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凤波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流感染
  • 3篇血液
  • 3篇血液病
  • 3篇骨髓
  • 3篇恶性
  • 3篇恶性血液病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增生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 2篇综合征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外周血造血干...
  • 2篇细胞
  • 2篇急性
  • 2篇急性白血
  • 2篇急性白血病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金凤波
  • 4篇夏瑞祥
  • 3篇金广霞
  • 2篇吴炜
  • 2篇刘飞
  • 2篇陈莹莹
  • 1篇夏海龙
  • 1篇曾庆曙
  • 1篇钱伟

传媒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动员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4月在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38例采用依托泊苷联合G⁃CSF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疾病亚型、化疗疗程数、疾病缓解水平、不良反应、CD34+细胞采集数量、动员至采集时间、采集次数、采集前血常规及血脂水平,评估该动员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采集CD34+细胞计数情况,分为优势采集组和非优势采集组,分析上述指标在两组患者中的差异性并探讨影响优势采集的预后因素。结果38例患者总采集成功率为89.47%(34/38),动员至采集中位时间为9(6⁃11)d,采集中位次数为1(1⁃3)次,采集成功者中位CD34+细胞数为5.15(2.32⁃25.5)×10^(6)/kg。6例联合普乐沙福患者采集成功率为100%(6/6),中位CD34+细胞数为7.13(3.08⁃25.5)×10^(6)/kg。不同性别、年龄、BMI水平、原发病缓解水平、化疗疗程数及疾病亚型患者CD34+细胞采集数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白细胞水平与CD34+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采集前化疗疗程>4程,低LDL⁃C水平是优势采集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普乐沙福的动员方案动员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是MM患者理想的APBSC动员方案。患者采集前化疗疗程数及LDL⁃C水平是预测优势采集的有效指标。
钱伟赵一鸣金凤波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依托泊苷低密度脂蛋白
J13.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61例临床分析
金凤波夏瑞祥金广霞刘飞吴炜
文献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克隆性疾病,临床以持续性一系或多系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为特征,并且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1]。目前MDS诊断主要依靠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异常。近几年二代测序的应用剖析了MDS的基因突变谱系,为MDS的精确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凤波葛玲江磊曾庆曙杨明珍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
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临床现状被引量:4
2011年
急性白血病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诱发各种感染,且化疗后骨髓造血受抑制、黏膜屏障破坏、免疫功能受损,扰乱细菌的生态平衡,增加了感染几率,尤其是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是指血流中存活的病原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金凤波夏瑞祥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流感染病原菌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6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学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患者送检血样中,72株非重复致病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度;并以“患者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年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4个方面为观察指标,考察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的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并对观察指标中,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于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对60例患者均采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结果反馈后,按照血培养结果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对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6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BSI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G^-)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36.6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本组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度均为100%。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患者较〉0.5×10^9/L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5.455,P=0.02);住院时间〉20d患者较%20d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7.576,P=0.006);年龄〉60岁患者较%60岁患者因感染所致病死率高(X^23.021,P=0.023)。60例患者中,35例经验性治疗与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继续原方案治疗,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15.03±8.82)d;25例不一致,则采取及时换药处理,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为(25.16±12.86)d,两者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22),而且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患者的病死率
金凤波夏瑞祥金广霞吴炜刘飞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病原菌
地西他滨序贯小剂量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疗效分析
董毅江磊金凤波陈莹莹赵一鸣田婉露谢希杨明珍
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株特点。方法对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其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276例,感染率为35.48%,例次感染率为48.8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血液、口腔为主。住院天数、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是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对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敏感。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缩短粒细胞恢复时间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金广霞夏瑞祥金凤波夏海龙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恶性血液病病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动员方案以及年龄、化疗疗程、疾病缓解状态等因素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动员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病人病历资料。分别行直接G-CSF动员方案(G-CSF组)及大剂量VP-16+G-CSF动员方案(VP-16组)、CTX+G-CSF动员方案(CTX组),对比不同动员方案中采集细胞数量、血液学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等,分析年龄、性别、疾病状态、化疗疗程、治疗至动员时间等因素分析对干细胞采集影响。结果:31人共采集59次,获得单个核细胞(5.7±1.6)×10^8/kg,CD34+细胞(2.1±0.7)×10^6/kg。G-CSF组动员至采集中位时间4 d,但CD34+细胞产量低于其他2组(P<0.05),VP-16组与CTX组采集CD34+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16组与CTX组动员至采集中位时间均为12 d。CTX组采集时血小板水平低于VP-16组(P<0.05)。VP-16组出现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发热(>38℃)5例,CTX组出现3例。采集的CD34+细胞数男性病人高于女性,≤55岁病人高于>55岁,≤8个化疗疗程病人高于>8个化疗疗程病人,优于部分缓解病人高于部分缓解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联合G-CSF方案可以动员出更多CD34+细胞数,大剂量VP-16+G-CSF动员方案采集时血小板水平更高,采集安全性更有保障。男性、年龄≤55岁、化疗疗程≤8个疗程时采集成功率更高。
赵一鸣钱伟江磊金凤波陈莹莹张睿杨明珍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