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冬雪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麻醉
  • 1篇滴定终点
  • 1篇氧浓度
  • 1篇诱导期
  • 1篇直肠
  • 1篇直肠手术
  • 1篇瑞芬太尼
  • 1篇收缩压
  • 1篇手术
  • 1篇输注麻醉
  • 1篇双频指数
  • 1篇气管
  • 1篇气管插管
  • 1篇取卵
  • 1篇取卵术
  • 1篇全麻
  • 1篇全麻诱导
  • 1篇全麻诱导期
  • 1篇全身麻醉
  • 1篇吸氧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李冬雪
  • 3篇靳三庆
  • 2篇陈丽红
  • 2篇李子嘉
  • 2篇文依
  • 1篇田京灵
  • 1篇冯红斌
  • 1篇李波
  • 1篇李飞
  • 1篇白虹
  • 1篇庞婷
  • 1篇钟凤华
  • 1篇蒋海
  • 1篇李欣洋

传媒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滴定靶控输注麻醉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以脑电双频指数(B1S)和收缩压为滴定目标、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麻醉用药量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以BIS维持40~60、收缩压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为目标,滴定调节两种药物的血浆靶浓度,当BIS与收缩压的变化趋势出现矛盾时首先调节SBP。记录不同时间点的BIS、血压及麻醉药血浆靶控浓度等。结果麻醉诱导后血压基本平稳,BIS维持在60以内,其中在人工气腹建立后和Trendelenburg体位期间,BIS低至35。40之间: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均无术中知晓。麻醉期间存在手术刺激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95%C1分别为2.55~2.65mg/L和4.09~4.26μg/L,其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所推荐剂量。结论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以BIS结合收缩压为目标进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维持有的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庞婷李飞靳三庆李波陈丽红李欣洋李冬雪文依蒋海田京灵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脑电双频指数收缩压
不同滴定终点在无痛取卵术滴定麻醉中的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UGOR)麻醉中不同滴定终点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以探索无痛取卵术麻醉时的最佳滴定麻醉方案.[方法]150例拟行无痛取卵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MOAA/S评分组(M组)、Ramsay镇静评分组(R组)及脑电双频谱指数组(B组),每组50例.3组病人于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1 min后开始诱导,采用丙泊酚滴定给药方式,以1 mg· kg-1· min-1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分别以MOAA/S评分达1分、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以及BIS值达40 ~ 50为诱导终点.麻醉维持阶段3组均在丙泊酚4 mg· kg1·h-1持续静脉泵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记录患者各时间点时平均动脉压(M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不良反应例数并记录操作者和患者术后对麻醉的满意度情况.记录丙泊酚诱导用药量、维持用药量及麻醉诱导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结果]MAP的变化在诱导完毕时、进针后3 min R组较B组平稳(P<0.05),SBP的变化诱导完毕时R组较B组平稳(P<0.05).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低氧血症、低血压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B组操作者及患者术后满意度均高于M组(P<0.05),而R组和B组间操作者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丙泊酚诱导用药量、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用药总量及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3种滴定麻醉的给药方案在无痛取卵术中均可获得较满意的麻醉.相对地,以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作为滴定诱导终点应用于无痛取卵术滴定麻醉时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获得患者及操作者更高满意度.
冯红斌白虹文依李冬雪李子嘉陈丽红靳三庆
关键词:丙泊酚
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索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Ⅰ到Ⅱ级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根据全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_(2)),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FIO_(2)=1,n=20)、B组(FIO_(2)=0.8,n=20)、C组(FIO_(2)=0.6,n=20)、D组(FIO_(2)=0.4,n=20)。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均由三位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完成,由助手进行气体浓度调整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及相关指标的观察记录。各组气管插管操作完成后均不予通气,直至SPO_(2)降至90%。在气管插管未完成时SPO_(2)降至90%以下,则认定为失败病例。记录失败病例数,无通气安全时限(即无通气状态下SPO_(2)≥90%的持续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长。结果各组均无失败病例,无通气安全时限分别为A组(493.5±172.8)s,B组(380.9±93.7)s,C组(276.3±103.2)s,D组(160.3±54.8)s,气管插管时长分别为(38.4±9.8)s,(32.8±7.5)s,(36.8±9.0)s,(35.9±10.3)s。无通气安全时限和气管插管时长的99%置信区间分别为A组(382.9,604.0)s、(32.1,44.6)s,B组(320.9,440.9)s、(27.9,37.6)s,C组(210.2,342.2)s、(31.0,42.5)s,D组(125.3,195.3)s、(29.3,42.5)s。各组的无通气安全时限均显著大于气管插管时长(P<0.01)。四组间的气管插管时长的差异以及气管插管完成时SpO_(2)≥90%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全麻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为40%即可提供充足的无通气安全时限以便完成气管插管。
钟凤华李冬雪李子嘉黄霞王振黄秀香靳三庆
关键词:不同氧浓度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