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华 作品数:7 被引量:9 H指数:2 供职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灰葡萄孢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编码基因bmp1和bmp3的功能 被引量:3 2019年 【背景】植物病原真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途径参与病菌有性生殖、细胞壁完整、菌丝侵染、致病力、胁迫响应等过程,灰葡萄孢MAPK信号途径参与病菌生长发育、致病力以及胁迫响应,但MAPK信号途径基因在灰葡萄孢中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该信号途径对灰葡萄孢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明确灰葡萄孢MAPK编码基因bmp1、bmp3在病菌生长发育、致病力以及氧化胁迫响应过程的功能,为进一步阐明MAPK信号途径调控灰葡萄孢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NAi技术构建灰葡萄孢MAPK编码基因bmp1和bmp3的RNAi突变体,并以野生型BC22菌株为对照,对bmp1和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的表型、致病力以及对氧化胁迫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灰葡萄孢bmp1和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其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均与野生型BC22菌株没有明显差别;bmp1基因的RNAi突变体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分生孢子产量明显降低;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与野生型BC22菌株没有明显差别,不能产生分生孢子。bmp1和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在番茄果实的表面均不能产生明显的致病症状,而且不能穿透玻璃纸。bmp1基因的RNAi突变体在含有H_2O_2的培养基上受抑制的程度显著低于野生型,而在含甲萘醌的培养基上受抑制的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在含有H_2O_2和甲萘醌的培养基受抑制的程度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结论】灰葡萄孢bmp1基因正调控病菌生长、分生孢子形成、致病力和穿透能力,参与调控病菌对氧化胁迫的响应;灰葡萄孢bmp3基因正调控病菌分生孢子形成、致病力、穿透能力以及对氧化胁迫的响应。 袁雪梅 王敏 张强 白华 周帆 刘鹏飞 张康 邢继红 董金皋关键词:灰葡萄孢 生长发育 致病力 氧化胁迫 转录因子ZmMYC7与拟南芥JAZ家族基因的互作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为明确转录因子ZmMYC7与JAZ家族基因的互作关系,本研究构建了ZmMYC7与拟南芥JAZ家族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ZmMYC7与拟南芥JAZ家族基因的互作关系。结果发现,共转化BD-ZmMYC7与AD-AtJAZ1、AD-AtJAZ2、AD-AtJAZ3、AD-AtJAZ4、AD-AtJAZ5、AD-AtJAZ8、AD-AtJAZ9、AD-AtJAZ10、AD-AtJAZ12组合的酵母在三缺培养基(SD/-T/-L/-H)和四缺培养基(SD/-T/-L/-H/-A)上均能正常生长,而BD-ZmMYC7与AD-AtJAZ6、AD-AtJAZ7、AD-AtJAZ11组合的酵母以及阴性对照组均不能在三缺、四缺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表明ZmMYC7与AtJAZ1、AtJAZ2、AtJAZ3、AtJAZ4、AtJAZ5、AtJAZ8、AtJAZ9、AtJAZ10、AtJAZ12能在酵母细胞中直接互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ZmMYC7在JA信号防御反应中的功能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曹宏哲 李薇 庞茜 刘鹏飞 白华 张康 邢继红 董金皋关键词:酵母双杂交 拟南芥转录因子MYB73与TPRs蛋白的互作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转录因子MYB73在拟南芥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待探究。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技术,对拟南芥MYB73与TPRs(TOPLESS-related proteins)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共转化MYB73与TPR3、TPR4组合(BD-MYB73+AD-TPR3、AD-MYB73+BD-TPR3、BD-MYB73+AD-TPR4、AD-MYB73+BD-TPR4)的酵母能够在三缺(SD/-L/-T/-H)和四缺(SD/-L/-T/-H/-A)培养基上生长,而共转化MYB73与TPR1、TPR2组合的酵母以及阴性对照组均不能在三缺、四缺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表明MYB73与TPR3、TPR4蛋白互作,与TPR1、TPR2不互作;与阳性对照相比,共转化EAR(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factor-associated amphiphilic repression)基序突变的MYB73-m1(L197V)、MYB73-m2(L201V)与TPR3、TPR4组合(AD-MYB73-m1+BD-TPR3、ADMYB73-m2+BD-TPR3、AD-MYB73-m1+BD-TPR4、AD-MYB73-m2+BD-TPR4)的酵母不能在三缺和四缺培养基上生长,表明MYB73通过EAR基序与TPRs蛋白互作。 范宇航 赵盼盼 白华 庞茜 张康 曹宏哲 邢继红 董金皋关键词:酵母双杂交 转录因子ZmMYB153与TPL/TPRs蛋白的互作研究 2020年 转录因子MYB44通过EAR基序与TPL/TPRs蛋白直接互作,参与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其同源蛋白ZmMYB153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技术,对ZmMYB153与TPL/TPRs(TOPLESS/TOPLESS-related proteins)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共同转化ZmMYB153与TPR2组合(AD-ZmMYB153+BD-TPR2、BD-ZmMYB153+AD-TPR2)的酵母菌落在-Leu/-Trp、-Leu/-Trp/-His和-Leu/-Trp/-His+3-AT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而其他组合以及阴性对照组合的酵母菌落均不能在-Leu/-Trp/-His+3-AT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表明ZmMYB153与TPR2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能够直接互作;与阳性对照相比,共转化EAR基序突变的ZmMYB153-mEAR与TPR2组合(AD-ZmMYB153-mEAR+BD-TPR2、BD-ZmMYB153-mEAR+AD-TPR2)的酵母不能在-Leu/-Trp/-His+3-AT培养基上生长,表明EAR基序是ZmMYB153与TPR2蛋白在酵母中互作的关键位点。研究结果为阐明ZmMYB153在玉米生长发育和抵抗生物/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白华 曹宏哲 刘鹏飞 周帆 藏金萍 董金皋 张康 邢继红关键词:酵母双杂交 衡水学院教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务系统已经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往往就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而使用好的高校管理系统,可以保证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能够高效... 白华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 程序设计 文献传递 玉米BTB家族基因的鉴定与表达规律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BTB家族基因进行系统发育、保守结构域、组织特异性以及在玉米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发现玉米70个BTB家族蛋白除AC206223.3外均含有保守的BTB结构域,可分为11个亚家族。玉米BTB家族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性,在高温、低温、紫外、高盐和干旱胁迫下以及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BTB-TAZ亚家族基因在水杨酸、茉莉酸、乙烯处理后表达水平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BTB家族基因在玉米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阐明玉米BTB家族基因的功能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刘鹏飞 张康 李玉琦 周帆 白华 藏金萍 曹宏哲 邢继红 董金皋关键词:玉米 生物胁迫 非生物胁迫 去乙酰转移酶ZmHDA101与TPL/TPRs蛋白的互作研究 2020年 ZmHDA101是玉米去乙酰转移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为了明确ZmHDA101与TPL/TPRs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ZmHDA101、TPL/TPRs的酵母双杂交载体AD/BD-ZmHDA101、AD/BD-AtTPL、AD/BD-AtTPR1、AD/BD-AtTPR2、AD/BD-AtTPR3和AD/BD-AtTPR4;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分析了ZmHDA101与TPL/TPRs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发现,共同转化了ZmHDA101与TPL/TPRs组合的酵母均能在-Leu/-Trp、-Leu/-Trp/-His和-Leu/-Trp/-His+3-AT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转化了对照组合的酵母不能在-Leu/-Trp/-His或-Leu/-Trp/-His+3-AT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表明ZmHDA101与AtTPL、AtTPR1、AtTPR2、AtTPR3和AtTPR4在酵母细胞中均能够直接互作。研究结果为阐明ZmHDA101在玉米生长发育和抵抗生物/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于璐 白华 庞茜 朱岩 张康 邢继红 董金皋关键词:玉米 酵母双杂交 自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