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春祥

作品数:84 被引量:54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黄埔区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2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1篇脊柱
  • 27篇骨折
  • 26篇腰椎
  • 23篇内固定
  • 19篇手术
  • 17篇后路
  • 16篇颈椎
  • 15篇融合术
  • 15篇生物力学
  • 11篇胸椎
  • 11篇前路
  • 11篇疗效
  • 11篇脊柱骨
  • 11篇脊柱骨折
  • 10篇脊柱融合
  • 10篇脊柱融合术
  • 10篇HANGMA...
  • 9篇胸腰椎
  • 8篇椎弓
  • 8篇椎弓根

机构

  • 83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北海道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佛山市顺德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深圳市蛇口人...
  • 1篇深圳市福田区...

作者

  • 84篇梁春祥
  • 68篇刘少喻
  • 50篇于滨生
  • 48篇韩国伟
  • 39篇李浩淼
  • 38篇龙厚清
  • 34篇陈柏龄
  • 31篇魏富鑫
  • 29篇张旭华
  • 28篇黄阳亮
  • 22篇李佛保
  • 10篇郑召民
  • 9篇陈克冰
  • 8篇崔尚斌
  • 7篇王乐
  • 6篇陈立言
  • 5篇赵卫东
  • 5篇魏福鑫
  • 4篇庄新明
  • 4篇李泽民

传媒

  • 13篇中国脊柱脊髓...
  • 10篇中山大学学报...
  • 9篇脊柱外科杂志
  • 5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第八届全国脊...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 13篇2010
  • 11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8篇2003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和指征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施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48例。手术患者必须同时存在两种病变,即多节段颈椎病变和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或C5(6)神经根前方压迫。手术步骤为先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术,然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及椎间孔减压、前方融合内固定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60~535min,平均226.5min,出血量180~1200ml,平均367.6ml,无一例术中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右侧C5神经根麻痹1例。随访10~38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已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4.4分(P<0.05),术后改善率为67.7%。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临床应用近期疗效满意,该手术减压充分、能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脊髓损伤的风险和减少单纯后路手术的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变和局部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
李浩淼刘少喻龙厚清梁春祥韩国伟张旭华魏富鑫
关键词:颈椎减压术前路手术椎板成形术
锁定钢板外置与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通过对锁定钢板(LCP)外置与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应用锁定钢板外置固定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长度的牛小腿骨,制备成骨折标本,分别采用锁定钢板外置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观察标本在不同载荷下承受的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位移。结果两组在100、200、300、400、500、600和700 N载荷下轴向压缩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轴向压缩值差距越大。两组在4、6、8、10、12和14 N.cm载荷下扭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扭转角度值差距越大。两组在50、100、150、200、250和300 N载荷下弯曲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弯曲位移值差距越大。结论锁定钢板外置固定骨折在生物力学性能上优于外固定支架,可在临床应用,为治疗开放性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李乔谭进红马小明梁春祥李涤义
关键词:锁定钢板外固定支架骨折生物力学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被引量:27
2007年
目的探讨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0月,我科共行单节段椎弓根钉骨折椎固定复位治疗胸腰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7岁。骨折按A0分类法分型:A型54例,B型16例。术中将两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正常椎中,复位固定,原位取骨行椎间关节融合。结果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切121长度7~10cm。4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中及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1),且术后3,6和12个月骨折椎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的纠正与术中相比无明显丢失(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椎间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脊椎运动功能单位的丢失更少且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折损,可用于多数胸腰椎骨折。
刘少喻李浩淼梁春祥龙厚清陈柏龄于滨生韩国伟张旭华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
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前路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 Hangman 骨折的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 Hangman 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9∽58岁,平均32岁:致伤...
刘少喻李佛保梁春祥李浩淼万勇彭新生陈立言陈柏龄于滨生龙厚清韩国伟张旭华
关键词:内固定方式HANGMAN前路手术
上位颈椎疾患的内固定术治疗
2004年
刘少喻梁春祥李佛保龙厚清陈立言陈柏龄韩国伟
关键词:内固定术手术治疗负压引流雾化吸入
L5/S1和骶髂关节对腰-髂固定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L5/S1和骶髂关节对腰-髂固定稳定性的影响,为腰-髂稳定性理想重建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7具成年新鲜尸体L2-骨盆标本,先行L3~L5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将此结构定义为腰-髂部稳定初始状态。初始状态测试后,在同一标本上实施连续性操作如下:使用髂骨钉的L3-髂骨固定(A组)、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B组)、L5/S1椎间盘切除(C组)、左侧骶髂关节切除(D组)。在MTS材料实验机上,给标本头侧分别施加600N轴向压缩和7Nm轴向扭转载荷,计算并比较各组结构压缩和扭转刚度。结果:初始状态组的压缩刚度值为(332±103)N/mm,A^D组腰-髂固定结构的压缩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2±15.5)%、(118.3±10.5)%、(81.1±7.7)%和(59.2±8.6)%。A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低于A、B组及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初始状态组的扭转刚度值为(2.47±0.88)Nm/deg,A^D组固定结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8±14.3)%、(120±12.6)%、(78.4±13.2)%和(62.9±11.3)%,A组和B组获得同等的扭转刚度(P>0.05),而且此两组的扭转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C组和D组(P<0.05),C、D组和初始状态三组彼此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L5/S1椎间盘切除和单侧骶髂关节切除均显著降低腰-髂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在腰-髂稳定性重建中,获得脊柱前方支撑和恢复骨盆环完整性是提高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关键。
潘鹤海王丽冰于滨生魏富鑫黄阳亮梁春祥韩国伟张旭华
关键词:生物力学
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B型胸腰椎骨折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10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B1.1型13例,B1.2型11例,B2.2型11例,B3.1型2例,B3.2型2例,B3.3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术式。通过测量骨折伤椎压缩率、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5ml,平均随访47.5个月(24~82个月)。术后1周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从术前平均20.1°降低至术后平均6.2°,伤椎压缩率从术前平均38.9%降至术后平均10.1%(P均〈0.05),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6.9°,伤椎压缩率平均10.8%,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VAS由术前平均8.6分下降至2.4分(P〈0.05)。术后37例(93%)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P〈0.05),3例(8%)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结论经伤椎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崔尚斌魏富鑫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黄阳亮王乐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腰椎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并获随访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51.0±12.0)岁(28~7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0例,跌倒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合并有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包括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36例,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5例。根据患者年龄、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手术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121.9min;术中出血量30~500ml,平均177.8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110个月,平均59.4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14.7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平均改善率为77.8%。非老年组和老年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79.6±18.8)%:(73.5±22.8)%]和优良率(90%: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OA评分不同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晚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JOA评分改善率[(84.6±13.3)%:(75.4±24.0)%]更为明显,手术效果更好(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双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髓挥鞭样损伤效果可靠,高龄者也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但术前损伤严重或晚期手术者预后较差。
王乐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韩国伟魏富鑫黄阳亮崔尚斌
关键词:脊髓损伤颈椎挥鞭样损伤
单、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比较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不完全爆裂骨折(AO分型为A1型和A3型)的疗效,探讨单运动单元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1型和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按随机数字法将两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和双运动单元固定组,A1型组分别为35例和26例,A3型组分别为41例和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结果;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指数评估影像学结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18个月。结果1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平均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A1型组,单运动单元固定组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椎体楔变矫正指数与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A3型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失败率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部分A1及A3型胸腰椎骨折,可取得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相近甚至更佳的疗效,且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对于A3.2型胸腰椎骨折,因其失败率较高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魏富鑫崔尚斌李广胜刘希哲梁春祥刘少喻龙厚清李浩淼于滨生黄阳亮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脊柱融合术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手术治疗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 ,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黄阳亮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于滨生李浩淼韩国伟张旭华魏富鑫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