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富鑫

作品数:71 被引量:37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腰椎
  • 23篇骨折
  • 19篇脊柱
  • 17篇内固定
  • 16篇颈椎
  • 13篇胸腰椎
  • 13篇胸椎
  • 13篇融合术
  • 11篇椎骨
  • 11篇脊柱骨
  • 11篇脊柱骨折
  • 10篇胸腰椎骨折
  • 10篇腰椎骨折
  • 10篇手术
  • 10篇退变
  • 10篇椎弓
  • 10篇椎弓根
  • 10篇内固定器
  • 10篇节段
  • 10篇固定器

机构

  • 62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中山大学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医学院
  • 1篇美国德州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71篇魏富鑫
  • 59篇刘少喻
  • 32篇黄阳亮
  • 31篇梁春祥
  • 30篇龙厚清
  • 25篇李浩淼
  • 24篇崔尚斌
  • 23篇王乐
  • 23篇韩国伟
  • 21篇于滨生
  • 16篇张旭华
  • 11篇陈柏龄
  • 9篇钟锐
  • 5篇赵卫东
  • 5篇陈克冰
  • 4篇孙海兴
  • 4篇梁子建
  • 3篇廖鹰扬
  • 3篇李佛保
  • 3篇潘鹤海

传媒

  • 8篇中国脊柱脊髓...
  • 7篇脊柱外科杂志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临床医学工程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骨科临床...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13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同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8~63岁.平均37.5±18.7岁。术前单纯表现为颈肩痛3例、头晕1例,余均存在脊髓损伤症状。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3±2.1分;颈髓延髓角108°~121°,平均108.9°±8.1°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7-28d,平均14.7±8.1d。当齿状突满意复位后,维持牵引3~5d,行后路枕颈复位同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同定3个月。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8个月,平均43.0±19.6个月.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17分,平均15.1±1.6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2%。末次随访颈髓延髓角为125°-141°,平均133.3°±9.3°,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l例。结论: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同定融合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魏富鑫刘少喻王乐梁春祥龙厚清孙海兴崔尚斌潘鹤海黄阳亮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颅骨牵引枕颈融合
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堆仃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同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2月,采用单节段椎11根螺钉吲定治疗A3.1型(37例)、A3.2型(30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摄X线片束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位指数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腰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9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7ml。随访6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9.8个门(4~27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节段平均矢状位指数及骨折椎楔变指数分别为13.06°、42.96%,术后分别为4.47°、21.7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除2例外,最后随访未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临床腰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鹭(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审段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魏富鑫刘少喻梁春祥于滨生龙厚清李浩淼张旭华陈克冰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腰椎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的一致性关系。方法分析12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T8~L4)的临床和X线资料。记录外伤史、骨折部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初诊时疼痛程度,Kuorinka法标注疼痛部位,Kappa系数检验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的一致性。结果各组在性别、年龄、外伤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骨折VAS评分较腰椎骨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8例胸椎骨折仅15例主诉上背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差(Kappa值=0.031,P=0.290);47例中45例腰椎骨折主诉下背部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0,P<0.001)。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疼痛部位与骨折部位不一致性较高,对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老年腰背部疼痛患者,应行包括胸、腰椎的X线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龙厚清陈应东李广盛刘少喻李浩淼魏富鑫黄阳亮李佛保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骨折部位疼痛部位
腰椎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临床效果。&lt;br&gt;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4月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34例,均存在腰痛及...
刘少喻魏富鑫梁春祥龙厚清李浩淼韩国伟黄阳亮
关键词:椎体间融合术腰椎失稳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被引量:86
2007年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魏富鑫刘少喻赵卫东于滨生李浩淼陈柏龄
关键词:椎弓根
CBT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腰椎内固定方法之一,但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固定效果不甚理想。为克服这一不足,Santoni等学者提出皮质骨钉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该文就其概念、技术特点、钉道特征和螺钉定位方法、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赵恩斯刘少喻魏富鑫黄阳亮王乐崔尚斌钟锐韩凯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并获随访患者共239例,其中男155例,女84例,年龄12~85岁。患病种类包括颈椎骨折脱位47例(19.67%),肿瘤6例(2.51%),颈椎结核3例(1.26%),颈椎病183例(76.56%)。对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39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共计12例(5.02%),男7例,女5例,内固定松脱或位置不佳共6例(包括外院2例),发生率2.51%;喉返神经损伤1例,发生率0.42%;肺部感染1例;血肿形成1例;食道瘘1例;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时翻修,均预后良好;术后发生食道瘘1例,及时发现后行修补术,清创后再行胃造瘘术,食道造影确认愈合后拔除造瘘管,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患者1例经过激素、脱水等药物保守治疗,术后1个月内恢复至正常;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并囊肿形成,穿刺抽液联合抗生素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有其特殊性,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规范操作,个体化评估和诊治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王乐刘少喻梁春祥魏富鑫韩国伟
关键词:颈椎内固定并发症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共42例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骨科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1~86(56.3±9.4)岁。监测术前术后血压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术前下降(t=2.41、2.65、3.58、3.12,P<0.05)。术后高血压各分级所占比例均较术前降低(χ^(2)=4.27、4.92、4.16,P<0.05)。全部42病例降压药物未见增药;31%病例术后减药或停药。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降低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赵恩斯李启基陈宁宁何达成施靓宇林成楷周治宇魏富鑫刘少喻
关键词:颈椎高血压
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老年颈椎病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估对老年颈椎病患者(≥60岁)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3年随访的63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67.78岁。评估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根据患者年龄段(低龄,≥60且〈70岁,n=49;高龄,≥70岁,n=14)和术前病程时间(〉1年,n=21;≤1年,n=42)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和NDI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45±3.87)分恢复到术后(13.85±3.73)分,NDI由术前(25.52±4.13)%恢复到术后(13.14±3.24)%。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轴性症状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低龄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患者恢复时间(10.21±2.46)个月高于低龄老年患者(7.92±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程〈1年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52.13±9.45)%,优于病程≥1年患者的(43.1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者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可靠。
王乐刘少喻魏富鑫崔尚斌龙厚清韩国伟黄阳亮张旭华
关键词:颈椎椎管颈椎病椎管狭窄椎板切除术
L5/S1和骶髂关节对腰-髂固定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L5/S1和骶髂关节对腰-髂固定稳定性的影响,为腰-髂稳定性理想重建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7具成年新鲜尸体L2-骨盆标本,先行L3~L5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将此结构定义为腰-髂部稳定初始状态。初始状态测试后,在同一标本上实施连续性操作如下:使用髂骨钉的L3-髂骨固定(A组)、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B组)、L5/S1椎间盘切除(C组)、左侧骶髂关节切除(D组)。在MTS材料实验机上,给标本头侧分别施加600N轴向压缩和7Nm轴向扭转载荷,计算并比较各组结构压缩和扭转刚度。结果:初始状态组的压缩刚度值为(332±103)N/mm,A^D组腰-髂固定结构的压缩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2±15.5)%、(118.3±10.5)%、(81.1±7.7)%和(59.2±8.6)%。A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低于A、B组及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初始状态组的扭转刚度值为(2.47±0.88)Nm/deg,A^D组固定结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8±14.3)%、(120±12.6)%、(78.4±13.2)%和(62.9±11.3)%,A组和B组获得同等的扭转刚度(P>0.05),而且此两组的扭转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C组和D组(P<0.05),C、D组和初始状态三组彼此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L5/S1椎间盘切除和单侧骶髂关节切除均显著降低腰-髂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在腰-髂稳定性重建中,获得脊柱前方支撑和恢复骨盆环完整性是提高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关键。
潘鹤海王丽冰于滨生魏富鑫黄阳亮梁春祥韩国伟张旭华
关键词:生物力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