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洁

作品数:60 被引量:586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9篇细胞
  • 27篇骨髓
  • 15篇增多症
  • 15篇真性
  • 15篇贫血
  • 15篇细胞增多
  • 15篇红细胞增多
  • 15篇红细胞增多症
  • 14篇真性红细胞增...
  • 14篇真性红细胞增...
  • 11篇综合征
  • 10篇增生
  • 10篇骨髓增生
  • 10篇骨髓增生异常
  • 9篇异常综合征
  • 9篇造血
  • 9篇重型
  • 9篇重型再生障碍...
  • 9篇淋巴
  • 9篇淋巴细胞

机构

  • 46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辽宁医学院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作者

  • 60篇白洁
  • 48篇邵宗鸿
  • 45篇施均
  • 43篇刘鸿
  • 33篇孙娟
  • 32篇何广胜
  • 27篇贾海蓉
  • 27篇曹燕然
  • 26篇杨天楹
  • 25篇杨崇礼
  • 22篇涂梅峰
  • 21篇付蓉
  • 21篇崔振珠
  • 16篇王化泉
  • 15篇邢莉民
  • 14篇赵明峰
  • 11篇吴玉红
  • 11篇钱林生
  • 10篇井丽萍
  • 7篇和虹

传媒

  • 27篇中华血液学杂...
  • 8篇中国实用内科...
  • 3篇白血病.淋巴...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Chines...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第三届全国血...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5篇2007
  • 6篇2006
  • 11篇2005
  • 14篇2004
  • 8篇2003
  • 8篇2002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功能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观察被引量:51
2004年
目的 了解与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功能以及辅助性T(Th)淋巴细胞在此类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纤维素法培养 2 5例初诊、15例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的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和 10名正常人的CFU GM、CFU E、BFU E ;采用RT PCR方法 ,检测 2 5例初诊、15例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的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19例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和 10名正常人未经体外刺激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中Th1细胞的代表因子IFN γ、IL 2和Th2细胞的代表因子IL 4、IL 10的基因表达。结果 初诊组、治疗后血常规恢复正常的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组、正常对照组BMMNC培养CFU E、CFU GM、BFU E产率 ,三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Th2型细胞因子IL 4、IL 10mRNA的表达在初诊组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1;经治疗血常规恢复正常后趋于正常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5。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2mRNA的表达在所有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均无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5。结论 引起免疫相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并非骨髓造血祖细胞本身质的异常 ,而是造血祖细胞以外的因素 ;Th细胞亚群功能失衡。
付蓉邵宗鸿刘鸿和虹孙娟赵明峰何广胜施均白洁杨天楹杨崇礼
关键词:骨髓造血祖细胞细胞增殖T淋巴细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Evans综合征复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和Evans综合征复发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治疗后完全缓解的 5 2例AIHA和Evans综合征患者随访 1~ 14年 ,了解其复发率 ,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 ,比较不同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总复发率为 5 7.7% ;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缓解后 9个月 ;Coombs试验阴性型复发率为 30 .8% (13例中 4例复发 ) ,温抗体型复发率为 5 4 .0 % (2 4例中 13例复发 ) ,冷温双抗体及冷抗体型复发率为 86 .7% (15例中 13例复发 ) ,合并冷抗体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型 (P <0 .0 5 ) ;抗体效价和≥ 10 0的患者复发率为 92 .9% (14例中 13例复发 ) ,抗体效价和 <10 0者复发率为 5 9.1% (2 2例中 13例复发 ) ,随着抗体效价升高 ,复发率明显增高 (P <0 .0 5 ) ;反复感染者易复发 ;加入环孢菌素A(CsA)的治疗方案较传统单用激素方案复发率明显降低 (P <0 .0 1) ;复发与激素、CsA的疗程密切相关 (P <0 .0 1)。结论 AIHA和Evans综合征复发率较高 ;分型施治、减少感染、加用CsA、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刘鸿邵宗鸿崔振珠吴玉红秦铁军付蓉何广胜施均白洁曹燕然杨崇礼杨天楹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复发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基因组学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135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ASXL1、TET2、IDH1、IDH2、SETBP1、MPL515、JAK2V617F及JAK2 exon12基因突变情况,综合评判PV后骨髓纤维化(PPMF)疾病进展与基因组学特征。方法用Sanger方法对ASXL1、TET2、IDH1、IDH2、SETBP1、MPL515和JAK2 exon12基因进行测序;用巢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JAK2V617F突变,对突变患者用Taqman-MGB探针检测突变负荷。分析基因突变与PPMF疾病进展的关系。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PV后继发PPMF的危险因素。结果 PV患者ASXL1、TET2、IDH1、IDH2的突变率分别为7.69%(8/104)、5.26%(1/19)、0.08%(1/120)、和0.08%(1/121)。未发现SETBP1、MPL515突变者。PV患者JAK2总突变率为82.22%(111/135)。其中JAK2 exon12突变率为2.96%(4/135)。PPMF患者中,ASXL1突变率高达31.82%(7/22)。ASXL1与JAK2V617F负荷(V617F%)呈正相关(rs=0.298,P=0.002),ASXL1突变组的血红蛋白低于未突变组,白细胞、V617F%≥50%比例、血栓栓塞比例及继发PPMF比例高于未突变组(P<0.05);ASXL1突变、V617F%≥50%和脾大是PPMF的危险因素。结论 ASXL1突变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V617F%增高,参与PPMF的发生和发展。
赵迎旭白洁张磊盛梦瑶石慧邢文杨逢春艾丽梅周圆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基因组学IDH1JAK2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骨髓B淋巴细胞数量及凋亡相关蛋白水平被引量:56
2002年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IR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2 5例初诊患者 ,1 5例治疗后血常规恢复正常的患者和 1 0名正常人骨髓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B淋巴细胞膜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抗原 (CD95)、胞浆内抗凋亡蛋白bcl 2的表达。结果 IRP初诊患者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和正常人 (P均 <0 .0 5) ,后两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三组B淋巴细胞Fas抗原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初诊患者B淋巴细胞胞浆内bcl 2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P均 <0 0 5) ,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各组间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指数(CD1 9+ CD95+ /CD1 9+ bcl 2 + )比较 ,初诊组显著低于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和对照组 (P均 <0 .0 1 ) ,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B淋巴细胞的比例与治疗起效时间呈正相关 (r =0 .69,P <0 0 1 )。结论 IRP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异常。
付蓉邵宗鸿和虹刘鸿贾海蓉孙娟赵明峰何广胜施均白洁储榆林杨天楹
关键词: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骨髓B淋巴细胞免疫性疾病
铁代谢异常和缺铁性贫血被引量:16
2002年
白洁邵宗鸿
关键词:铁代谢异常缺铁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Evans综合征复发后再治疗探讨被引量:1
2004年
刘鸿邵宗鸿崔振珠吴玉红秦铁军付蓉何广胜施均白洁曹燕然杨崇礼杨天楹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复发皮质激素达那唑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数量、比值的变化,测定外周血 T 细胞激活协同分子(CD80、CD86、CD40)在树突细胞及 B细胞表面的表达。方法用单克隆抗体三标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发病期和13例 IST 后恢复的SAA 患者外周血髓系 DC 前体(pDC1)与淋系 DC 前体(pDC2)的数量、比例,并与15名正常对照比较。其中10例患者检测了治疗前、后2个月的 pDC1与 pDC2的数量。检测16例 SAA 患者及12名正常对照外刷血 DC 及 B 淋巴细胞表面 CD80、CD86、CD40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外周血 pDC 总量、pDC1、pDC2及 pDC1/pDC2比值分别为(0.72±0.08)%,(0.41±0.05)%,(0.30±0.05)%,1.58±0.18:而初发 SAA 患者为(0.96±0.18)%,(0.67±0.13)%.(0.32±0.06)%,2.70±0.32,pDC1显著增多(P<0.05),pDC1/pDC2比例明显失衡(P<0.01);恢复期 SAA 患者上述指标下降为(0.77±0.13)%,(0.43±0.10)%,(0.34±0.09)%,1.78±0.36,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 值均>0.05)。10例 SAA 患者治疗前 pDC1、pDC2及 pDC1/pDC2比值分别为(0.87±0.31)%,(0.35±0.09)%,2.65±0.40,治疗2个月后分别为(0.24±0.09)%,(0.14±0.04)%,2.16±0.26,pDC1、pDC2显著下降(P值均<0.05)。正常对照组外周血 DC 表面 CD80、CD86、CD40的表达分别为(1.61±0.84)%,(11.97±4.31)%,(0.56±0.45)%,而 SAA 患者分别为(9.14±4.08)%,(29.84±3.02)%,(7.04±3.79)%,SAA 患者 DC 表面 CD86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80、CD86、CD40的表达分别为(9.38±0.92)%,(2.57±0.44)%,(1.86±0.32)%,(7.34±1.22)%;而 SAA 患者分别为(11.12±2.26)%,(5.17±0.68)%,(5.98±0.96)%,(8.85±2.49)%,CD80^+细胞、CD86^+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 值分别为<0.05和0.01)。正常对照外周血 B 淋巴细胞 CD80、CD86、CD40的表达分别为(28.22±3.56)%,(8.04±0.66)%,(81.6±6.48)%;而 SAA患者分别为(23.06±3.73)%,(20.46±2.78)%,(81.57±5.29)%,SAA 患者 B 淋巴细胞上 CD86表达明显高�
涂梅峰邵宗鸿刘鸿何广胜施均白洁曹燕然王化泉邢莉民崔振珠孙娟陈辉树薛艳萍杨崇礼
关键词:贫血树突细胞协同刺激分子
干扰素和羟基脲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3年
白洁邵宗鸿井丽萍刘鸿施均何广胜赵明峰付蓉邹德慧孙娟贾海蓉钱林生杨天楹杨崇礼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干扰素羟基脲疗效
先天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临床鉴别诊断价值评估
连玉孙秀娟聂能白洁黄振东李星鑫葛美丽邵英起张静黄金波郑以州施均
23例温冷双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了解近十年温冷双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诊断的23例温冷双抗体型AIH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及治疗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十年温冷双抗体型AIHA在同期AIHA中占 22.1%,较20世纪80年代的17.6%有所增加;原发性病例占73.9%;女性多见;自身抗体的类型以复合型为主,含IgM抗体者多见(56.5%),抗体温幅及补体水平与溶血程度相关;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并其它免疫抑制剂反应较好;中位随访时间4个月,复发率为77.8%。结论温冷双抗体型AIHA是一种女性多见、原发性为主、与抗体种类和温幅及补体激活相关、复发率较高的溶血性疾病,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较好。
邢莉民邵宗鸿刘鸿施均白洁王化泉涂梅峰孙娟
关键词:自身抗体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