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双双

作品数:24 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气溶胶
  • 7篇污染
  • 5篇碳气溶胶
  • 5篇粒径
  • 5篇粒径分布
  • 4篇乙烯
  • 4篇水溶性离子
  • 4篇四氟乙烯
  • 4篇露水
  • 4篇聚四氟乙烯
  • 4篇聚四氟乙烯薄...
  • 4篇汇聚
  • 4篇氟乙烯
  • 4篇PM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3篇数浓度
  • 3篇气象
  • 3篇气象要素
  • 3篇粒径分布特征

机构

  • 24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杭州市环境监...
  • 2篇蚌埠市气象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鄂尔多斯市气...
  • 1篇河北省气象与...
  • 1篇北京赛克玛环...

作者

  • 24篇施双双
  • 15篇王红磊
  • 14篇朱彬
  • 4篇沈利娟
  • 4篇高晋徽
  • 4篇洪蕾
  • 3篇安俊琳
  • 2篇陈魁
  • 2篇林旭
  • 2篇张玉欣
  • 1篇陈景华
  • 1篇朱彬
  • 1篇唐贵谦
  • 1篇赵天良
  • 1篇银燕
  • 1篇张晨
  • 1篇李月娥
  • 1篇王俊秀
  • 1篇王潇

传媒

  • 7篇环境科学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三峡生态环境...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京春夏季大气PM_(2.5)中含碳气溶胶污染特征
2022年
使用TCA08型总碳分析仪观测了南京市2019年4月19日—6月27日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含量,结合空气质量数据(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春夏季含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市不同污染物和含碳气溶胶质量浓度春夏季节性差异明显.O_(3)、CO、EC和POC在夏季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9.5、0.74、3.1、2.1μg·m^(−3),分别比春季高了32.1%、4.8%、38.0%和30.0%;而SO_(2)、NO_(2)、PM_(2.5)、PM_(10)、OC和SOC的质量浓度在春季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0、37.2、31.4、65.4、6.2、4.6μg·m^(-3),分别比夏季高了23.3%、24.7%、7.1%、22.8%、26.5%和56.5%.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不同碳气溶胶的日变化特征不同.OC和SOC日变化在空气质量为优时日变化平缓,空气质量为良时均为单峰型分布,在轻度污染时均为三峰型分布.EC和POC在空气质量为优时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分布,在良和轻度污染下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分布.3次污染过程中O_(3)与SOC的相关性不同,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66和0.63.3次O_(3)污染过程中含碳气溶胶日变化特征不同.OC和SOC在过程一和过程二中日变化均表现出夜间高白天低的特征;而过程三中昼夜浓度差异不显著.过程一和过程二中EC和POC均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均出现在4:00—6:00,但过程三中却均呈显著的双峰型分布,峰值均分别出现在5:00—7:00和21:00—24:00.
裴宇儇王红磊张连霞施双双可玥刘思晗刘安康程龙
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
长三角典型站点冬季大气PM2.5中OC、EC污染特征被引量:37
2018年
对2015年1月9日~2015年1月31日临安、南京和苏州3个站点采集的PM_(2.5)样品(共计279组),使用热光反射法(thermal/optical reflectance,TOR)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含量,并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冬季PM_(2.5)中OC和EC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临安、南京和苏州的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3.56±61.11)、(144.77±62.91)和(156.5±68.97)μg·m-3,均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的PM_(2.5)日均值75μg·m-3;其中3个站点OC与EC的平均质量浓度依次分别为(21.93±11.69)/(6±3.6)、(20.32±10.3)/(5.39±3.07)和(27.08±14.35)/(6.4±4.29)μg·m-3.临安作为长三角大气环境背景点,OC与EC的污染也较为严重.3个站点OC与EC的相关性为临安(R2=0.83)、南京(R2=0.72)和苏州(R2=0.72),表明冬季长三角地区的碳质气溶胶的来源较为一致和稳定.3个站点样品中的OC/EC值均大于2.0,样品的OC/EC值主要分布在2.5~6.0这个区间内,表明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OC与EC的主要来源.使用EC示踪法估算临安、南京和苏州3个站点的二次有机碳(S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23±5.26)、(6.82±4.36)和(12.56±7.52)μg·m-3,在OC中占比为42%、34%和46%,表明SOC是OC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向轨迹显示,PM_(2.5)、OC和EC的质量浓度与主要气团的传输路径有较好的相关性,自空气质量较差区域气团的PM_(2.5)、OC和EC的质量浓度是来自空气质量较好区域的1.14~1.7倍、1.55~2.1倍和1.94~2.47倍.
康晖朱彬王红磊施双双
关键词:长三角有机碳元素碳
冬季临安大气本底站气溶胶来源解析及其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宽范围粒径谱仪(WPS)、EMS系统、KC-120H中流量采样器、850professional IC型离子色谱分析仪和热/光碳分析仪(DRI2001A)分别观测了临安大气本底站2015年1月9~31日10 nm^10μm气溶胶数浓度粒径分布、常规污染气体浓度、PM_(2.5)浓度及水溶性离子和OC、EC的浓度,利用PMF模式对PM_(2.5)进行来源解析,并分析了不同污染源下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及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临安大气本底站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平均为5 062 cm^(-3)·nm^(-1),主要集中在10~400 nm.PM_(2.5)的平均浓度和NO_2、SO_2、CO的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123.6μg·m^(-3)、22.6×10^(-9)、34.0×10^(-9)和2.2×10^(-6).水溶性离子以NO_3^-、SO_4^(2-)、NH_4^+为主,平均浓度分别为19.2、15.4和10.8μg·m^(-3),分别占总水溶性离子的37.9%、30.4%、21.4%.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4μg·m^(-3)和6.6μg·m^(-3).冬季临安大气本底站PM_(2.5)主要来自二次相关源、燃煤排放、机动车排放、扬尘和生物质燃烧,贡献率分别为42.3%、21.4%、17.1%、8.7%和10.6%.不同来源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差异较大,二次相关、机动车排放、扬尘和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数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120、50、100和90nm.燃煤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25 nm和100 nm,浓度为19 842 cm^(-3)·nm^(-1)和18 372 cm^(-3)·nm^(-1).二次相关源、燃煤源、机动车排放、扬尘和生物质燃烧表面积浓度谱均为三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分别位于650、210、160、180和575 nm.不同排放源气溶胶颗粒物数浓度和表面积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多呈双峰型分布,主要受边界层日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
施双双王红磊朱彬林旭郭婷沙丹丹蒋琳张玉欣师远哲
关键词:源解析粒径分布日变化特征
南京北郊地区黑碳气溶胶对光解系数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采用2018年6月以及2017年10月南京黑碳气溶胶(BC)垂直观测数据和Mie散射理论计算BC光学厚度(AODBC),并将结果输入TUV辐射传输模型,探讨BC对光解系数J[O1D]和J[NO2]日变化及垂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面,J[O1D]和J[NO2]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在正午12:00,但BC对J[O1D]和J[NO2]的衰减作用正午时最小,在6:00和18:00左右较大,最大分别可达?13.7%和?19.0%.AODBC与光解系数呈非线性负相关,BC对光解系数的衰减能力随着AODBC增大而下降.当天顶角为0?时,光解系数对AODBC的变化最敏感.在边界层0~1km内,光解系数与高度呈线性正相关,这与紫外辐射密切相关,J[O1D]和J[NO2]在垂直高度上与紫外辐射的相关系数R均高达0.99.BC对光解系数的衰减程度随高度下降而增大,但幅度较小,距平的最大值仅0.1%.
吕欢安俊琳苏筱倩朱彬施双双
关键词:黑碳日变化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太阳辐射垂直分布探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太阳辐射垂直分布探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无人机主体上部加设辐射传感器安置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设太阳总辐射传感和紫外辐射传感器。利用无人机升空,记录无人机飞行时间与高度,同时记录辐射数据,最后利用无人...
朱彬施双双
文献传递
一种倒金字塔式大气降露水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倒金字塔式大气降露水采集装置,包括支架、倒金字塔式露水生成池和露水收集容器,露水生成池由聚乙烯泡沫板拼装构成,呈倒金字塔型固定于支架上,露水生成池的聚乙烯泡沫板上表面紧密贴设有聚四氟乙烯薄膜,露水生成...
朱彬洪蕾高晋徽施双双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其来源
2023年
黑碳(BC)作为最重要的吸收性气溶胶,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辐射、云和地表积雪等,进而影响全球季风环流及降水.本研究于2017年7月5日至9月5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县使用黑碳仪AE-33测量了BC浓度数据,结合黑碳仪模型、PSCF和CWT潜在来源模型,分析了BC的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及其影响区域.结果表明,理塘ρ(BC)为0.4~4699.8 ng·m^(-3),平均值为816.4ng·m^(-3),占PM_(2.5)的质量分数为5.96%.理塘ρ(BC液态燃料)和ρ(BC固态燃料)的平均值分别为486.1ng·m^(-3)和398.5ng·m^(-3),BC液态燃料的贡献率C为0.51.ρ(BC)主要分布在0~2000 ng·m^(-3),可占总观测期间的92.5%.BC、BC液态燃料和BC固态燃料的日变化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0:00,早高峰主要与交通源和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有关,而在晚高峰期间则主要受到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影响.PM_(2.5)和BC的潜在来源和影响范围不同.境外输入对理塘PM_(2.5)和BC的浓度影响较大,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境内,向其东北部传输,高值中心主要集中在理塘周边地区.
王红磊刘思晗赵天良卢文夏俊荣施双双
关键词:青藏高原日变化
一种大气降露水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气降露水采集装置,包括支架、露水凝结生成板、露水引流管和露水收集容器,露水凝结生成板为平板型聚乙烯泡沫板,呈倾斜状固定于支架上,露水凝结生成板与水平面的倾斜度为20°~40°,露水引流管倾斜设置于露...
朱彬洪蕾高晋徽施双双
文献传递
南京江北2014—2016年PM_(2.5)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气象和传输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9
2019年
利用2014—2016年南京江北地区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PSCF法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来源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6年PM_(2.5)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7.40%,由2014年的62.1μg·m^(-3)下降至2016年的51.2μg·m^(-3),能见度由2014年的5.8 km上升至2016年6.6 km.PM_(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1月浓度最高,可达93.0μg·m^(-3);8月浓度最低,仅为38.8μg·m^(-3);冬季浓度最高,可达76.8μg·m^(-3),夏季浓度最低,仅为47.1μg·m^(-3).不同季节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分布.气象要素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不同相对湿度下能见度和PM_(2.5)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霾和非霾天PM_(2.5)质量浓度的阈值为15μg·m^(-3).不同季节的主导气团不同,春季主导气团为偏北气流和偏东气流,占比分别为43.50%和30.80%;夏季主导气团以东部气流为主,占比约为68.22%;秋季和冬季主导气团为来自北方的气流,总占比分别为83.52%和100%;偏北内陆气团PM_(2.5)质量浓度较大,偏东海洋性气团PM_(2.5)质量浓度较低.PM_(2.5)质量浓度潜在源区春冬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大,夏秋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潜在来源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夏秋季分布在安徽东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等地区,冬季分布在安徽、河南东部,山东和江苏等地区.
卢文王红磊朱彬朱彬施双双
关键词:PM2.5质量浓度气象要素后向轨迹
南京北郊工业乡村混合区秋季边界层VOCs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利用2020年秋季南京北郊低对流层(0~1000 m)VOCs探空实验数据,分析了该地区VOCs垂直廓线分布及其日变化、光化学反应性等特征.结果表明,φ(VOCs)随高度升高而降低(72.1×10^(-9)±28.1×10^(-9)~56.4×10^(-9)±24.8×10^(-9)).各高度上烷烃占比最大(68%~75%),其次为芳香烃(10%~12%)、卤代烃(10%~11%)、烯烃(3%~7%)和乙炔(2%).边界层日变化对VOCs廓线影响较大,早晚较低的边界层致使VOCs在近地面累积,而在上部体积分数较低;午后VOCs的垂直分布则较均匀.上午光化学反应性强(弱)的烯烃(烷烃)等的体积分数占比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增加),说明高层的VOCs光化学老化显著.午后VOCs各组分占比及其OFP在低对流层内垂直分布则较均匀.受周边不同来源气团影响,各高度φ(VOCs)及组分占比差异明显,工业气团在200~400 m;高度间φ(VOCs)随高度升高,芳香烃占比增大;城区气团φ(VOCs)垂直负梯度最大,近地面φ(VOCs)较高,芳香烃较丰富;乡村气团的烷烃垂直分布均匀且占比随高度逐渐升高;公路交通气团的近地面φ(VOCs)较高,烷烃占比最大.
王泰朱彬朱彬安俊琳施双双徐家平
关键词:源识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