %~ 98% (稳渗 )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第一代成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推断 ,幼林的地下径流量将大于成林 .同时 ,根据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几个主要因子 ,建立了预测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学模型 .
康文星田大伦方海波项文化
关键词:土壤水分蓄水功能生物调节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被引量:110
2004年
对 1 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含量为 4 2 1 2 %~ 5 5 4 2 % ,排列顺序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干 >树皮。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 ,但差别不大 ;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植物的碳素含量平均为 5 1 30 % ,草本植物为 4 8 90 % ,死地被物层为4 0 89%。土壤的碳素含量为 1 2 5 %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樟树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 2 0 0 4 4× 1 0 3 kgC·hm-2 ,其中乔木层为 4 5 0 1× 1 0 3 kgC·hm-2 ,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 2 2 4 5 % ,灌木层为 2 2 9× 1 0 3 kgC·hm-2 ,占 1 1 4 % ,草本层为 1 0 9×1 0 3 kg·C·hm-2 ,占 0 5 5 % ,死地被物层为 5 0 8× 1 0 3 kg·C·hm-2 ,占 2 5 4 % ,林地土壤 (0~ 1m)的碳贮量为 1 4 6 97× 1 0 3 kg·C·hm-2 ,占 73 32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的生物量最大 ,其碳贮量也最高 ,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4 0 0 6 %。樟树碳贮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在 8~ 1 0m区段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樟树林年净生产力为9 5 5× 1 0 3 kg·hm-2 ·a-1 ,碳的年净固定量为 4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方晰
关键词:樟树人工林碳素含量碳贮量碳分配
中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增加导致细根生物量“超产”被引量:38
2011年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分配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地下细根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从单一树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到多树种的常绿阔叶林(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林)的不同植物多样性梯度,用根钻法采集细根并测定其生物量,用Win-RHIZO2005C根系分析系统测定细根形态参数,以验证以下3个假设:1)植物种类丰富度高的林分其细根生产存在"地下超产"现象;2)根系空间生态位的分离水平是否随着植物多样性增多而增大?3)细根是否通过形态可塑性对林木竞争做出响应?结果显示:从单一树种的杉木人工林到植物种类较复杂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0-30cm土层的林分细根总生物量和活细根生物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即细根总生物量为杉木林(305.20g·m-2)<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374.25g·m-2)<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林(537.42g·m-2)<青冈林(579.33g·m-2),活细根生物量为杉木林(268.74g·m-2)<马尾松林(299.15g·m-2)<南酸枣林(457.32g·m-2)<青冈林(508.47g·m-2),各森林类型之间的细根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但活细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垂直剖面上,除杉木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层变化不显著外,其他森林类型的活细根生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变化显著,表层细根生物量随树种多样性的升高呈减小趋势,据此推测树种间的生态位分离水平逐渐增大。植物多样性的不同对林分的细根形态及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细根形态可塑性对生物量变化响应不明显。
刘聪项文化田大伦方晰彭长辉
关键词:生物量细根植物多样性中亚热带
连栽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动态格局被引量:20
2011年
用空间一致时间连续的定位研究方法,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基地的第2集水区,对连栽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进行了12 a的监测,研究了林下植被种类的变化、生物量动态特征、生物量的组成与分布变化格局。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在14 a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物种类呈现波动性的减少趋势,其中木本植物物种数下降率为40.0%,草本植物物种数下降率为47.1%。林下植被生物量由杉木林3年生29.48 t/hm2下降至14年生的2.53 t/hm2,其中木本植物生物量由7.07 t/hm2,下降至1.25 t/hm2,下降了82.3%;草本植物由22.41 t/hm2,下降至1.28 t/hm2,下降了94.3%。在此期间,木本与草本植物生物量的高低均出现波动现象。3年生杉木林下木本植物以乔木树种生物量6068.97 kg/hm2最高,占总生物量85.88%,藤本植物生物量736.97 kg/hm2为次,占10.44%,灌木植物生物量259.87 kg/hm2最低,仅占3.68%。14年生杉木林下木本植物以灌木植物生物量881.87 kg/hm2为首,占总生物量70.73%,藤本植物生物量247.07 kg/hm2为次,占19.82%,乔木树种生物量117.87 kg/hm2最少,只占9.45%。3年生杉木林下草本植物以蕨类植物生物量8391.44 kg/hm2最高,占总生物量的37.44%,过路黄生物量36.77 kg/hm2最低,仅占0.16%。杉木14年生时,以芒生物量573.00 kg/hm2最大,占总生物量44.78%,金毛耳草生物量2.93 kg/hm2最小,仅占0.23%。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杉木林养分循环、碳平衡、维护和提高林地地力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杨超田大伦胡曰利闫文德方晰梁小翠
关键词:杉木林连栽林下植被生物量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径流规律被引量:10
2007年
利用1988—2004年17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生态站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径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Ⅰ龄级杉木人工林受抚育等经营措施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最小,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071。抚育停止后,地表径流增加。到第Ⅲ龄级时,地表径流系数达到最大值,为0.0184。第Ⅳ龄级开始,地表径流逐渐减少,地表径流系数为0.0098,为第Ⅲ龄级的50%左右。Ⅰ龄级杉木林的地下径流最大,地下径流系数0.3012,为采伐前成熟林(0.1577)的2倍。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受林冠截留、土壤结构改善和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到第Ⅳ龄级时径流系数为0.2082,为第Ⅰ龄级的65.8%。Ⅲ集水区径流输出以地下径流为主,地表径流量只占总径流量的2.3%-7.9%。不同龄级径流的月变化规律和降水量一致,降水量大的月份,径流量也大,4—8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2.2%,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的75.4%,其中Ⅰ、Ⅱ、Ⅲ、Ⅳ龄级在4—8月的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0.3784、0.3224、0.2790和0.2634。逐步回归筛选后,影响月平均径流量的主要因子为月平均降水量和林龄。3次多项式的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龄级月降雨量与月径流量的关系。
邓湘雯康文星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径流系数
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湖南省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2004--2005年2年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分析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不仅提供了杉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且,降水过程中雨水对枝叶和树干的淋溶、冲洗作用,把林冠层截留的干尘降及其自身携带的养分带入林地,降水量的多少决定进入林地的水分并影响林地的养分量;林木生长的季节变化虽然受本身生物节律的影响,但降水的月分配格局,决定着林木生长季节的水肥供给状况,进而影响着林分生产力过程;土壤水分动态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生长季节,当土壤含水量在30%-40%(相对含水量)范围时,林木生长迅速,25%-30%范围时,林木生长速率一般,25%以下时生长速率明显下降;林木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用蒸腾量的大小简单地预示整个林分光合作用的强弱;系统内水分输出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体现在养分的保存和损失上,通过蒸腾蒸发作用以水汽形式逸散,失去的只有水分,可以保存营养物质和保持林地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生长,而通过径流以液态形式流走时,不仅失去水分,而且流走了大量营养物质和表土,造成土样瘠薄,进而影响林分的生产力。
康文星田大伦赵仲辉朱凡王光军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林分生产力土壤水分蒸腾
广东南岭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被引量:31
2009年
对广东南岭小坑自然保护区5种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土壤肥力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林型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5.83±0.34)%)、土壤全N质量分数((0.369±0.019)%)较其他林型高,且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林型的土壤碳氮比不同,其中马尾松林地最高(24.69±6.01),常绿阔叶林最低(15.77±1.59)。各林型间土壤全P质量分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均是以毛竹林林地质量分数(P,(0.045±0.001)%;K,(79.00±4.03)mg/kg)最高,表明毛竹林比较适合本地生长,对地力维持有一定作用,可以适当发展。除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外,其余3种林型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P缺乏,当地在林业经营措施中可适当施加P肥以提高地力。5种林型综合排序为常绿阔叶林(0.576)>毛竹林(0.481)>针阔混交林(0.196)>马尾松林(-0.558)>杉木林(-0.694),说明地带性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是当地最佳的林地利用方式。
黄志宏田大伦周光益梁瑞友
关键词:林型土壤养分
连栽第1和第2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比较被引量:56
2011年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过程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林地的肥力水平,而且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现象普遍存在,寻求杉木林连栽两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差异与连栽林分生产力下降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30多年连续定位的测定数据,分析了连栽第1、2代杉木人工林在物质生产养分利用有效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的差异。结果表明,杉木速生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干物质需要的养分比第1代林多1.58—3.29 kg,干材生长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所需养分比第1代林多4.23—5.92kg;速生阶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养分利用系数第2代林比第1代林分下降19.7%—22.8%,养分循环系数下降12.8%—15.6%,干材生长阶段养分利用系数比第1代林分下降35.3%—36.2%,养分循环系数下降23.2%—27.0%,养分周转利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第2代林比第1代林差;由干材生长进入成熟阶段的生长期内,伴随水文学过程的养分地球化学循环中,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积累的地球化学循环的能力下降,养分流失率是第1代林的2倍左右,养分的积累率还不到第1代林的60%,对森林地力的维持和林木生长都是不利的。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定位研究,定量分析了杉木连栽两代人工林养分循环功能过程,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方人工林持续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田大伦沈燕康文星项文化闫文德邓湘雯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连栽养分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
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7
2007年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山洼最多,山坡次之,山脊最少;同一立地类型中,0-20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20-40cm次之,40-60cm最少;在同一立地类型中,微生物总数、细菌的数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夏季最高,秋冬两季最低;同一立地类型的板栗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真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10cm处土壤温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对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贡献率为60%-70%。
赵萌方晰田大伦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因子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