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春晓

作品数:44 被引量:446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经济管理
  • 15篇建筑科学
  • 8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7篇城市
  • 9篇女性
  • 5篇女性主义
  • 4篇就业
  • 4篇城市规划
  • 3篇社会空间
  • 3篇生态
  • 3篇住房
  • 3篇公共
  • 2篇性别
  • 2篇义理
  • 2篇指标体系
  • 2篇女性就业
  • 2篇女性主义理论
  • 2篇企业
  • 2篇西方女性
  • 2篇西方女性主义
  • 2篇小城
  • 2篇小城镇
  • 2篇旅游

机构

  • 43篇南京大学
  • 2篇广州市城市规...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卡塞尔大学
  • 1篇巴黎第十二大...

作者

  • 44篇黄春晓
  • 6篇顾朝林
  • 4篇张京祥
  • 2篇甄峰
  • 2篇徐菊芬
  • 2篇何流
  • 1篇徐逸伦
  • 1篇吴泓
  • 1篇黄朝永
  • 1篇张年国
  • 1篇任怡静
  • 1篇王洪
  • 1篇张洪
  • 1篇邱少俊
  • 1篇陈烨
  • 1篇于涛方
  • 1篇朱传耿
  • 1篇李鹏飞
  • 1篇张逸群
  • 1篇王超

传媒

  • 10篇现代城市研究
  • 3篇经济地理
  • 3篇城市建筑
  • 2篇规划师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上海城市规划
  • 2篇江苏城市规划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外建筑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人文地理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城市规划汇刊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国外城市规划
  • 1篇城市规划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中国房地产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6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被引量:17
2000年
作者全面、客观地评介了战后西方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热点问题及规划思潮,反映了城市规划发展的最新方向。
张京祥顾朝林黄春晓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规划
创新型企业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及组织逻辑——以南京市为例被引量:5
2022年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经济的核心主体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载体。文章以南京市为例,获取14521条创新型企业POI,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双变量)、DBSCAN聚类等多种空间研究方法分析了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特征,并与普通企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创新型企业在圈层分异、多心集聚、轴向延展等方面呈现出与普通企业不同的特征;在规模上发生“大中企业在产业载体高度集聚,小微企业在中心城区广泛分布”的错位格局;不同创新产业类型企业形成“专业化产业”全域园区集聚、“多样化产业”城区扩散集聚、“知识密集专业化产业”城区园区集聚三种组织模式;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本质是企业外部空间组织、企业内部需求决策、制度力量介入影响的复杂叠合过程。
李经成黄春晓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触媒视角下滨河区活力营造的设计策略探究——以昆明官渡区巫家坝滨水河道区为例
2024年
滨河地区生态资源的策略性利用对营造空间活力和促进地区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通过分析“城市触媒理论”和“生态触媒效应”的实践应用,结合昆明官渡区巫家坝滨水河道区的资源特征,探索以“生态触媒效应”拓展城市设计思维和提高滨河地区活力的相关设计策略。在区域层面,基于生态触媒效应,定位地块生态功能,营造环状活力滨水空间;在基地层面,利用触媒的激发效应、缝合效应和链条效应,从文化景观节点、生态环境系统和线性滨河空间三个角度提出设计策略,以期在发挥生态触媒价值的同时为地区注入更多活力。
杨意娜黄春晓
关键词:景观生态
西方弹性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14
2016年
本研究首先对弹性城市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根据国外相关研究,从国家、大都市、城市、社区四个空间尺度对弹性城市指标体系进行比较,进一步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在评价目的、关注内容、指标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我国开展弹性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景天奕黄春晓
关键词:指标体系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空间流动特征识别及规划思考——以南京都市区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城市研究的基础方法面临转型,传统研究中将社会看作固化的事物进行研究,而忽略其流动的本质属性,在新流动范式理论视角的构建上存在盲区,推动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本次研究选取南京都市区为实证对象,将基于手机信令、共享单车等多源时空数据的流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内部空间研究。研究发现,在城市层面,城市节点间的连接性取代物理距离,成为制约要素流动的关键因素;在社区层面,网络嵌入性不足是"边缘化"社区产生的原因。研究的政策意义是,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应重视对流动要素的管控,通过对约束的解除和优化,增加流动网络的网络密度,提高关键节点接入网络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流动空间秩序。
张逸群黄春晓张京祥
关键词:时空数据数据驱动
长三角地区城市高端人才的社会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以长三角核心区为例,基于1994—2019年“杰青”、1999—2017年“长江学者”以及1955—2019年“两院院士”获得者名单,通过履历分析法构建共计1878名人才履历数据库,并运用空间分析法从城市尺度展现区域内部高端人才社会空间演变规律,探究人才集聚机制。结果表明:(1)高端人才空间分布遵循行政等级秩序,逐渐沿长江连绵化,空间格局从“一主两副”演变为“一带两点”。(2)一线城市“辐散”,新一线城市“辐合”,且中心集聚度下降,外围集聚度上升。(3)高端人才社会特征分异显著。女性“高端缺席”现象突出、女性比例打破行政等级秩序;两院院士“年轻化”,长江学者与杰青“年长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学科领域丰富度最高;高校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最强,空间分布格局与高校分布格局相似。
王秀梅黄春晓陈奇放
关键词:高端人才人才集聚长三角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城市女性就业的理论解释与争议
2008年
就业是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我国,就业问题逐渐成为20世纪末以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尤其是女性就业问题,但对女性就业的研究运用的仍然是较为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没有从本质上解释女性就业的复杂性和真正的社会意义。本文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对女性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的三个理论流派: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经济、新技术理论,介绍了它们的主要观点和争议,旨在揭示女性就业问题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结构性因素,以帮助从更广泛的视角来促进女性就业的发展。
陈小卉黄春晓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就业劳动力市场
基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型矿区转型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2020年
城市型矿区经历了由独立矿区到逐渐被城市包围的过程,矿—城关系由矿区主动独立于城市向城市主动隔离矿区转变,矿区面临被动融入城市的现实,二者间的特殊历史发展进程作为内在机制制约了矿区转型.以南京市梅山矿区为例,对城市型矿区及职工进行调查,分析转型融入城市的困境,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开采的破坏性制约城市更新进程、生产设施保留与再利用的复杂性、职工边缘化特征与竞争力不足、服务设施衰退对设施共享的要求、历史形态约束下的住区再开发机遇差.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角度出发,提供城市型矿区转型融入城市的对策,以期为城市型矿区转型提供思路.
孙琦黄春晓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演化的进程与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被引量:4
2020年
新时期住房发展目标从"住有所居"转为"住有宜居"、城市更新由增量转为存量。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保障房进行调查研究,从选址建设趋势、住区空间特征和社会保障情况3个方面梳理20年来南京市保障房演化的绩效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政策和市场是影响空间和人群发展的核心因素。进而预测新时期保障房发展将以"精细化"管理和"微更新"为趋势,并从政策调整、规划设计、更新改造及社区营造过程对多方参与主体提出建议。
游娟黄春晓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被引量:20
2018年
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特色小镇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尝试总结农业特色小镇内涵定义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名单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评述、比较分析,总结出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最后,基于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特征,提炼出农业特色小镇依托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农产品商贸销售、叠加旅游功能并注入文化创意元素的发展路径。通过打造特色小城镇将对培育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吸纳小镇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最终实现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王玮黄春晓
关键词:现代农业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