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良 作品数:184 被引量:1,311 H指数:20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2000—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2021年 利用多年多源环境、气象和卫星遥感资料,从年代际、年际异常和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气象、植被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年日数呈显著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1 d/10 a,2013年后呈微弱增长趋势.近40年来,春季沙尘暴日数占全年沙尘暴日数的平均占比为62%,但其逐年变化率明显下降(-7.3%/10 a),2010年后夏季沙尘暴日数的变化率则呈现上升趋势(12.4%/10 a),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的高发季节由春季逐渐向夏季扩展.(2)21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频数明显下降,沙尘暴影响范围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地区收缩西移,戈壁沙漠在亚洲沙尘源区中的主体地位逐年下降,改变了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空间格局.(3)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区域性减少主要归因于平均风速与大风日数逐年下降(-0.1 m·s^(-1)/10 a、-4.4 d/10 a)、年降水量显著增加(32.7 mm/10 a)及区域地表变绿.塔里木盆地南缘局地风速的升高是导致该地区沙尘暴多发的重要气象影响因素,而地表植被覆盖的增加是造成戈壁沙漠沙尘暴年日数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杨婕 赵天良 程叙耕 任芝花 孟露 何清 谭成好 朱燕 朱从祯 吴昭烨关键词:沙尘暴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 2008-2020年重庆城市站点降水污染及湿沉降通量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观测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2008-2020年重庆市降水中电导率、pH值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及沉降量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8-2020年重庆市降水的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硫湿沉降通量、硝态氮湿沉降通量和铵态氮湿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5.33、8.64mS/m、37.03mg/L、2731kg/(km^(2)·a)、273kg/(km^(2)·a)和1748kg/(km^(2)·a)。降水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SO_(4)^(2)>NO_(3)>Ca^(2+)>NH_(4)^(+)>Cl>K^(+)>Mg^(2+)>Na^(+)>F^(-),其中SO_(4)^(2-)、NO_(3)^(-)、Ca^(2+)和NH_(4)^(+)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45.2%、23.9%、13.0%和11.7%。降水污染存在显著的年际和逐月变化,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污染物排放源的影响,逐月变化则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2008-2014年强酸性降雨占比(52.37%)较高,降水污染较重;2015-2020年强酸性降雨占比显著降低(3.74%),降水污染显著改善。2008-2010年为硫酸型降水,在2011-2020年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降水。夏季降水较多、大气扩散条件较好,降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降水电导率最低,pH最高;冬季反之,降水电导率最高,pH最低。不同水溶性离子浓度占比的逐月变化较小。污染物的浓度对湿沉降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要大于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对湿沉降通量逐月变化的影响要大于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沈利娟 刘常悦 王红磊 刁一伟 施双双 赵天良关键词:大气降水 酸雨 湿沉降 水溶性离子 2003~2014年东北三省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2017年 利用2003~2014年MODIS-Aqua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DMSP卫星夜间灯光时间资料和基本气象资料,分析我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多年平均AOD空间分布存在由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等城市构成的一个高值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多年平均AOD值为0.4~0.8;东北三省植被覆盖率较高的东部和北部是AOD的低值区,多年平均AOD小于0.3;东北三省AOD季节变化为AOD春季到夏季升高,秋季下降,冬季再次升高.东北三省AOD年际变化特征为大部分低值地区呈减小趋势,但以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轴线的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值区域呈增大趋势,反映了近10多年出现的空气质量两极分化趋势.此外研究了东北三省年均AOD在强、弱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年时的空间分布差异,受地面风场影响,AOD在强季风年时较弱季风年偏低. 张宸赫 赵天良 王富 徐祥德 苏航 程兴宏 谭成好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 中国东北三省 MODIS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年际变化 尘卷风对沙尘气溶胶的贡献及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地区观测资料,依据尘卷风热力学理论和方法,估算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尘卷风对沙尘气溶胶贡献的年平均量为4.0×106t,年最大量为5.0×106t,与该地区沙尘暴的沙尘气溶胶年均贡献量相当.依赖于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尘卷风的起沙量具有与地面温度同步的季节变化规律. 段佳鹏 韩永翔 赵天良 宋昊冬关键词:对流边界层 沙尘暴 太阳辐射 基于PCT方法的京津冀冬季PM_(2.5)重污染天气型分析 被引量:7 2021年 T模态斜交主成分分析法(PCT)分析的天气过程时间尺度越长,该算法的优势越明显,天气分型结果也更完整,可信度越高.利用京津冀地区2014年冬季—2019年冬季(每年12月—翌年2月)的环境监测资料,以区域平均PM_(2.5)日均值大于150μg·m-3为标准,筛选出72个京津冀地区PM_(2.5)重污染日,采用ERA5提供的0.25°×0.25°气象再分析资料,应用PCT算法将72个PM_(2.5)重污染日海平面气压场客观地分为高压前部型、锋前低压型、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和弱低压型5种类型,分别占总PM_(2.5)重污染天数的34.72%、20.83%、16.67%、16.67%和11.11%.另外,对2017年2月12—16日京津冀地区PM_(2.5)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随着逐日天气型的演变,污染物浓度特征、近地面风场和大气污染物污染传输路径均发生相应变化. 陆汇丞 马翠平 赵天良 孟凯 郑小波 李嘉鼎 路佩瑶 刘华英关键词:京津冀 重污染 天气分型 沙尘气溶胶的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基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2002—2003年模拟的全球沙尘气溶胶分布及其变化的评估,通过去除东亚沙漠(局地源)的敏感性模拟试验来分析北非、阿拉伯和中亚地区沙漠区(外部源)的沙尘气溶胶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受到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跨亚欧大陆传输的影响,东亚以外沙尘源对青藏高原大气贡献率最大,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贡献率最小,对中国南方地区和日韩及邻近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贡献率基本相当.东亚地区秋(冬)季大气受到东亚以外沙尘源的影响最弱(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地层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外源贡献率秋季最小(约5%),冬季最大(约30%).青藏高原冬季60%~80%的近地面大气沙尘气溶胶来自东亚以外的沙漠区,而在秋季则只有约20%~60%.外源对东亚大气沙尘气溶胶柱浓度和对近地面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影响具有基本一致的季节特征,但对柱浓度的贡献率一般偏大10%~40%.沙尘气溶胶跨亚欧大陆传输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6 km的自由对流层.随对流层高度的增加东亚各地区外源贡献率均增加.青藏高原地区以年平均对流层沙尘气溶胶外源贡献率62%~81%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影响区域. 刘建慧 赵天良 刘煜 韩永翔 熊洁关键词:沙尘气溶胶 武汉市一次霾污染过程不同发展阶段下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2023年 本文利用气体组分及大气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MARGA ADI 2080)观测武汉市2018年1月9—26日大气气溶胶中的8种水溶性离子(NH_(4)^(+)、NO_(3)^(-)、SO_(4)^(2-)、Cl^(-)、K^(+)、Ca^(2+)、Na^(+)和Mg^(2+)),结合气象要素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对霾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进行了全面的来源解析,探究了霾不同阶段下来源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霾污染中的8种水溶性离子和4种污染气体,PCA解析出的源和占比分别为二次源和燃煤源的混合源(41.28%)、工业排放和土壤扬尘混合源(27.73%)和机动车排放源(9.63%),PMF解析出的源和占比分别为燃煤与土壤扬尘混合源(18.57%)、机动车排放源(20.74%)、二次源(18.30%)、光化学污染源(22.24%)和燃煤源(20.15%)。(2)霾在不同阶段下水溶性离子和4种污染气体的来源存在差异,在清洁天和霾消散阶段,光化学的贡献最高,占比分别为31.42%和36.07%;在霾发生阶段燃煤与土壤扬尘源的贡献最高,其贡献为40.94%;在霾发展阶段,最大的控制源为二次源,贡献占比为37.51%。(3)此次武汉市霾污染中PM_(2.5)浓度和NH_(4)^(+)、NO_(3)^(-)和SO_(4)^(2-)的潜在源区为皖豫鄂三省和赣湘鄂三省交界处。霾污染中PM_(2.5)的主要影响范围是武汉市南部和北部省份,NO_(3)^(-)、NH_(4)^(+)和SO_(4)^(2-)的主要影响区域为武汉市东北方向的城市、湖南省和江西省。 刘思晗 王红磊 赵天良 刘安康 可玥 白永清关键词:水溶性离子 南京及周边秋冬季典型霾污染过程及边界层特征分析 针对近年来南京地区的几次典型霾污染过程,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探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污染过程的特征,特别是边界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秋收季节秸秆燃烧对于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明显影响,局地空气污染... 贾梦唯 康娜 赵天良关键词:秸秆燃烧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2015—2022年荆州市O_(3)污染特征及其源区分析 2024年 利用湖北省荆州市2015—2022年O_(3)站点观测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该地区O_(3)污染特征及O_(3)浓度与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风场的关系,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进行了源区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荆州市O_(3)浓度呈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年均浓度较低),但近两年(2021—2022年)O_(3)浓度显著上升.荆州市O_(3)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O_(3)浓度与近地面温湿度相关最强,尤其在高温低湿(RH≤60%、温度超过30℃)的条件下易出现O_(3)浓度高值.此外,研究发现风场对O_(3)浓度有重要影响:荆州市O_(3)浓度分布与风场密切相关且季节差异显著.春季在偏南风(风速为2~5 m·s^(-1))情况下易出现O_(3)浓度高值;夏、秋两季O_(3)浓度高值则多出现在偏东风(风速小于3 m·s^(-1))情况下.由气团轨迹后向模拟、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方法(PSCF)的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季节荆州市O_(3)源区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春季贡献高值区主要位于荆州以南地区和湖北省东部地区;夏季主要源区分布于荆州东北方向,包括武汉周边地区、河南省郑州、驻马店及其南部地区;秋季源区分布以偏东方向为主,主要为湖北省东部和豫皖交界地区. 杨天顺 吴丽晴 卢硕 赵天良 徐建军关键词:气象要素 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被引量:54 2014年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世界屋脊"拥有丰富的冰川、积雪、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层。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动力和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亚洲与全球大气水分循环,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系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的重要地位,从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水分循环重要作用的视角,综述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中青藏高原局地热力对流、高原的"阶梯式"水汽流爬升"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物理模型、青藏高原视热源结构影响及多尺度水汽汇流通道、海洋-青藏高原"水汽源-汇"结构、青藏高原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综合模型的研究背景,探讨了青藏高原特殊大地形热力驱动机制及其云水效应,描述出与青藏高原热力驱动的亚洲区域和跨半球垂直环流圈水分循环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与海洋-大气-陆地水文过程特殊的相互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发源的亚洲河流水系是为人口众多的亚洲区域供给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因此,认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水分循环及其对水资源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仍需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机制及其全球影响效应。 徐祥德 赵天良 Lu Chungu 施晓晖关键词:青藏高原 水分循环 亚洲季风 水汽输送 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