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昌军

作品数:20 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巴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糖尿
  • 12篇糖尿病
  • 6篇2型糖尿
  • 6篇2型糖尿病
  • 4篇胰岛
  • 4篇胰岛素
  • 3篇蛋白
  • 3篇甲状腺
  • 3篇病变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氧化应激
  • 2篇早期糖尿病
  • 2篇肾病
  • 2篇吡格列酮
  • 2篇疗效
  • 2篇甲状腺功能
  • 2篇格列酮
  • 2篇初诊
  • 1篇蛋白激酶

机构

  • 14篇巴中市中心医...
  • 3篇巴中市人民医...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作者

  • 17篇马昌军
  • 6篇马丁
  • 4篇熊小芹
  • 2篇罗光涛
  • 2篇熊伟
  • 1篇严宗逊
  • 1篇张娟
  • 1篇张瑞
  • 1篇张兰
  • 1篇杨青松
  • 1篇石亚军
  • 1篇付春平
  • 1篇王中琼
  • 1篇王华
  • 1篇沈华强
  • 1篇毛爱
  • 1篇曾勇

传媒

  • 2篇川北医学院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西部医学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药物与人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3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年
目的:总结我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3例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治疗的足溃疡进行分级、病因分析、疗效转归的评价。结果收治足病年龄65-80岁、诱因多为物理因素、WangerⅠ级和Ⅱ级溃疡占58.1%,疗效较差。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单发、表浅及缺血溃疡多见,合并感染率高,应及早防治,多科协作。
马昌军马丁卢富琨熊伟冯潇宇
关键词:糖尿病足2型糖尿病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2011年
目的观察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空腹血糖>13.9 mmol/L的76例初诊DM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和两次随访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口服75 g葡萄糖后的胰岛素及释放曲线下面积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 IR和HOMAβ。结果通过平均(14±2.3)天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的血糖、HbA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和HOMAβ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而HOMA IR明显降低(P<0.01)。其中63例患者,随访6个月和12个月后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为(6.17±0.65)mmol/L和(6.52±1.20)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8.74±1.57)mmol/L和(10.13±4.39)mmol/L;HbAlc分别为5.68%±0.72%和7.02%±1.51%;空腹胰岛素分别为(10.67±5.06)uIU/L和(7.89±1.76)uIU/L;HOMA IR分别为(2.88±1.21)和(2.46±0.93);HOMAβ分别为(89.51±60.21)和(56.8±24.4)。其中23例(23/76)仅采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获得长达一年的良好的血糖控制。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明显高血糖的T2DM患者,具有快速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效果。
马昌军毛爱珺冯潇宇严宗逊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Β细胞葡萄糖耐量试验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Tie-2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DR)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ie-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6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84例)、非增生性DR(NPDR)组(50例)和增生性DR(PDR)组(35例),另选2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的一般资料、常规血生化指标以及血清Ang-1、Ang-2、Tie-2、VEGF水平。分析DR患者血清Ang-1、Ang-2、VEGF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纯T2DM组、NPDR组、PDR组糖尿病病程依次延长,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依次升高,PDR组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HbA1c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及NPDR组(均P<0.05)。(2)单纯T2DM组、NPDR组和PDR组血清Ang-1、Ang-2、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单纯T2DM组、NPDR组、PDR组Ang-2和VEGF水平依次升高;PDR组和单纯T2DM组Ang-1水平均低于NPDR组,且PDR组Ang-1/Ang-2值低于NPDR组(均P<0.05);4组Tie-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R患者血清Ang-1、Ang-2和VEGF水平与HbA1c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以及HbA1c、Ang-1、Ang-2、VEGF水平是T2DM患者发生DR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与单纯T2DM患者相比,DR患者血清Ang-1、Ang-2、VEGF和HbA1c水平升高,其中Ang-2、VEGF和HbA1c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而Ang-1水平升高是保护因素。
卢富琨马丁马昌军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23例的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23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老年人占69.6%,临床好转13例,死亡8例自动放弃2例,病死率34.8%,首诊误诊率47.9%,感染占诱因的60.9%。结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好发于老年人,极易误诊,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早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诱因和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马昌军毛爱珺熊小芹卢富琨熊伟冯潇宇张瑞罗光涛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误诊率病死率肺部感染
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自噬活性参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自噬活性参与桥本甲状腺炎(HT)的发病机制的动物实验。方法将30只NOD.H-2h4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HT组,各15只。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小鼠中甲状腺炎的发生情况。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2组小鼠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23、IL-1β和干扰素-γ(IFN-γ)的mRNA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小鼠LC3-II和Beclin及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中活性氧(ROS)的积累。通过免疫组化分析AKT/mTOR/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单核细胞的浸润程度为(1.75±0.25)分,高于对照组[(0.67±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IL-23、IL-1β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37±0.42、3.04±0.71、2.85±0.35,均高于对照组(1.26±0.14、1.15±0.16、1.09±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LC3-Ⅱ和Beclin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5±0.18、1.17±0.15,均低于对照组(2.07±0.34、2.59±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0.34、2.74±0.46、2.51±0.38,均高于对照组(1.18±0.15、1.32±0.17、1.08±0.09),Bcl-2蛋白表达水平(1.07±0.12)低于对照组(2.14±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滤泡细胞中阳性细胞占比、免疫荧光强度值分别为(62.79±10.47)%、43.18±7.26,均高于对照组[(12.56±3.15)%、16.72±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AKT、mTOR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34±0.41、2.15±0.38、2.09±0.21,均高于对照组(1.15±0.10、1.23±0.14、1.08±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T发病机制中,炎症细胞因子IL-23、IL-1β和IFN-γ通过AKT/mTOR/NF-κB信号通路诱导甲状腺滤泡细胞自噬激活,这会导�
马丁马昌军卢富琨熊小芹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滤泡细胞自噬活性氧炎症
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和传统胰岛素皮下注射2种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治疗中的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用量情况。方法3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胰岛素泵(CSII)组和多次胰岛素注射(MDII)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反应。结果CSII组和MDII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逐渐降低(P>0.05),但CSII组胰岛素用量少,达标时间短,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1)。结论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控制血糖的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手段。
马昌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血糖
肌电图参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铁蛋白、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研究肌电图参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在巴中市中心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1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DPN组和不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测定SF、氧化应激指标含量,采集外周血并测定氧化应激分子表达量,通过肌电图仪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DPN组患者血清中SF含量高于对照组;DPN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血清中Trx、SOD、GSH-Px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Keap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SF的含量呈负相关,血清中MDA、Txnip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rf2、HO-1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SF的含量呈正相关;DPN组患者血清中Trx、SOD、GSH-Px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Keap1的mRNA表达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血清中MDA、Txnip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rf2、HO-1的mRNA表达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SF升高能够通过氧化应激反应的激活来造成肌电图参数改变、神经传导功能受损。
曾勇马昌军熊小芹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清铁蛋白肌电图神经传导功能氧化应激反应
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1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n=34)和肥胖组(n=37),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口服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性激素、卵泡数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肥胖组BMI、WHR、FPG、FINS、HOMA-IR及卵泡数目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均P<0.05);治疗3个月后,肥胖组BMI、FPG、FINS、HOMA-IR均高于非肥胖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游离睾酮(FT)、卵巢面积、卵泡数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肥胖组FT治疗差值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可减少PCOS患者的游离FT和BMI,改善卵巢多囊样变化及胰岛素抵抗,且对肥胖型PCOS患者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毛爱珺马昌军马丁
关键词:肥胖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二甲双胍盐酸吡格列酮胰岛素抵抗
97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与预后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择巴中市中心医院2008年6月~2012年12月诊治的97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甲状腺片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检查以及并发症特点,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预后。结果研究对象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均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均增高,部分患者心脏彩超异常,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1/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T3、FT4、TSH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T3、FT4、TSH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工作者应熟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征,避免漏诊、误诊,并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制定有效的用药方案,改善治疗预后。
马昌军王中琼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预后
葛根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DM)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并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将160例伴早期DN的DM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G)和葛根素治疗组(PTG),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AE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葛根素注射液可显著减少DN患者的尿白蛋白,降低血TG、TC、,提高HDL-C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血液粘度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葛根素对早期DN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马昌军毛爱冯潇宇
关键词:葛根素糖尿病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