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 作品数:14 被引量:172 H指数:8 供职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重视讨论课提高DME教学效果 2004年 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是一门临床科研方法学课程.课堂讨论是教授本门课程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精选讨论材料、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重视课后的总结是成功组织讨论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许卫华 梁伟雄 谢红 温泽淮关键词:教学效果 讨论课 课程 课前准备 临床科研设计 DME 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药临床试验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1 1999年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用于制订计划、解释结果、指导决策的方法学。临床科研的设计、衡量、评价(Desi,,Measun改nent and EvalUation inClini司Researeh,DM[E)是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概括。本研究率先将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引入并推广应用于中药临床试验各个环节,结合中医药特色,从与临床疗效评定有密切关系的证候、软指标评测方面开展研究,同时也重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评价。本研究详细地论述了中药临床试验中受试对象的确定标准、受试因素的控制、效应指标的选择及观测的原则和方法,以DM[E关于随机、对照、盲法、重复的原理和方法为准则进行中药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的处理、总结;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中药临床试验设计、实施、数据处理、总结的程序,并通过举办讲习班、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推广,对中药临床试验研究质量提高具有肯定作用,其所形成的中药临床试验程序对证候量化、软指标评测研究及对促进中药l在床试验规范化具有示范作用。本研究还系统论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该研究积极引进和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以提高我国中药临床试验研究的科学性,对确切评价中医药疗效及其安全性有实践意义,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赖世隆 王奇 梁伟雄 温泽淮 谢红关键词:临床流行病学 中药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设计 证候 流行病学方法 512例健康中老年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了解ApoE基因多态性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广州市荔湾区512 名年龄55 岁及以上的健康志愿者的ApoE基因型,特异性扩增ApoE基因第四外显子区含编码112 位至158 位氨基酸的基因序列,产物片段244 bp,用限制性内切酶HhaI酶解PCR产物,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酶解产物的基因分型。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健康中老年人群中,ApoE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ε2∶9.2% ,ε3∶84.2% ,ε4∶6.6% ,ε2 频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其中65~74 岁年龄组与55~64 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ε4 频率则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下降(P< 0.05)。Apo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男女性别无关。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健康中老年人群中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与国内其他多数健康人群大体相同,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则有差异。 赖世隆 侯孟君 陈云波 梁伟雄 王奇 温泽淮 谢红 杨志敏 张北泉关键词:APOE 基因频率 PCR-RFLP 建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方法学探讨 被引量:36 2000年 为探讨建立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 ,观察了 10 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 ,对其证候指标 :舌、脉、症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 ,初步提出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包括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辨病可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 ,CT检查符合缺血性中风改变 ;辨证必须有肢体瘫软、倦怠嗜卧、口唇紫暗 ,脉沉细等主症 ,并可兼见头痛而痛处不移、汗出、心悸、乏力、面色白 ,大便溏或二便自遗、舌背脉络瘀胀青紫或舌紫暗等次要症状。 李先涛 赖世隆 梁伟雄 王奇 谢红 温泽淮关键词:急性缺血性中风 气虚血瘀 中医诊断 中药脑栓康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试验 被引量:16 1999年 为客观评价益气活血化瘀复方脑栓康( 由黄芪、水蛭、葛根等中药组成)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 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将111 例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6 例接受脑栓康和基础治疗, 安慰剂组55 例接受安慰剂和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西药脱水药( 甘露醇和/ 或速尿) 、支持疗法, 不用抗凝及扩血管药。疗程为4 周。结果:①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显著进步分别为24 .08% 、5.77 % , 进步分别为72 .22 % 、88 .46% , 无效分别为3 .70 % 、5 .77% , 总有效率分别为96 .30 % 、94.23 % 。两组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 两组预期治疗(intention-to-treat) 的组间比较, 总疗效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5) , 提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②试验组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状的改善比安慰剂组好( P< 0 .01) 。③未发现脑栓康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 脑栓康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 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梁伟雄 李先涛 赖世隆 王奇 谢红 黄培新 黄燕关键词:脑栓塞 中风 气虚血瘀 脑栓康 体外培育牛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观察体外培育牛黄治疗暑温风痰闭窍证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 ,与单味天然牛黄对照研究 ,共治疗乙脑患者 165例 ,其中体外培育牛黄治疗组 12 4例 ,天然牛黄对照组 41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 3 8 7%、 54 0 %和 3 1 7%、 43 9% ,总有效率分别为99 2 % ,87 8%。两种牛黄均有较好的疗效。心电图及实验室各项检查表明 ,两种牛黄治疗患者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蔡红娇 汪世元 张渝候 李强民 夏瑾瑜 王奇 谢红 赖世隆关键词:体外培育牛黄 流行性乙型脑炎 补肾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2 1999年 为探讨自制方补肾益智方 (由蛇床子、枸杞子、女贞子、人参、制首乌等组成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 ,AD)的可能神经生物学机制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研究了该方对D -半乳糖合并鹅膏蕈氨酸损毁大脑Meynert基底核的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结果显示 :补肾益智方灌胃组大鼠脑内广泛区域的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纤维密度较模型对照组增加 (P <0 .0 5或P <0 .0 1) ,提示该方对AD模型脑内胆碱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胡镜清 赖世隆 王奇 梁伟雄 谢红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补肾药 补肾益智方 乙酰胆碱酯酶 中医保健与老年性痴呆关系的研究——老年性痴呆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社区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2001年 目的 探讨中医保健观念和措施与老年性痴呆 (AD)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于社区的配比设计的病例 -对照研究。AD病例 1 79例 ,对照组 454例 ,病例与对照者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进行配比。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情况、社会支持、精神保健、日常生活的规律性、睡眠时间、饮食情况、吸烟是否、运动养生以及药物养生等。结果 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每天睡眠时间 6~ 9h”、“经常与他人联系、串门或与不住一起的亲戚相聚”、“持有‘饮食有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情志调节’能健康长寿的观念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以及“经常做体育锻炼 ,每次锻炼时间超过 2 0min,并坚持 3年以上”,这四个因素的比数比 (OR)分别是 0 .631、0 .490、0 .41 3和 0 .2 2 4。持有“养生重清静”和“生活应顺其自然”会健康长寿的观点 ,这一因素的 OR为 1 .91 9。有关药物养生方面的观念和措施以及家庭支持的因素 ,未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结论 中医保健观念和措施与老年性痴呆有显著性关联。对于 AD,中医保健观念和措施之中既有保护因素 ,也可能存在危险因素。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 温泽淮 梁伟雄 赖世隆 谢红 邝幸华 王奇关键词:老年性痴呆 病例-对照研究 中医药保健 含体外培育牛黄的安宫牛黄丸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观察含体外培育牛黄的安宫牛黄丸治疗暑温风痰闭窍证(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和单盲对照法,与含天然牛黄的安宫牛黄丸对照研究,共治疗乙脑患者260例,其中含体外培育牛黄的安宫牛黄丸治疗组182例,对照组78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94.50%,88.46%,总有效率分别为99.45%,97.44%。两种牛黄的安宫牛黄丸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ECG及实验室各项检查表明,两种牛黄的安宫牛黄丸对病人均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含体外培育牛黄的安宫牛黄丸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疗效显著。 蔡红娇 张晓琴 麦根荣 夏瑾瑜 辛伟 谢红 王奇 赖世隆关键词:体外培育牛黄 安宫牛黄丸 暑温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991年 本实验用去甲肾上腺素与牛血清白蛋白致兔“血瘀证”动物模型,结果表明:血瘀造型组与对照组相比,低切变率和高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升高(P<0.01),血细胞压积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P<0.01),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增加(P<0.05);血浆TXB_2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浆6-keto-PGF1a含量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C3b花环率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IC花环率明显升高(p<0.05);肠系膜微循环血流流速以粒线流、粒流为主(P<0.05),红细胞聚集增加(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的“血瘀证”动物模型产生多环节的病理损伤,并由此导致血液的高粘、高聚和高凝的病理状态,与血瘀证的“血泣而不通”,“血凝而不流”的病理机制相似,似较全面反映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与临床状况。 赖世隆 王奇 谭芬来 温泽淮 陈云波 梁伟雄 秦莉莉 谢红 程淑意关键词:血瘀证 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免疫 微循环 疾病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