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3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14年
- 目的:总结我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3例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治疗的足溃疡进行分级、病因分析、疗效转归的评价。结果收治足病年龄65-80岁、诱因多为物理因素、WangerⅠ级和Ⅱ级溃疡占58.1%,疗效较差。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单发、表浅及缺血溃疡多见,合并感染率高,应及早防治,多科协作。
- 马昌军马丁卢富琨熊伟冯潇宇
- 关键词:糖尿病足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 马丁罗光涛
- 盐酸小檗碱联合吡喹酮对血吸虫病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吡喹酮联合盐酸小檗碱对血吸虫病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32只血吸虫病大鼠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8只,其中单药1组给予盐酸吡喹酮,单药2组给予盐酸小檗碱,联合组给予吡喹酮联合盐酸小檗碱,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另选取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差异。结果相比模型组,单药1组、单药2组及联合组大鼠肝组织中TIMP-1表达显著降低,MMP-13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 <0.05);联合组TIMP-1表达水平较单药1组、单药2组显著降低,MMP-13的表达水平较单药1组、单药2组显著上升(P <0.05)。相比模型组,单药1组、单药2组及联合组大鼠肝组织中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联合组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较单药1组、单药2组的水平显著降低(P <0.05)。相比模型组,单药1组、单药2组及联合组大鼠肝组织中GSH-Px水平显著上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大鼠肝组织中GSH-Px水平较单药1组、单药2组显著上升,MDA含量较单药1组、单药2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吡喹酮联合盐酸小檗碱治疗血吸虫病大鼠能够有效改善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改善TIMP-1、MMP-1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GSH-Px及MDA水平,从而起到阻滞血吸虫病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且二者联用具有显著的协同和增效作用。
- 王德华马丁雒艳
-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盐酸小檗碱吡喹酮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Tie-2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DR)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ie-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6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84例)、非增生性DR(NPDR)组(50例)和增生性DR(PDR)组(35例),另选2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的一般资料、常规血生化指标以及血清Ang-1、Ang-2、Tie-2、VEGF水平。分析DR患者血清Ang-1、Ang-2、VEGF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纯T2DM组、NPDR组、PDR组糖尿病病程依次延长,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依次升高,PDR组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HbA1c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及NPDR组(均P<0.05)。(2)单纯T2DM组、NPDR组和PDR组血清Ang-1、Ang-2、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单纯T2DM组、NPDR组、PDR组Ang-2和VEGF水平依次升高;PDR组和单纯T2DM组Ang-1水平均低于NPDR组,且PDR组Ang-1/Ang-2值低于NPDR组(均P<0.05);4组Tie-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R患者血清Ang-1、Ang-2和VEGF水平与HbA1c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以及HbA1c、Ang-1、Ang-2、VEGF水平是T2DM患者发生DR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与单纯T2DM患者相比,DR患者血清Ang-1、Ang-2、VEGF和HbA1c水平升高,其中Ang-2、VEGF和HbA1c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而Ang-1水平升高是保护因素。
- 卢富琨马丁马昌军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自噬活性参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自噬活性参与桥本甲状腺炎(HT)的发病机制的动物实验。方法将30只NOD.H-2h4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HT组,各15只。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小鼠中甲状腺炎的发生情况。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2组小鼠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23、IL-1β和干扰素-γ(IFN-γ)的mRNA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小鼠LC3-II和Beclin及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中活性氧(ROS)的积累。通过免疫组化分析AKT/mTOR/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单核细胞的浸润程度为(1.75±0.25)分,高于对照组[(0.67±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IL-23、IL-1β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37±0.42、3.04±0.71、2.85±0.35,均高于对照组(1.26±0.14、1.15±0.16、1.09±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LC3-Ⅱ和Beclin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5±0.18、1.17±0.15,均低于对照组(2.07±0.34、2.59±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0.34、2.74±0.46、2.51±0.38,均高于对照组(1.18±0.15、1.32±0.17、1.08±0.09),Bcl-2蛋白表达水平(1.07±0.12)低于对照组(2.14±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滤泡细胞中阳性细胞占比、免疫荧光强度值分别为(62.79±10.47)%、43.18±7.26,均高于对照组[(12.56±3.15)%、16.72±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AKT、mTOR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34±0.41、2.15±0.38、2.09±0.21,均高于对照组(1.15±0.10、1.23±0.14、1.08±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T发病机制中,炎症细胞因子IL-23、IL-1β和IFN-γ通过AKT/mTOR/NF-κB信号通路诱导甲状腺滤泡细胞自噬激活,这会导�
- 马丁马昌军卢富琨熊小芹
-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滤泡细胞自噬活性氧炎症
- 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8
- 2016年
-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1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n=34)和肥胖组(n=37),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口服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性激素、卵泡数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肥胖组BMI、WHR、FPG、FINS、HOMA-IR及卵泡数目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均P<0.05);治疗3个月后,肥胖组BMI、FPG、FINS、HOMA-IR均高于非肥胖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游离睾酮(FT)、卵巢面积、卵泡数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肥胖组FT治疗差值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列酮可减少PCOS患者的游离FT和BMI,改善卵巢多囊样变化及胰岛素抵抗,且对肥胖型PCOS患者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 毛爱珺马昌军马丁
- 关键词:肥胖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二甲双胍盐酸吡格列酮胰岛素抵抗
- 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及对体质量情况影响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分析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3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观察组采用格列美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和体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分别为76.67%、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各指标水平较低,血脂水平改善幅度较大,体质量、体质指数及体脂百分比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格列吡嗪相比,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更具优势,可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预后。
- 熊小芹冯潇宇毛爱珺马丁
- 关键词:格列美脲格列吡嗪血糖血脂
- 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变化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影响评价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药利拉鲁肽浓度与其不良反应相关性,确定最佳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利拉鲁肽药物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用药过程中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治疗时间1年,根据血糖临床控制疗效标准确定显效、有效及无效组。分别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不良反应及相关因子指标;ROC曲线分析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最佳血药利拉鲁肽的浓度。结果:HPLC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色谱图基线平稳,回归方程线性良好;显效患者42例,有效患者25例,无效患者13例,3组患者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分别为116.40,102.58,82.33 ng·mL^(-1),显效组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最高,有效组次之,无效组最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分成A组(<100 ng·mL^(-1))、B组(100~120 ng·mL^(-1))、C组(120~140 ng·mL^(-1))及D组(>140 ng·mL^(-1))4个浓度区间;当高于120 ng·mL^(-1)时,易发生低血糖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对FPG、PBG、HbA1c、TC、TG、LDL-C、ALT、Cr、AIP、IMT厚度、sICAM-1、sVCAM-1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影响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利拉鲁肽最佳浓度为108.44 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调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利拉鲁肽浓度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 毛爱珺冯潇宇马丁熊小芹王瀚宇
- 关键词:利拉鲁肽血药浓度药动学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a-miR-30c-5p水平表达对微血管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人微小核糖核酸(homo sapiensmicroRNA,hsa-miR)-30c-5p表达对微血管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9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205例为糖尿病组,并根据患者微血管并发症情况将糖尿病组进一步分为并发组(n=124)和未并发组(n=81),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5例为对照组,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受试者血清hsa-miR-30c-5p表达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微血管并发症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预测血清hsa-miR-30c-5p表达对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价值。结果并发组、未并发组的血清hsa-miR-30c-5p表达分别为0.58±0.06,0.72±0.08,均低于对照组(0.89±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038,7.079,均P=0.001);并发组低于未并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289,P=0.001)。糖尿病病程[OR(95%CI):3.873(2.976~4.770)]、尿酸[OR(95%CI):2.125(1.211~3.040)]、糖化血红蛋白[OR(95%CI):2.680(1.745~3.616)]均为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OR(95%CI):0.491(0.135~0.846)]、血清hsa-miR-30c-5p[OR(95%CI):0.532(0.146~0.817)]均为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均P<0.05)。血清hsa-miR-30c-5p表达预测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81.45%,85.19%,0.802(0.741~0.854)。结论T2DM患者血清hsa-miR-30c-5p表达异常降低,且血清hsa-miR-30c-5p为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对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熊小芹冯潇宇毛爱珺马丁石亚军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 益生菌联合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F-κB及肾脏脂体比、脂肪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核因子-κB(NF-κB)、肾脏脂体比、脂肪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清洁级雄性C57/BL大鼠,造模成功后将2型糖尿病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分别为模型组、A组(益生菌)、B组(益生菌+运动A强度)、C组(益生菌+B强度)、D组(益生菌+C强度)。A组、B组、C组、D组每日灌胃嗜酸乳杆菌1 mL(益生菌数量为1×10^(9) CFU/mL),B组、C组、D组都给予跑台有氧运动训练,分别按10、20、40 m/min速度进行跑台训练,每天训练1 h。五组大鼠治疗观察时间为8周。比较五组大鼠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水平、肾脏脂肪量和脂体比、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DNF、NF-κB水平。结果:治疗4、8周,A组、B组、C组、D组的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抵抗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且D组均低于A组、B组、C组,C组均低于B组、A组,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A组、B组、C组、D组的肾脏脂肪量和脂体比、血清IL-1β、TNF-α含量、腓肠肌BDNF与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且D组均低于A组、B组、C组,C组均低于B组、A组,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在2型糖尿病大鼠中应用,能抑制腓肠肌BDNF与NF-κB蛋白的表达,还可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大鼠的血糖与肾脏脂体比、脂肪量。
- 马丁卢富琨熊小芹马昌军
- 关键词:益生菌有氧运动2型糖尿病腓肠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