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永清

作品数:41 被引量:55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电气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污染
  • 9篇WRF
  • 8篇PM
  • 6篇降水
  • 5篇大气污染
  • 4篇气象
  • 4篇两湖
  • 4篇CHEM
  • 3篇地面气温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3篇盆地
  • 3篇气溶胶
  • 3篇气温
  • 3篇污染物
  • 2篇订正
  • 2篇日变化特征
  • 2篇数值预报系统
  • 2篇太阳能
  • 2篇能见度

机构

  • 32篇中国气象局
  • 2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湖北省气象科...
  • 2篇湖北省气象信...
  • 2篇北京市人工影...
  • 2篇上海电力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国电南瑞科技...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随州市气象局
  • 1篇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 1篇国网浙江省电...

作者

  • 41篇白永清
  • 15篇祁海霞
  • 13篇赵天良
  • 11篇刘琳
  • 9篇林春泽
  • 8篇智协飞
  • 5篇崔春光
  • 5篇张玲
  • 4篇杨浩
  • 3篇沈利娟
  • 3篇杨浩
  • 3篇王红磊
  • 2篇陈正洪
  • 2篇周悦
  • 2篇赵德龙
  • 2篇孔少飞
  • 2篇王晓玲
  • 2篇陈城
  • 2篇谭成好
  • 2篇朱燕

传媒

  • 5篇气象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气象科学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气象学报
  • 2篇地球与环境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科技信息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轨迹聚类河南地区大气污染过程空气输送通道研究被引量:23
2017年
大气污染除了受本地污染源的影响外,外来污染物的输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型(HYSPLIT)分析了河南省重污染过程空气输送通道的特征,并结合地面风场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污染发生时的气象背景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1986—2015年冬季气候平均态下,河南省盛行西北气流,空气输送主要来自西北欧亚大陆,经河北、陕西和山西等地区进入河南地区。2015年河南省17次重污染过程主要空气污染输送分别来自南方(32%)、偏北方(24%)和偏东方(27%),3条通道在输送过程中高度基本维持在900 h Pa以下;重污染过后西北风加强,南风消失,污染物迅速扩散。由2015年12月5—13日河南地区重污染过程的模拟表明,偏北空气输送通道所占比例虽然不是最高的,但经过污染物浓度高值区携带的污染物较多,同时由于风速减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气象观测资料进一步证明河南省重污染过程发生时处于静稳天气状态,同时东南风带来了较多的水汽输送,相对湿度偏高不利于污染扩散。
杨浩白永清刘琳许冠宇王玲玲孔海江
关键词:轨迹聚类大气污染后向轨迹
武汉市一次霾污染过程不同发展阶段下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2023年
本文利用气体组分及大气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MARGA ADI 2080)观测武汉市2018年1月9—26日大气气溶胶中的8种水溶性离子(NH_(4)^(+)、NO_(3)^(-)、SO_(4)^(2-)、Cl^(-)、K^(+)、Ca^(2+)、Na^(+)和Mg^(2+)),结合气象要素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对霾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进行了全面的来源解析,探究了霾不同阶段下来源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霾污染中的8种水溶性离子和4种污染气体,PCA解析出的源和占比分别为二次源和燃煤源的混合源(41.28%)、工业排放和土壤扬尘混合源(27.73%)和机动车排放源(9.63%),PMF解析出的源和占比分别为燃煤与土壤扬尘混合源(18.57%)、机动车排放源(20.74%)、二次源(18.30%)、光化学污染源(22.24%)和燃煤源(20.15%)。(2)霾在不同阶段下水溶性离子和4种污染气体的来源存在差异,在清洁天和霾消散阶段,光化学的贡献最高,占比分别为31.42%和36.07%;在霾发生阶段燃煤与土壤扬尘源的贡献最高,其贡献为40.94%;在霾发展阶段,最大的控制源为二次源,贡献占比为37.51%。(3)此次武汉市霾污染中PM_(2.5)浓度和NH_(4)^(+)、NO_(3)^(-)和SO_(4)^(2-)的潜在源区为皖豫鄂三省和赣湘鄂三省交界处。霾污染中PM_(2.5)的主要影响范围是武汉市南部和北部省份,NO_(3)^(-)、NH_(4)^(+)和SO_(4)^(2-)的主要影响区域为武汉市东北方向的城市、湖南省和江西省。
刘思晗王红磊赵天良刘安康可玥白永清
关键词:水溶性离子
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的高速桥(路)面结冰风险等级预警模型被引量:30
2016年
为提升湖北省高速公路交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丰富高速公路沿线桥、路面结冰预警预报产品,开展特色专业气象服务,利用武英高速凤凰关交通气象站2009—2011年3年冬季桥、路面温度观测数据,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解析了桥、路面结冰温度条件频率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道路结冰温度条件风险概率模型,并由此构建了武英高速桥(路)面结冰风险等级预警模型,得到以下结论。武英高速公路桥面先于路面结冰的临界环境气温存在2℃差效应,桥(路)面结冰温度条件的低、中、高风险频率对应环境气温3基点为1℃(-1℃)、-0.6℃(-2.7℃)、-2.2℃(-4.4℃)。环境气温降低到0.3^-1.6℃(-1.7^-3.8℃)是武英高速桥(路)面结冰频率变化的快增期,-0.6℃(-2.7℃)左右是桥(路)面结冰频率变化最敏感基点。研究以等级形式发布武英高速公路桥、路面结冰风险预警产品,用户可根据条件主动选择防范或规避风险。
白永清陈城何明琼
关键词:结冰LOGISTIC回归
基于天气类型识别的跟踪式光伏发电系统能量评估及优化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2010~2011年北京地区太阳辐射及气象资料,提出一种基于修正后清晰度指数和总云量交叉划分的天气类型识别方法,比较3种经典的各向同性、异性斜面辐射模型,开展不同跟踪方式下光伏发电系统能量收益差异对比分析及动静态评估。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新型天气类型划分方法能显著区分总辐射中不同成分的差别;天气情况、季节变化对北京地区不同跟踪系统下光伏组件表面辐射接收情况有显著影响;不同天气类型及不同季节下,跟踪系统的适用度不同。
李芬杨勇胡超郭建平白永清赵晋斌
关键词:光伏发电太阳辐射
随州市2015—2020年冬季二次气溶胶对PM_(2.5)贡献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二次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量化二次气溶胶贡献是认识PM_(2.5)污染成因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近似包络法(AEM)估算了随州2015—2020年冬季的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浓度,分析了二次气溶胶对PM_(2.5)贡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随州冬季PM_(2.5)及其一次和二次组分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5.8、3.8和1.7μg·m^(-3)·a^(-1),而二次气溶胶对PM_(2.5)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2.1%a^(-1)),反映了减排进程中二次气溶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贡献.②人为活动和化学转化分别影响了一次和二次PM_(2.5)日变化分布.一次PM_(2.5)双峰结构(09:00和21:00)对应了早晚人为活动高峰,二次气溶胶在午后(13:00—15:00)和凌晨(03:00—06:00)对PM_(2.5)贡献最大;PM_(2.5)正午峰值可能与当地二次污染生成密切相关.③二次气溶胶对随州冬季PM_(2.5)平均贡献为60.0%;随着PM_(2.5)污染程度加重,二次气溶胶对PM_(2.5)贡献明显增加,从清洁条件的29%上升到重污染条件的72%,表明二次气溶胶对重污染事件的显著贡献.④二次气溶胶贡献与污染物浓度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表明,相对高温高氧化条件下的光化学氧化作用加速了气态前体物的消耗,明显促进了二次气溶胶的形成.特定气象条件驱动下的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也可能对二次气溶胶生成有一定的贡献.因此,未来需要坚持以PM_(2.5)和O_(3)协同控制为核心,强化区域协同减排,做好对二次污染源的控制,加强对二次污染的针对性治理措施.
郝元甲白永清朱燕朱燕岳岩裕贺晓露赵天良赵天良李艳婕
关键词:协同控制
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特征被引量:37
2015年
基于1962~2011年霾日观测资料,使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华中地区的霾高发中心位于河南中北部、湖北中西部和湖南中部人口集中的气溶胶浓度高值区,其中霾日数最多的站点为河南新乡,年均达到79.1d。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霾污染是典型的冬季大气环境事件。但随着近年春夏秋三季霾日的增加,华中地区霾污染的季节性差异减小。城市地区是华中霾污染严重的区域。近50年污染地区霾发生频率增多,而相对清洁地区霾污染发生频率减少。华中地区大气环境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变化特征。近50年来华中地区霾日增加受人为污染物排放加强和东亚季风减弱的共同影响。
谭成好赵天良崔春光罗伯良张磊白永清
关键词:统计分析
湖北省近两年冬季月份PM_(2.5)污染天气型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相关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基于湖北省PM_(2.5)大气成分逐日监测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再分析资料,利用EOF方法对2015—2016年湖北省近两年冬季月份PM_(2.5)的污染分型并分析其天气特征,探讨PM_(2.5)质量浓度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关性,并计算得到海平面气压指数。结果表明:冬季PM_(2.5)质量浓度湖北中部高于东西部,时间序列上存在较大波动,且近两年有明显下降趋势。湖北省冬季PM_(2.5) EOF前4个特征向量时间系数的方差贡献为86. 2%,能够反映PM_(2.5)空间场的主要特征。湖北省PM_(2.5)污染的天气型特征主要有两类:传输型污染和本地累积型,前者造成的PM_(2.5)污染浓度高于后者。传输型分别表现出全区污染、西部污染和中北部污染,全区污染时段湖北近地层以偏北气流为主,有利于将北方地区PM_(2.5)输送到湖北省;西部污染在于偏东气流将东部污染物以及沿海地区水汽输送到湖北省,同时受鄂西山脉的阻挡,污染物在湖北省西部地区聚积;中北部污染表现为东北和西北气流的汇集效应。本地累积型在静稳天气条件和地形共同作用下造成湖北东部污染和中南部污染。三种传输型污染物输送通道分别为北路输送、东路输送和东北路输送。东亚冬季风系统的高层东亚大槽和低层大陆冷高压减弱时,PM_(2.5)质量浓度增加。关键区的海平面气压相关指数与湖北省PM_(2.5)质量浓度和EOF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相关性较好,对预报预测有一定指示意义。
杨浩许冠宇白永清刘琳
关键词:PM2.5质量浓度天气型
湖北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被引量:17
2016年
利用2001—2014年湖北省77个气象观测站的整点逐时降水数据,通过划分不同区域和三种量级降水的方法,分析了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非常明显,降水量曲线呈双峰结构,峰值出现在08时和17时(北京时间,下同),降水频次与降水强度均呈现“一主一次”的双峰结构,这主要与青藏高原东移来的天气系统自西向东的滞后性以及局地热力强迫有关,发生在傍晚(15—18时)的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增强趋势。2)湖北省降水日变化特征区域差异显著,鄂西北与鄂西南降水峰值主要出现在傍晚和夜间,谷值出现在正午,鄂东三个区域的降水峰值出现在上午和傍晚,谷值出现在午夜。3)近14 a强度为0~20 mm/h的降水呈现减少趋势,主要发生在鄂西地区。其日变化曲线为“一主一次”的双峰结构,主(次)峰值出现在07(17)时。与之相反,短时强降水(≥20 mm/h)的发生概率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山区,有增加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数的53.24%,峰(谷)值出现在17(12)时。短时特大强降水(≥50 mm/h)峰值出现在15—20时,03—14时出现概率较低。
林春泽刘琳林文才白永清祁海霞杨浩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短时强降水
长江中游地区PM_(2.5)重污染过程的典型天气环流分型及区域传输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作为一个新的区域性霾污染中心,长江中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重要枢纽,天气环流对该区域不同传输和累积型PM_(2.5)重污染的形成机制还不甚了解.利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对2015~2019年采暖季长江中游地区74 d PM_(2.5)重污染事件进行天气环流分型,得到:PCT1高压底部传输型(天数:41 d,占比:55.4%)、PCT2低压辐合累积型(天数:12 d,占比:16.2%)、PCT3高压静稳累积型(天数:11 d,占比:14.9%)和PCT4高压后部传输型(天数:10 d,占比:13.5%)这4种主要的大气环流类型.区域传输型污染(PCT1和PCT4)占比高达69%,是长江中游地区PM_(2.5)重污染发生的主导因素,突显了地域特殊性.其中,PCT1是最主要的环流型,冷锋南侵伴随强偏北风驱动上游地区污染物快速传输,使得PM_(2.5)浓度暴发式增长.境内传输通道城市襄阳、荆门和荆州PM_(2.5)传输过程具有12 h滞后特征,其PM_(2.5)影响源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和华北大部分地区.PCT4传输型受低层偏东风输送影响,污染上升速率也相对较快.PCT2和PCT3为静稳天气环流型,地面风速较小,低层水平辐合和下沉运动有利本地PM_(2.5)重污染累积,污染上升速率和持续时间都相对传输型更长.
王莹智协飞智协飞董甫白永清
关键词:环流分型
基于TIGGE资料的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多模式集成预报被引量:72
2013年
利用TIGGE资料集下中国气象局(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英国气象局(UKMO)5个中心集合预报结果,对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预报效果优于单个中心的预报,但对于不同预报要素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异。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R-SUP)对北半球地面气温的改进效果最优,但此方法对降水场的改进效果并不理想。在北半球中低纬24h累积降水的回报试验中,消除偏差(BREM)的结果优于单个中心的预报,且此方法预报结果稳定。进一步利用滑动训练期消除偏差(R-BREM)集合平均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进行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误差范围内,R-BREM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地面气温预报时效由最优数值预报中心的96h延长至192h,且除个别时效外,小雨、中雨的TS评分得到明显提高。
智协飞季晓东张璟张玲白永清林春泽
关键词:地面气温降水极端天气事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