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
-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血管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EPC)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入选10名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和临床证据的青年志愿者[(25.4±6.6)岁],抽取外周血2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15 dy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的EPC不同时间(0,6,12,24 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志愿者EPC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EPC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切应力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上调其颈动脉内皮损伤再内皮化能力(干预前:34%±6%;干预后:51%±8%;P<0.01)。而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干预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干预前:1.0;干预后:2.8±0.3;P<0.01)。【结论】体外流体切应力干预可能部分通过上调EPC表面CXCR4信号通路表达,提高其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
- 夏文豪张小勤贾敏苏晨李琰陶军
- 关键词:切应力内皮损伤内皮化
- 运动改善衰老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运动对衰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入选30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4.3±5.6岁),排除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疾病史和临床证据,参与12周中等强度改良布鲁斯运动试验(每周3次,每次30 min,共12周)。运动前后抽取志愿者外周血20ml提取分离培养EPCs,比较EPCs体外迁移、粘附能力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运动对EPCs修复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能力的影响。检测运动前后EPCs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2周的平板运动明显提高衰老EPCs体外的迁移、粘附及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运动前:33.1%±6.2%;运动后:50.6%±7.1%;P<0.01)。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运动明显改善老年志愿者EPCs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夏文豪贾敏张小勤李琰何江余冰波陶军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内皮修复
- 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拉西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功能活性及在体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10例,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EPCs。培养7天后用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10、100以及1000nmol/L预处理,体外观察EPCs的迁移、黏附功能;建立裸小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分别移植未处理与100nmol/L的拉西地平预处理的高血压病人外周血EPCs,在体观察EPCs的修复效能。用Realtime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EPCs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拉西地平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预处理高血压病人外周血EPCs,体外迁移和黏附功能较未处理组明显增强,100nmol/L最为显著(p<0.05);100nmol/L的拉西地平预处理的EPCs在体再内皮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基因及蛋白水平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处理后,EPCs表面的CXCR4表达增加,100nmol/L最为显著(p<0.001)。结论拉西地平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EPCs血管损伤修复能力,可能与CXCR4有关。
- 贾敏刘星余冰波邵奕嘉何江佟新竹李琰苏晨夏文豪陶军
-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祖细胞拉西地平再内皮化
- 流体切应力对衰老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抽取老年志愿者外周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0.15m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后的老年志愿者EPC 24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老年志愿者EPC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PC表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老年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0.15mN/cm2体外切应力干预24h能提高EPC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能力[干预前:(33.1±5.9)%;干预后:(49.1±7.1)%,P<0.01]。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EPC表面的趋化生长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流体切应力干预显著改善老年志愿者EPC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曹政夏文豪佟新竹苏晨何江李琰陶军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疾病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
- 穿戴式可控药物释放的高血压实时诊疗一体化系统
- 本发明属于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病的产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穿戴式可控药物释放的高血压实时诊疗一体化系统,包括穿戴式血压监测装置和微针式可控给药装置:所述穿戴式血压监测装置包括佩戴于手腕部位的手环,所述手环上设有石墨烯压力传感器...
- 陶军刘繁茂李琰林志鸿余冰波谢曦
- 运动提高健康老年男性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运动对健康老年男性内皮祖细胞(EPC)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52名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临床证据、未服用任何药物的健康老年男性,随机分为对照组[24人,年龄(67.8±3.8)岁]和试验组[28人,年龄(68.9±4.1)岁]。试验组参与12周改良布鲁斯平板运动试验(每周3次,30min/次),对照组不参与运动试验。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采用改良Boyden小室法检测运动前后EPC体外迁移能力;观察运动前后荧光标记的EPC黏附到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数量,分析其体外黏附能力;通过裸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探讨运动前后EPC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同时检测运动前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12周的运动锻炼后,试验组老年受试者FMD升高[运动后(8.6±2.2)%比运动前(6.7±1.4)%;P<0.01],其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增强,在体的内皮损伤血管再内皮化面积增大[运动后(53.4±9.1)%比运动前(35.9±4.9)%;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改善的FMD与EPC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提高呈正相关(r=0.88,P<0.01),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育运动明显改善健康老年男性血管内皮功能,其机制与内源性EPC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增强相关。
- 夏文豪张小勤苏晨梁建文李琰张小宇余冰波陶军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内皮修复血管内皮功能
- 增龄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增龄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的影响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32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实验组(老年组)和30例健康青年人为对照组(青年组)。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内皮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两组志愿者循环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体外培养7 d后,分别检测两组志愿者内皮祖细胞体外迁移及黏附能力;通过裸鼠颈动脉拉脱模型,比较内皮祖细胞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检测两组志愿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1),体外迁移、黏附(P<0.01)及在体再内皮化功能均明显受损。减少的在体再内皮化面积与下降的FMD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增龄导致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受损与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 夏文豪张斌梁建文苏晨张小宇李琰陶军
- 关键词:增龄内皮损伤内皮功能内皮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