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盛
- 作品数:47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胆道梗阻型损伤后机体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实验观察
- 黄强谢放刘臣海王成胡元国邱陆军汤志刚王士堂林先盛王世杰
-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胆道损伤外科处理病理学
- 21例胰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术前均得以确诊,其中B超确诊率为90.5%(19/21),CT扫描因不能区分结石与钙化,确诊率为66.7%(14/21),MRI确诊率为55.6%(5/9)。17例手术治疗,4例内镜治疗。结果术后1例出现胰漏带管出院,1例内镜治疗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10—21d出院。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72个月,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无结石复发、吻合121狭窄和恶变等并发症,6例有轻度脂肪泻。结论对于胰管结石,B超、CT基本能够明确诊断,且B超确诊率高于CT,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外科治疗胰管结石的主要术式,内镜已经成为处理胰管结石的一种方法。
- 胡元国黄强刘臣海王成邱陆军王士堂林先盛
- 关键词:外科学胰管空肠吻合术腹腔镜胰管结石
- 微小RNA-21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对胆管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观察微小RNA-21(miR-21)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EMT)转化进程对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合成无关序列、miR-21 mimics和miR-21 inhibitor并转染到胆管癌QBC939及RBE细胞中,实验设自然生长组(Cell组)、转染无关序列组(Cell-NC组)、转染miR-21mimics组(Cell-21M组)及转染miR-21 inhibitor组(Cell-21I组).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力;RT-qPCR、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在胆管癌QBC939和RBE细胞中,Cell组与Cell-NC组miR-2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表达增高,而Cell-21I组表达降低(P<0.05).Cell-21M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增加,Cell-21I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减弱(P<0.05).同时,Cell组与Cell-NC组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ll-21M组较Cell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Cell-21I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N-cadherin及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miR-21能够诱导胆管癌细胞发生EMT转化,促进胆管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 刘振黄强刘臣海林先盛谢放朱成林邵峰
- 关键词:微小RNA-21胆管癌上皮-间充质转化
- 内镜下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价值探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对11例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病人采用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0例成功置入左右双金属支架,全组无研究并发症及死亡病例。9例引流有效。发生2例轻微内镜相关并发症。10例双支架治疗病人中4例死亡,死亡时均无腹痛、黄疸、发热等支架阻塞迹象,生存128~185d,失访1例,其余5例病人均在随访中。结论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是安全可行的。
- 王成黄强邵峰胡元国邱陆军林先盛
-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内镜诊治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治疗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Biosis、TheCochraneLibrary、ScienceCitationIndex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取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参考CochraneHandbook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应用ReviewManager5.2统计软件对两类术式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7篇文献共226例患者。DPPHR组与PPPD组比较,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疼痛完全缓解率、胰漏发生率、胰腺外分泌不足以及术后5—7、14—15年随访症状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用血量、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工作恢复、体重恢复、术后1—2年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术后5—7年术后疼痛发生率、身体机能评分、术后14~15年随访症状评分等方面DPPHR组优于PP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PHR在减少术中用血、缩短手术时间、胃排空延迟、工作恢复、体重恢复及身体机能等方面优于PPPD,有利于提高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 汪超黄强林先盛刘臣海杨骥
- 医源性胆道损伤10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通过回顾我院近年胆道损伤病例来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2年至2013年102例胆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胆道损伤的原因与修补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2例中,3例行胆道修补术,67例胆总管空肠R-Y吻合术,14例患者经内镜下或者内科治疗后好转,5例行胆肠吻合口重建手术,其余13例行其他手术。结论术中发现胆道损伤并及时修补是治疗胆道损伤的最佳时机,最常见的胆道损伤的修补方式以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其余术式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 杨骥黄强林先盛刘臣海谢放李瑞阳
- 关键词:医源性胆道损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肠吻合
- 梗阻型胆道损伤后选择手术修复时机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索梗阻型胆道损伤后的最佳手术修复时机。方法:运用家犬制作梗阻性胆道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动态观察梗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胆管形态学、局部组织及肝脏病理学和机体生理机能等指标的改变情况,从中获得胆道损伤后局部环境及机体条件符合修复的最佳时间段。结果:胆管梗阻型损伤后,近端胆管随着胆管内压的增高而扩张,早期(10d内)扩张迅速,而后扩张速度减缓;损伤胆管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管壁炎性细胞浸润,黏膜水肿,管壁水肿性增厚,以第5天最重[HE染色WBC计数(54.2±5.8)个],10d之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水肿减轻,至第15天炎症消退明显[HE染色WBC计数(41.7±7.2)个,P<0.05],同时在胆道持续梗阻状态下,机体的血清於胆指数(TBIL、DBIL和ALP)在阻塞早期(第5天)即达到最高,而后出现一个平台期,且轻度下降,至实验末期(第30天)时出现急剧上升;而酶学指标ALT和AST也出现类似改变,但梗阻到第20天后出现轻度升高后再次下落,与胆红素形成"胆酶分离"现象;肝细胞由梗阻早期(10d内)浊肿变性伴脂肪变性发展为广泛的空泡变性及肝窦闭塞。结论:综合损伤胆管的局部形态学及全身机能的变化规律,急性梗阻型胆管损伤后10~20d之间是进行一期修复的较好时间段,以15d左右最为理想。
- 黄强刘臣海王成胡元国邱陆军汤志刚王士堂林先盛王世杰谢放
- 关键词:胆道损伤手术治疗胆红素病理学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和手术时机的把握,为预防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1 457例在我院行LC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中转开腹32例,随机选择同期成功行LC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开腹的危险因素和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果:本研究中转开腹率为2.19%,年龄≥65岁(OR=2.667,95%CI:1.041-6.802)、上腹部手术史(OR=3.051,95%CI:2.031-26.435)、胆囊壁厚度(OR=4.972,95%CI:1.208-6.265)、病程〉72 h(OR=5.551,95%CI:2.347-13.124)、结石嵌顿(OR=4.973,95%CI:1.674-14.780)是影响腹腔镜中转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应综合评估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预测中转开腹的可能性,进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 杨骥黄强林先盛刘臣海谢放李瑞阳胡俊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LOGISTIC回归分析
- 胆道梗阻型损伤后机体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实验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型损伤后胆管、肝脏及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最佳手术修复时机的病理学基础。方法运用家犬制作梗阻型胆道损伤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胆管梗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内胆管形态学、局部组织病理学和肝脏病理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胆管梗阻型损伤后,近端胆管随着压力的增加而持续扩张,第15天达(18.91±1.85)mm。损伤胆管局部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损伤早期(10d之内)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黏膜水肿加重,胆管壁呈炎性水肿样增厚。至梗阻后期(15d之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水肿减轻,黏膜层变薄,成纤维母细胞增生及胶原组织增生广泛,管壁纤维增生性增厚。定量分析炎症水肿程度显示,以5d时最严重(HE染色WBC计数54.2±5.8个),到第15天炎症消退明显(HE染色WBC计数41.7±7.2比54.2±5.8个,P〈0.05)。同时,在梗阻早期(BDL5、BDL10组)肝脏出现轻至中度的肝细胞浊肿变性伴脂肪变性,肝窦扩张充血。随着阻塞时间的延长,至梗阻后期(20d、30d)肝细胞出现广泛的空泡变性及肝窦闭塞。结论急性梗阻型胆管损伤后早期(5d)出现胆管急速扩张,胆管及周围组织炎症水肿,肝实质损害。15d后局部炎症水肿消退,代之纤维及胶原增生。20d后肝实质出现不可逆损害。综合局部环境及全身条件认为梗阻后10~20d是手术进行一期修复的最好时间段。
- 黄强刘臣海王成胡元国邱陆军汤志刚王士堂林先盛王世杰谢放
-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胆道损伤外科处理病理学
- 胰腺囊性肿瘤19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19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胰腺囊性肿瘤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是其主要诊断手段,但均不能准确区分其病理类副,与术后病理对照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7.9%(11/19)和68.4%(13/19)。肿瘤位于胰头颈部5例,咦体尾部14例,最大直径3~15cm。19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16例,总切除率为84.2%。术巾误诊误治4例(21.0%)。病理证实浆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件囊腺痛5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2例。获得随访15例(78.9%),3例囊腺癌患者中1例切除者已存活4年,无复发;2例未切除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7个月病死。12例囊腺瘤患者目前均存活,肿瘤无复发:失访4例,囊腺癌和囊腺瘤各2例。结论加强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认识是减少误诊误治的关键;咦腺囊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疗效满意,故一经诊断即应积极行外科手术切除。
- 王成林先盛黄强刘臣海滕安宝
- 关键词:胰腺肿瘤囊性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