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磊
- 作品数:107 被引量:819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 南京市降水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研究被引量:17
- 2015年
- 为了解南京江北地区降水化学特征,分析了2011年3—6月共25个降水日的109个降水样品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探讨了降水气团来源。结果表明:1)南京地区3—6月降水主要受南、北2种气团影响,北方气团降水的主要离子浓度高于南方气团降水。2)海盐示踪法和相关性分析显示,降水中NO3-和SO42-主要来自燃煤、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Ca2+主要来自地壳源;Cl-主要来自海洋;海洋源和陆源对Mg2+和K+都有贡献,Mg2+的陆源贡献大于海洋源贡献,K+受海洋源的影响程度要低于Mg2+。3)南、北气团初期降水的各离子浓度高于总降水的各离子浓度,且初期降水的主要离子的富集系数高于总降水。这说明在降水初始阶段,雨水对南京大气中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云下冲刷去除作用较强,降水的离子浓度最高,局地源对降水离子的贡献较明显。
- 张泽锋沈利娟朱彬岳江王红磊张秋晨
- 关键词:降水化学后向轨迹
- 长三角地区冬季霾天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区域分布特征
-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霾天水溶性离子的区域污染特征,使用安德森9级碰撞采样器和离子色谱仪对2013年1月18-24日南京、苏州、杭州、临安、宁波五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其水溶性离子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长三...
- 王曼婷朱彬王红磊薛国强何俊徐宏辉曹锦飞
- 关键词:灰霾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
- 四川盆地冬季碳质气溶胶特征:时空分布、粒径分布及传输
- 为研究四川盆地冬季大气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 2017 年 1 月在盆地城区(温江站)、盆地郊区(新津站)、盆地与高原过渡区(名山站)和高原区(理塘站)进行大气颗粒物采集,并利用DRI Model 2001 A热光碳分...
- 王闰芳王红磊赵天良吴明丁涵
- 关键词:OCEC四川盆地
- 一种大气气溶胶细粒子及气态前体物的采集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气溶胶细粒子及气态前体物的采集装置,在大气进气口设置了一个锐切气旋分离器,可以将大气中较大粒径的气溶胶粒子从样品中过滤掉,以防止大粒子在采集过程中影响采集结果;该装置环形扩散管内管为可抽插式,减少了传...
- 朱彬王红磊张泽锋沈利娟
- 文献传递
- 南京雾、霾期间含碳颗粒物理化特征变化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利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对南京2014年8~9月内清洁、霾及雾时段内含碳颗粒物的理化特征进行分析,归类得到EC-fresh、EC-SN、NaK-EC、OC、ECOC、ECOC-S、ECOC-SN和Ammonium等8大类含碳颗粒物.雾和霾时段内,OC占比出现明显降低,而EC-SN和NaK-EC的占比约为清洁时段内的2倍.清洁时段内含碳颗粒物总占比的减小率>雾>霾.雾时段内各含碳颗粒物中硝酸组分出现富集,有更多小粒径段的OC生成.EC-SN和NaK-EC的颗粒物酸度(R_(va))表现为清洁时段<霾<雾,OC和ECOC-SN的Rva值则在清洁时段达到最大.此次分析得到的含碳气溶胶理化特征有助于对南京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碳气溶胶的来源及其在大气中的传输与演变过程的理解.
- 胡睿银燕陈魁王红磊蒋惠朱彬郝囝
- 关键词:含碳气溶胶粒径分布
- 2008~2018年武汉市BC气溶胶时间演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黑碳(BC)作为最重要的吸收性气溶胶,其辐射强迫显著地改变大气边界层结构和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的累积。基于2008~2018年武汉市BC和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结合CWT潜在来源模型,分析了BC的时间演变特征和潜在来源分布。结果表明武汉BC平均质量浓度为6926.4±4090.6 ng/m^(3),Angstrom指数(AAE)和液体燃料源对BC贡献占比(P)的平均值分别为0.98±0.44和76.6%,BC主要来自液体燃料的燃烧。2014~2017年BC质量浓度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液体燃料对BC的贡献逐年增加。BC的季节分布为冬季(8537.3 ng/m^(3))>春季(7513.2 ng/m^(3))>秋季(6820.2 ng/m^(3))>夏季(6161.9 ng/m^(3)),BC_(liquid)占比为秋季(80.0%)>冬季(77.3%)>春季(76.2%)>夏季(72.9%)。不同季节BC日变化特征不同。四个季节BC日变化在2008~2013年均以单峰型分布为主,而在2016~2017年则为双峰型分布。不同季节BC的潜在来源分布存在显著区别。潜在来源高值区在2008~2010年主要分布于武汉市的西南部,范围较小;而2016~2017年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周边地区,范围变大。潜在源区的演变反映了周边城市群对武汉市BC的影响逐渐变大,这可能是造成武汉市BC质量浓度日变化的年际差异的原因。
- 王红磊裴宇儇沈利娟赵德龙白永清赵天良
- 关键词:BC气溶胶
- 南京青奥会期间不同天气型气溶胶数浓度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该文利用WPS、β射线测尘仪、EMS污染气体监测系统的观测数据,结合观测期间天气形势,分析了青奥会期间南京不同天气型下气溶胶数浓度和污染气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数浓度平均为7 302个/cm^3,污染气体(NOx、O_3、SO_2、CO)平均浓度分别为23.09、55.1、8.7和867.3μg/m^3。不同天气型下气溶胶粒径分布差异较大,鞍型场(Ⅱ)、副热带高压(Ⅴ)和冷涡(Ⅲ)控制下数浓度谱呈单峰型分布;大陆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Ⅰ)控制下数浓度谱呈双峰型分布;冷高压(Ⅳ)控制下数浓度谱呈三峰型分布。同时日浓度变化差异也大,N_(10~300 nm)在Ⅰ型、Ⅲ型、Ⅳ型呈三峰型,在Ⅱ型、Ⅴ型呈双峰型;NOx和CO在Ⅰ型分别呈三峰型和单峰型,其余都是双峰型;O_3一直呈单峰型。
- 卞慧湘安俊琳王红磊王俊秀邹嘉南
- 关键词:气溶胶数浓度污染气体
- 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为研究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长期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数据、GPM降雨数据、MERRA-2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地面NO_(2)浓度数据,分析了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NO_(2)柱浓度的年际、月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OMI卫星观测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的NO_(2)浓度一致性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地面NO_(2)浓度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②长三角地区2004-2022年NO_(2)柱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和杭州等核心城市地区;NO_(2)柱浓度年际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4-2011年为增加阶段,年均变化率为0.68%,2011-2022年为降低阶段,年均变化率为-4.51%.2011年NO_(2)柱浓度达最大值〔(12.63×10^(15)±9.16×10^(15))molec/cm^(2)〕,2022年达到最小值,仅为(7.16×10^(15)±4.80×10^(15))molec/cm^(2).③受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的影响,导致NO_(2)柱浓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季节性变化,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其中12月〔(20.20×10^(15)±8.89×10^(15))molec/cm^(2)〕最高,7月〔(4.81×10^(15)±1.72×10^(15))molec/cm^(2)〕最低.④长三角地区NO_(2)柱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中的燃煤源和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对NO_(2)柱浓度的影响较大,机动车排放是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群对流层NO_(2)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2004-2022年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执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NO_(2)柱浓度持续降低,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 沈利娟刁一伟贾浩博王红磊施双双赵天良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南京江北2014—2016年PM_(2.5)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气象和传输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4
- 2019年
- 利用2014—2016年南京江北地区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PSCF法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来源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6年PM_(2.5)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7.40%,由2014年的62.1μg·m^(-3)下降至2016年的51.2μg·m^(-3),能见度由2014年的5.8 km上升至2016年6.6 km.PM_(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1月浓度最高,可达93.0μg·m^(-3);8月浓度最低,仅为38.8μg·m^(-3);冬季浓度最高,可达76.8μg·m^(-3),夏季浓度最低,仅为47.1μg·m^(-3).不同季节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分布.气象要素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不同相对湿度下能见度和PM_(2.5)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霾和非霾天PM_(2.5)质量浓度的阈值为15μg·m^(-3).不同季节的主导气团不同,春季主导气团为偏北气流和偏东气流,占比分别为43.50%和30.80%;夏季主导气团以东部气流为主,占比约为68.22%;秋季和冬季主导气团为来自北方的气流,总占比分别为83.52%和100%;偏北内陆气团PM_(2.5)质量浓度较大,偏东海洋性气团PM_(2.5)质量浓度较低.PM_(2.5)质量浓度潜在源区春冬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大,夏秋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潜在来源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夏秋季分布在安徽东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等地区,冬季分布在安徽、河南东部,山东和江苏等地区.
- 卢文王红磊朱彬朱彬施双双
- 关键词:PM2.5质量浓度气象要素后向轨迹
- 第十四届全运会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含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影响,于2021年8月6日至10月1日使用在线监测仪器观测了环境六要素、气象要素和PM_(2.5)中的气溶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主要污染物O_(3)和PM_(2.5)浓度日变化的影响不同,主要由温度对光化学过程的影响和扩散条件差异导致。O_(3)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峰值浓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浓度变化更迅速。PM_(2.5)在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白天的峰值浓度较高,并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夜间的峰值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PM_(2.5)中化学组分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对有机碳的组成影响较大。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相比,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NO_(3)^(-)、SO_(4)^(2-)、NH_(4)^(+)、Cl^(-)、Ca^(2+)、Na^(+)和NO_(2)^(-)浓度降低了17.9%~71.8%,K^(+)、Mg^(2+)和元素碳浓度增加了1.9%~13.6%,有机碳浓度仅降低了1.0%,但是一次有机碳浓度增加了13.6%,二次有机碳浓度降低了4.7%。NO_(3)^(-)/SO_(4)^(2-)值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0.53)远低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1.66),表明减排措施实施期间交通源的贡献显著降低。降雨对NO_(3)^(-)和NH_(4)^(+)的清除较弱,反而会增加其浓度,但对K^(+)、Mg^(2+)、Ca^(2+)和Na+的清除作用较强。NO_(3)^(-)、SO_(4)^(2-)和NH_(4)^(+)在减排措施实施前后均是水溶性离子最重要的组成,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为90.8%(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95.8%(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二次有机碳是有机碳的主要组成,占比为75.5%(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79.9%(减�
- 沈利娟王红磊赵天良施双双武自豪可玥刘焕武
- 关键词:水溶性离子元素碳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