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 作品数:90 被引量:167H指数:6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pA抗血清制备及其对细菌粘附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制备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泌蛋白A(EspA)抗血清,并检测其对EPEC粘附的中和作用。方法以EPEC标准株E2348/69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获得EspA基因,将目的基因连接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spA,转入表达菌株BL21后用IPTG诱导表达并采用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EspA;以纯化EspA辅以佐剂免疫家兔,多次免疫获得抗血清,采用中和试验检测抗血清中和EPEC粘附Hep-2细胞的能力。结果成功构建EspA原核表达质粒,表达蛋白分子质量单位为37ku,与预期值相符。用纯化的表达蛋白EspA免疫家兔,对流免疫电泳检测抗血清的效价为1∶2,但稀释度≤1∶16时仍能效抑制EPEC粘附Hep-2细胞。结论 EspA抗血清具有抑制EPEC粘附Hep-2细胞作用,有望为疫苗研发的候选抗原。
- 郭永明黄荣王朝莉杨晓红杨健
- 关键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血清粘附
- 效应分子Map、EspF在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 2009年
- 用自杀质粒、基因等位交换方法构建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效应分子Map或EspF缺失删除株Δmap、ΔespF和ΔmapespF,并用PCR和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对删除株进行鉴定;用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试剂盒(JC-1)检测删除株感染HeLa细胞后细胞MMP改变。试验结果表明,Δmap、ΔespF和ΔmapespF等删除株成功构建,效应分子Map和EspF可以单独或协同引起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 杨健朱红任碧轩
- 关键词: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功能障碍
- 科研项目成果在通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被引量:1
- 2024年
- 以“众里寻他千百度——核酸检测的应用”实验项目为例,探索将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应用于高校生物类通识课程的实践经验。该项目以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基因组DNA的提取、PCR检测和条带分析等,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涵盖一个完整的富含生物学特色的科研过程。该项目在通识课程中的实践,使非生物专业的学生在获得生物学核酸提取相关知识点和实验技能点的同时,了解生物学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通过鼓励学生思考核酸检测技术手段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 阎臻杨健熊莉樊佳张大伟林宏辉刘唤唤
- 关键词:通识课程实验教学核酸检测
- EPEC粘附相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构建与EPEC粘附相关蛋白IntiminC300、EspA、BfpA融合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方法用PCR方法从EPEC染色体中调取intiminC300、espA、bfpA基因,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把3个基因片段用2个(Gly4Ser)3连接肽串联克隆到载体pQE30的多克隆区,转化宿主菌M15,用IPTG诱导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的融合蛋白。结果酶切和测序表明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36、43和76kd,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 blot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均能被抗His标签抗体识别。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EPEC粘附相关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表达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 杨健王朝莉彭丽娟杨晓红
- 关键词:EPEC粘附融合蛋白
-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14年
-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评价和及时反馈,将'PBL-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活动中,尝试引入新的考核内容,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评价体系,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 彭丽娟杜经纬常晋霞朱红李雪璐杨健胡为民
-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
- S1P1受体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其功能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构建1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1)的细胞模型,初步探讨其介导的功能特性。方法用PolyFect,将包含全长人S1P1编码区与EGFP融合基因的载体HA-S1P1-Myc-EGFP-N1转入CHO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S1P1-EGFP-CHO稳定细胞株。以空载体pEGFP-N1转染的CHO稳定细胞株作为阴性对照,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100nM FTY720处理S1P1-EGFP-CHO细胞5、24小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S1P1在细胞上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S1P1-EGFP-CHO细胞模型,表达S1P1的细胞变圆,FTY720导致该细胞模型的S1P1长时间内化。结论S1P1-EGFP-CHO细胞可作为S1P1功能特性研究的细胞模型,S1P1能使细胞变圆,FTY720能导致S1P1长时间内化。
- 胡为民唐恩洁杨健敬保迁任碧轩
- 关键词:FTY720内化CHO细胞
- 医学生网络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调查研究-以川北医学院网络教学为例
- 2023年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网络教学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变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种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根据教学方式不同,可将网络教学分为教师直播模式、师生同步互动模式、单独在线辅导模式、录播模式四类。在实际教学情况中,教师要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网络教学模式,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 罗杰伟余双志何育欣宋桂芹张波杨健
-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 重组人生存素单体分子与双体分子的原核表达研究
- 2008年
- 目的重组并高效表达人生存素单体分子和双体分子。方法PCR扩增人生存素基因,将其单一读码框和双读码框重组到原核表达质粒载体pKpL5的表达框内,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后,于42℃诱导表达,并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达结果。结果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表达重组人生存素单体分子质粒pKpL5-sSURVIVIN和表达人生存素同源双体分子质粒pKpL5-dSURVIVIN均正确构建,可高效表达分子量约18.5KDa的人生存素单体分子与分子量约35KDa的同源双体分子,所表达的目的蛋白可被抗人生存素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结论该研究成功高效表达人生存素单体分子与同源双体分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与免疫原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 杨健张仁刚敬保迁
- 关键词:生存素原核表达
- RNAi—一种关闭基因的新方法被引量:1
- 2003年
-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在哺乳类细胞中是利用同源双链小型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诱导特异性基因表达抑制,它主要发生于转录后基因水平,所以又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ption gene silencing,PTGS),它的发生机制目前虽不十分清楚,但一些实验证实了其发生过程。双链 RNA(double strand RNA,dsRNA)首先被切割为siRNA,siRNA与一些蛋白形成RNA引导的沉默复合物(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介导基因表达沉默。由于 RNAi的特异性、高效性、方便性,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肿瘤基因治疗、病毒感染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 杨健唐恩洁朱道银
- 关键词:RNAIRNA干扰基因表达基因治疗
-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向无鞭毛体转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无鞭毛体的转化。方法将6个对数生长期的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接种于含M199和RPMI1640复合培养液的24孔板内,在不同温度、pH值、血清、CO2下培养,第3天和第6天分类计数不同形态的原虫。结果当培养温度为26℃,而其他培养条件发生变化时,利什曼原虫的增殖速度发生变化,大多数原虫保持前鞭毛体典型性形态,运动活跃。当培养温度上升至37℃,不论其他培养条件如何变化,原虫均沉积于培养孔底,停止增殖,运动减缓,显著地向中间体和无鞭毛体转化,酸性pH值和5%CO2可促进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新生小牛血清可延长无鞭毛体的成活。但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杜氏利什曼原虫转化效率低于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结论温度是影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的基本因素,酸性pH值与CO2可协同温度促进转化,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遗传异质性可影响转化效率。
- 张仁刚敬保迁张洁杨健
-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体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