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 作品数:18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D旋转DSA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3D旋转DSA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PAE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73例,所有患者行常规二维DSA(2D-DSA),以正位血管图像为重点,通过对C型臂旋转完成图像采集,将采集的图片发送到三维工作站,完成前列腺动脉血管重建。所有图片均由介入科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完成阅片,观察常规2D-DSA和3D旋转DSA成像中前列腺动脉数量、起源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支。结果2位医师阅片识别前列腺动脉一致性的Kappa值为0.734。142侧髂内动脉,经常规2D-DSA和3D旋转DSA共准确识别前列腺动脉148支,其中,经3D旋转DSA准确识别前列腺动脉143支(96.62%,143/148),而经常规2D-DSA准确识别的为116支(78.38%,116/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17,P<0.001);有26侧(18.31%,26/142)髂内动脉发出的28支前列腺动脉(18.92%,28/148)仅经3D旋转DSA识别,有4侧(2.82%,4/142)的4支(2.70%,4/148)仅经常规2D-DSA识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82,P<0.001),经常规2D-DSA识别而被3D旋转DSA排除的前列腺动脉为6支(4.92%,6/122);9侧(6.16%,9/146)髂内动脉发出的10支前列腺动脉仅经3D旋转DSA准确识别其起源;经3D旋转DSA准确识别的前列腺动脉与邻近动脉存在吻合支的为57支(39.86%,57/143),高于常规2D-DSA的32支(27.59%,32/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P=0.039);经对3D旋转DSA图像分析,143支前列腺动脉最佳投射角度(患者身体向同侧倾斜)为20°~45°,其中,61支(42.66%,61/143)前列腺动脉31°~35°投射角度最佳,26°~30°次之,为38支(26.57%,38/143)。结论3D旋转DSA应用于PAE术中,可更为清楚地识别前列腺动脉数量、起源及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从而对提高栓塞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刘凯李晋蒋贝袁生武汤超郭征昂方机成王倩倩吕军
-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三维图像重建
- 脊髓内树胶样肿型神经梅毒1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男,64岁。左下肢无力20余天,加重伴尿便障碍10d。神经查体: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皮肤痛温觉减退。胸椎MRI示:胸8椎体水平脊髓内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RPR和TPPA(+)。患者经手术切除脊髓病变,病理报告:增生的纤维及炎性肉芽组织,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诊断:脊髓内树胶样肿。予水剂青霉素G,2 400万U/d分6次给药,治疗14d。3个月后随诊RPR滴度下降。现患者仍在随诊中。
- 李福斌刘凯李毅平洪新雨别黎
- 关键词:神经梅毒脊髓内
-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样本医院接诊的10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选择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对照组选择开颅夹闭的手术治疗形式。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情况、手术的时间、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9、11.839,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5);使用Glasgow评分评价预后,实验组患者预后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1,P<0.05)。结论:使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
- 刘凯赵夏平袁生武葛亮
- 关键词:脑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
- 灵活选择手术入路:一期全切多发性脑膜瘤1例的手术体会被引量:1
- 2016年
- 多发性脑膜瘤(Multiple meningiomas)最早于1889年首次被描述,1938年Cushing等人对其作了明确定义:颅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相互不连接的脑膜瘤称为多发性脑膜瘤,排除合并神经纤维瘤病、手术后或放疗后复发以及弥漫性的脑膜瘤病者。国外报道该病的发生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3%-8.9%。多发性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通常此类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且多需分期手术,对患者影响较大。
- 李福斌刘凯李文森杜建洋韩飞李毅平
- 关键词:多发性脑膜瘤手术入路CUSHING颅内脑膜瘤全切神经纤维瘤病
- 前列腺增生患者介入栓塞术前行CT血管造影评估前列腺动脉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利用CT血管造影(CTA)评价前列腺动脉的可行性并初步分析CTA显影质量与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术难度的关系。6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术前行CTA检查,记录供血动脉起始处、一侧供血动脉数目、目标动脉显影质量和微导管准确勾选前列腺动脉时造影次数。结果显示CTA能够准确评价前列腺增生患者供血动脉,其显影质量越差,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术难度越大。
- 葛亮刘凯张嘉俊徐红卫郭辉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血管造影术
-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72例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3~5 d应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EGF、AF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可提高晚期肝癌的疾病控制率,抑制VEGF及AFP的表达,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 袁生武刘凯
- 关键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晚期肝癌
- 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前CT血管成像对减少手术时间并降低辐射剂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探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前行CT血管成像对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辐射剂量的影响。对29例术前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34例未行CTA检查患者手术时间、曝光次数、曝光时间及总辐射剂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前行CTA检查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医患辐射剂量,对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 郭辉葛亮张嘉俊徐红卫刘凯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前列腺增生
- 腹水浓缩回输术联合特利加压素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液循环状态及血清缩血管物质水平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腹水浓缩回输术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后血液循环状态及血清缩血管物质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我科2021年8月—2022年5月收治的8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腹水浓缩回输术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腹水消退效果、血液循环状态、血清缩血管物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腹围、腹水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4h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和脾静脉血流速度(V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腹水浓缩回输术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可减轻患者腹水严重程度,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状态,减低血清缩血管物质水平,且药物安全性高。
- 赵夏平刘凯武淑芳
- 关键词:腹水浓缩回输术特利加压素失代偿期肝硬化
- 3D DSA引导下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3D DSA引导下前列腺动脉栓塞(PAE)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DSA引导下PAE的BPH伴中、重度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其中接受3D DSA(3D组)及2D DSA(2D组)引导下PAE各35例。对比分析2组治疗相关资料、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均成功完成PAE。3D组左、右侧插管时间及操作时间、辐射时间、辐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DAP)、总造影次数和造影图像帧数均小于2D组(P均<0.05)。术后2组均有发热、疼痛、泌尿系感染等轻微并发症发生,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70例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均较术前减小(P均<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 DSA引导下PAE治疗BPH伴中、重度LUTS安全、有效,且能减少造影次数,缩短治疗及插管时间,降低辐射剂量。
- 王倩倩吕军汤超刘凯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血管造影术
-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初治和经治基因1b型CHC患者的效果分析
- 2022年
- 目的:对比分析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应用于初治和经治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7例基因1b型CHC患者,根据接受治疗经历不同分为初治组和经治组,均接受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清HCV RNA载量、肝纤维化指标、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CV RNA载量、PC-Ⅲ、LN、HA、Ⅳ-C、ALT、AST、TBIL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VR、ETVR、SVR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初治和经治基因1b型CHC患者治疗,均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纤维化程度,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安全性高。
- 赵夏平刘凯武淑芳
-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