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帆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纳米
  • 5篇纳米晶
  • 5篇葛根素
  • 2篇药物
  • 2篇固体微粒
  • 2篇PICKER...
  • 1篇药剂学
  • 1篇药浓度
  • 1篇野葛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质谱
  • 1篇质谱联用
  • 1篇乳化
  • 1篇乳化剂
  • 1篇色谱
  • 1篇注射
  • 1篇萜类
  • 1篇萜类化合物
  • 1篇梓醇

机构

  • 7篇西南大学
  • 6篇澳门理工学院

作者

  • 7篇张继芬
  • 7篇王帆
  • 6篇易涛
  • 4篇张焦
  • 3篇王帅
  • 1篇徐晓玉
  • 1篇汤丹丹
  • 1篇王玫

传媒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草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药物-油相性质对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构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探究药物及油相性质对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s,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分别以葛根素、丹参酮ⅡA和阿魏酸3种难溶性中药成分自身纳米晶为固体微粒,以Capmul C8、Fabrafil M1944 CS、肉豆蔻酸异丙酯、川芎油、橄榄油为油相,高压匀质法制备NSSPE。以室温静置14 d后NSSPE的外观、离心稳定性、乳滴粒径变化以及乳液层药物含量变化为指标对NSSPE进行评价。分析油相的性质(表面张力、黏度)、药物的性质(表面能、油水分配系数、纳米晶粒径、Zeta电位及药物-水-油的三相接触角)等对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以阿魏酸纳米晶为固体微粒制备的5种油相的样品,成乳性和稳定性均明显差于葛根素和丹参酮ⅡA;阿魏酸纳米晶的粒径高达3.90μm,极显著高于葛根素的305 nm和丹参酮ⅡA的406 nm(P<0.05);阿魏酸纳米晶的Zeta电位为-0.018 0 m V,极显著低于葛根素的-29.1 m V和丹参酮ⅡA的-42.6 m V(P<0.05)。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制备的3种药物的样品均不成乳状;肉豆蔻酸异丙酯的黏度为4.67 m Pa·s,极显著低于其余各油(P<0.01)。以川芎油为油相制备的葛根素-NSSPE成乳性和稳定性最好;葛根素在川芎油-水中的接触角为69.7°,接近90°,且显著高于其余各接触角。药物为丹参酮ⅡA时,Capmul C8和Labrafil M 1944 CS制备的NSSPE稳定性最好,其接触角分别为99.2°和112°,较其余油相更近接90°。油相的黏度、药物纳米晶粒径、Zeta电位及三相接触角对NSSPE成型与稳定有较大影响;而油相的表面张力、药物的表面能和油水分配系数可能与NSSPE的构建不相关。
王帆王帅易涛张继芬
关键词:葛根素阿魏酸纳米晶
H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生物样品中葛根素和梓醇的浓度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小鼠血浆、脑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浓度的HPLC-MS/MS法,为梓葛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提供检测方法。方法:分别以对羟基苯甲醛和桃叶珊瑚苷为葛根素、梓醇的内标物,血浆或脑匀浆沉淀蛋白后,采用HPLC-MS/MS法同时检测各物质。色谱条件:采用Eclipse plus C_(18)(100 mm×4.6 mm,3.5μm)色谱柱,以甲醇^(-1)0 mmol·L^(-1)乙酸胺(含0.1%甲酸)(80∶20)为流动相,流速0.6 m 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化源,多重反应监测,葛根素和对羟基苯甲醛采用负离子方式(选择监测离子反应分别为m/z 415.0→295.0和m/z 120.9→91.8),梓醇和桃叶珊瑚苷采用正离子方式(选择监测离子反应分别为m/z380.4→183.0和m/z 364.2→167.0)。按中国药典规定进行相应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6 3~11.3μg·m L^(-1)(r=0.993 6)、0.398~25.5μg·m L^(-1)(r=0.995 9),定量下限(LLOQ)分别为0.056 3μg·m L^(-1)、0.039 8μg·m L^(-1);脑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8 2~2.25μg·m L^(-1)(r=0.996 4)、0.019 9~2.25μg·m L^(-1)(r=0.998 5),LLOQ分别为0.028 2μg·m L^(-1)、0.019 9μg·m L^(-1)。葛根素和梓醇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为81.7%~110.0%,相对提取回收率为81.3%~105.0%,基质效应的RSD均小于15%。小鼠灌胃梓葛纳米晶混悬液后,小鼠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的t1/2分别为(2.14±1.13)h和(1.70±0.41)h,脑匀浆中的t1/2分别为(4.30±1.63)h和(3.88±1.09)h;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AUC0-t分别为(7.40±3.05)mg·L^(-1)·h^(-1)和(32.13±5.29)mg·L^(-1)·h^(-1),脑匀浆中葛根素和梓醇AUC0-t分别为(1.29±0.42)mg·L^(-1)·h^(-1)和(0.54±0.16)mg·L^(-1)·h^(-1)。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准确、快捷,适用于梓葛配伍制剂的药动学研究。
汤丹丹张焦王帆张继芬徐晓玉
关键词:葛根素梓醇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野葛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效应面法优化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被引量:1
2017年
研制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puerarin 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Pu-NSSPE),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以提高其稳定性,研究药物浓度、水相p H和水油体积比对乳液的分层指数、乳液层的药物含量和乳滴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葛根素浓度为0.5%,水相p H为9,水油体积比为9时,能得到最稳定的Pu-NSSPE,乳滴粒径为(12.70±1.17)μm,乳液层的药物浓度为(4.49±0.21)g·L-1,室温放置6个月后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好。采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倒置显微镜对乳滴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葛根素纳米晶能吸附于油滴界面形成稳定的球状核-壳结构,这可能是Pu-NSSPE能够长期稳定的微观结构原因。
张继芬张焦王帆王帅王玫易涛
关键词:葛根素纳米晶稳定性效应面法
葛根素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的大鼠肠吸收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研究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NSSPE)的肠吸收性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NSSPE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葛根素的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葛根素NSSPE在各肠段Ka和Papp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其中十二指肠显著大于空肠和回肠(P〈0.05),极显著大于结肠(P〈0.01),空肠和回肠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其余3种制剂比较,葛根素NSSPE在十二指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5);空肠和结肠中的Ka和Papp极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1);回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葛根素的原料药和普通乳(P〈0.05),但与纳米晶无显著差别。由此证实,NSSPE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在小肠中的吸收。
王帅李清清王帆易涛张继芬
关键词:葛根素纳米晶肠吸收
Pickering乳液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Pickering乳液是通过固体微粒吸附于乳滴界面起到稳定作用的一种新型乳液,较传统的表面活性剂乳液具有更好的抗合并稳定性和安全性,近年来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皮肤给药之外,最近还出现了新型口服和注射的Pickering乳液给药系统,可以减少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刺激性、促进药物经皮吸收、提高药物口服吸收和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和靶向给药,以及作为新型免疫佐剂的载体等,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影响Pickering乳液给药系统构建的因素很多,尚未见报道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本文总结了Pickering乳液在药剂学领域的研究应用,探讨了作为药物载体的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和评价,尤其是固体微粒、油相、制备工艺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Pickering乳液给药系统构建的影响,分析了Pickering乳液给药系统研究的主要挑战和未来方向,以期为Pickering乳液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张继芬王艳华李清清王帆易涛
关键词:给药系统固体微粒纳米晶口服注射
Pickering乳液在药剂学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Pickering乳液是用固体微粒取代表面活性剂做乳化剂的一种新型乳液,较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剂,具有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且低毒,对环境友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笔者从Pickering乳液的稳定理论、Pickering乳液的固体微粒、Pickering乳液在药剂学的应用以及新型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研究等4个方面,就近年来Pickering乳液在药剂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基于Pickering乳液的新型药物制剂提供参考。
张焦刘川王帆易涛张继芬
关键词:固体微粒乳化剂
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考察葛根素纳米晶能否作为固体微粒稳定剂,制备出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即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puerarin 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Pu-NSSPE)。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Pu-NSSPE。以室温静置过程中Pu-NSSPE的外观、乳滴粒径变化为指标,考察药物加入顺序、油相组成、药物加入量、油水体积比、匀质压力和水相pH值等因素对Pu-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优化Pu-NSSPE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稳定性,并用荧光倒置显微镜(FIMS)进行微观结构表征。结果制备时药物先分散于水相难以形成稳定的乳液。三相接触角和水相pH值是影响Pu-NSSPE成型与稳定的关键因素:药物/油/水三相接触角接近90°,水相pH值呈碱性,有利于Pu-NSSPE的形成与稳定。葛根素加入量在1.0~5.0 mg/mL时,可形成稳定的Pu-NSSPE;油水体积比越大,越容易分层析出油相;匀质压力低于80 MPa时,乳液不稳定。最终优化制得的Pu-NSSPE乳滴粒径为(13.86±1.56)μm,载药量为4.28 mg/mL,Zeta电位为(-41.60±2.45)mV。室温放置6个月后,外观、乳滴形态、Zeta电位和载药量等均无显著性变化,粒径略有增大。FIMS可观察到葛根素在油水界面吸附聚集。结论葛根素纳米晶自身能稳定形成Pickering乳液,所制得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好,有望成为葛根素口服剂型。
张焦王帆王计瑞易涛张继芬
关键词:葛根素纳米晶可行性稳定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