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安斌

作品数:22 被引量:55H指数:3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清教
  • 8篇清教主义
  • 7篇文学
  • 3篇美国文化
  • 3篇美国文学
  • 2篇人文
  • 2篇主义
  • 2篇文学传统
  • 2篇浪漫
  • 2篇浪漫主义
  • 1篇道德
  • 1篇德国作家
  • 1篇新论
  • 1篇信仰
  • 1篇学史
  • 1篇政治
  • 1篇指引
  • 1篇人神
  • 1篇人神关系
  • 1篇人文传统

机构

  • 8篇海南大学
  • 7篇井冈山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1篇台州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9篇李安斌
  • 4篇卢俊霖
  • 2篇王梅
  • 1篇冷和平
  • 1篇康尚珍
  • 1篇刘晓娟
  • 1篇蒋承勇
  • 1篇王富

传媒

  • 3篇玉溪师范学院...
  • 2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作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求索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电影评介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前沿
  • 1篇江南社会学院...
  • 1篇中外文化与文...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命运的存在性建构——试论《无命运的人生》的主体性反思
2017年
在《无命运的人生》中,"荒诞"与"死亡"两个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凯尔泰斯笔下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学意义。他用列车隐喻等级划分,用集中营隐喻人道主义危机,他以独特的思考方式体认自由、反思处境、肯定自我、安抚痛苦回忆,通过主体性思考揭示现代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李安斌张凡
关键词:存在主义
从“英格兰”到“新英格兰”——美国文化传统的人文性考察被引量:1
2017年
从变异理论的角度出发讨论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之间的关系。美国精神的建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北美地区清教文化的接受过程。美国清教文化反映出"现实主义""个体本位""禁欲主义"特质,是美国在拓荒时期、独立革命时期具体语境所选择的结果。在人文性的角度上,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一脉相承。在变异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变异—接受"的文化演变模型。
李安斌卢俊霖
关键词:清教主义美国文化
清教主义在北美的传播与变异被引量:1
2011年
美国清教主义与英国清教主义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中外学者都感兴趣但却众说纷纭的问题,清教主义在英美两国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命运似乎证明了神学的变化看来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在北美这片特殊的地域,清教主义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在"形似"的外表下发生了"质变"应该是对二者关系的较为准确的概括。
李安斌
关键词:清教主义
艺术·死亡·欲望:《死于威尼斯》和《魂断威尼斯》的互文性解读被引量:2
2019年
《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改编自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死于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1911),讲述了年过半百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Aschenbach)来到威尼斯城休养,却痴狂地迷恋上美少年塔奇奥(Tadzio),而无暇顾及此时横行的霍乱,最终染疾而亡的故事。“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而提出来的概念,她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编织、拼贴而成,是一种“马赛克的建构”。[1]简而言之,“互文性”就是指在文本主体性以外的相互关系。而对于电影与文学尤其是“经典改编”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是“跨媒介互文性”。一部电影在被制作和被阐释的过程中,既可能包含对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映射,也可能包括对过往电影的指涉,还有可能包括对性别、地域、宗教等诸多文化要素的投射。
程润峰李安斌
关键词: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娃古斯塔夫互文性马赛克
政治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政治——清教话语与北美独立革命关系评述
2009年
李安斌刘晓娟
关键词:美国文学清教主义政治话语美国文化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被引量:17
2006年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李安斌
关键词:清教主义信仰世俗道德
清教话语与美国文学中的神话象征
2008年
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美国清教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教文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圣经文学传统,但美国清教文学在神话构建以及圣经话语使用中都注入了具有明显北美地域色彩的独特内涵,由此形成美国文学与其它基督教文学的显著区别。
李安斌王梅
关键词:神话文学传统
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反思
2010年
权力转向论本身存在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很多的例外、漏洞和很强的负面效应。本文从权力决定论、杂合论的困境、二元对立、权力差异与文化平等之间的悖论等方面着重反思了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
王富李安斌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研究
“人”的母题与西方现代价值观——人文主义文学新论被引量:8
2005年
本文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两希”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西方文学现代形态里“人”的母题。这一母题的文化包容性反映出作为文艺复兴指导思想的人文主义之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互补性。人文主义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它对人智与原欲的解放上,还表现在它对人的精神与理性的提升上。以世俗人本传统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价值观推动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但也有明显的弊端。
蒋承勇李安斌
关键词:人文主义文学价值观
于“灵”、“肉”思辨中建构另一个自我——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清教传统被引量:1
2016年
基于清教主义文学传统的视角考察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轨式、源流与美学特质,可以发现,由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超验主义和清教文学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表现出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对立冲突。清教文化则在书写范式和宗教人本意识两方面,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这两大范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安斌卢俊霖
关键词:浪漫主义清教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