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国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心脏变时功能不良和交感神经功能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评价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关系.方法 2006年至2009年75例(2006年至2008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66例,2009年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9例)平时窦性心动过缓的体检人群,男52,女23,年龄14 ~72(47.6±13.0)岁,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检测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运动前静息阶段至运动最高峰的心率(HR)、代谢当量(METS)和NE水平变化,△NE用对数标度表示(log△NE),log△NE/运动时间和log△NE/METS表示运动中交感神经反应的敏感性.观察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指标.按运动试验中运动后最大心率能否达85%年龄预测心率分为变时功能正常组(Non-CI组)及变时功能不良组(CI组).结果 ①CI组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分析指标:低频(LF,49.44±40.73对27.88±12.55,P=0.04)、低频/高频比值(LF/HF,1.85±0.50对1.49±0.32,P=0.008)显著高于Non-CI组,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每5 min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心搏RR间期的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H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I组log△NE/METS(0.051 5±0.062 3对0.087 4±0.048 7,P=0.012)和log△NE/运动时间(0.049±0.062对0.080±0.046,P=0.019)明显低于Non-CI组.结论 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对交感神经的反应迟钝可能是心脏变时功能不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季建国邹建刚何国平李勇施有为钱亿超李文华薛社亮杨玲伶张荣殷海萍宋志慧
- 关键词:自主神经心率变异去甲肾上腺素
- 心脏变时功能不全者表现为交感兴奋
- 季建国曹克将何国平邹建刚侯小锋张荣殷海萍夏耘涂静宋志慧
-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IL-6、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 李文华李勇季建国徐波蔡高军周惠芬黄艳红何国平邹建刚
-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心房利钠肽
- 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背景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作为体内维持谷胱甘肽稳态和抵御氧化应激的关键作用酶,其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其发病率约为10%,除外年龄、高血压等因素,GGT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被揭露。目的探讨GGT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收住入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73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入院时心率、入院时血压、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高脂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入院初次生化检查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GT〕,出院后对其进行不限期随访,以发生心房颤动为终点事件。按GGT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个亚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00 d,随访过程中共发生心房颤动183例(10.54%)。未发生心房颤动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性别、BMI、入院时心率、入院时血压、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脑梗死、高脂血症发生率,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房颤动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GGT水平高于未发生心房颤动患者(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GGT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GGT水平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个亚组:Q1(GGT 4~19 U/L)、Q2(GGT 20~27 U/L)、Q3(GGT 28~40 U/L)、Q4(GGT 41~122 U/L),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7.51%(35/366)、9.39%(42/447)、10.78%(43/399)、14.82%(63/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8.292,P=0.04)。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
- 吴鹏季建国赵霞
- 关键词:心房颤动年龄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
- 预防性应用IABP治疗高危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高危冠心病患者预防性应用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高危冠心病患者59例,分为IABP组(预防性使用IABP,n=23)和非IABP组(未使用或被动型使用IABP,n=36),IABP组PCI前常规预防性的植入IABP,非IABP组未植入IABP或因病情恶化被动性植入IABP。术中术后观察指标:1IABP相关的并发症(血小板下降、贫血、下肢栓塞、坠积性肺炎等);2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3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IABP组贫血和坠积性肺炎或栓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IABP组(P<0.05),两组血小板下降的比例无明显差异;IABP组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显著低于非IABP组(P<0.05);两组再发心绞痛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无显著差异,IABP组1年内病死率显著低于非IABP组(P<0.05)。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有效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冠脉灌注,减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提高了高危冠心病患者1年的存活率,且并未发生与IABP植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 李文华何国平李勇徐波肖建强顾君季建国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
- Rho激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Rho激酶活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ACS患者280例为观察组,同期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冠脉无异常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Rho激酶活性的高低分为高活性组和低活性组,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在Rho激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上的差异,记录观察组亚组间Rho激酶、hs-CRP水平和6个月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非致命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的差异,评价Rho激酶对ACS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Rho激酶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亚组间高活性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低活性组(P<0.05);随访1个月高活性组Rho激酶和hs-CRP水平仍显著高于低活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亚组间Rho激酶和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Rho激酶高活性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低活性组,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ho激酶与hs-CRP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o激酶活性是影响ACS患者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8)。结论:Rho激酶是一个与ACS患者相关的炎性因子,与hs-CRP呈正相关,可作为ACS患者中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 李文华何国平李勇徐波肖建强顾君季建国施有为
- 关键词:RHO激酶急性冠脉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临床意义
- 2012年
-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依次分为3个时间段(0~4h、4~6h及6~12h),分别检测MMP-3、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并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进行比较分析,描绘相应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并进行分析。结果:AMI患者中,MMP-3水平于发病0~4h内已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SAP组及UAP组(P<0.05),且在4~6h、6~12h时段仍持续升高;而cTnI和CK-MB水平在发病4~6h后才开始升高,并于6~12h内继续增高。cTnI在AMI组(0~4h)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MMP-3次之,CK-MB最小。结论:MMP-3在AMI早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施有为何国平季建国徐波李文华肖建强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3ROC曲线
- 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在心脏变时功能中的作用
- 目的评价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75例,男52、女23,平均年龄(47.6±13.0)岁。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检测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运动前静息...
- 季建国何国平侯小锋张荣殷海萍邹建刚曹克将
- 文献传递
- 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比较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比较小剂量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42例接受rt-PA和49例接受UK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病例资料,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脉总再通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85.71%和61.22%(P<0.05);患者在发病3 h和3~12 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在rt-PA组为94.11%和80.00%(P>0.05),在UK组为70.00%和58.97%(P>0.05);出血并发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9.52%和10.20%(P>0.05)。结论rt-PA的溶栓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UK,并且两组在发病后3 h内较3 h后溶栓均能取得更高的冠脉再通率,但无统计学差异。
- 肖建强何国平季建国钱亿超周惠芬
- 关键词:心肌梗死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溶栓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87例ACS患者(ACS组)发病4h内外周血MMP-3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患者中,50例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7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另选4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描绘相应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AMI组、ACS组MMP-3、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MP-3在AMI组、UA组、ACS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95%CI 0.371-0.903)、0.675(95%CI 0.553-0.797)、0.747(95%CI0.665-0.829),均大于CK-MB的0.775(95%CI 0.675-0.875)、0.378(95%CI 0.242-0.514)、0.581(95%CI 0.486-0.677)。结论 MMP-3在ACS早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ACS的辅助指标。
- 施有为何国平沈丹丹季建国薛社亮顾君戚传平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3急性冠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