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宗絮

作品数:33 被引量:87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岩石
  • 9篇岩石学
  • 5篇地幔
  • 5篇岩石圈
  • 5篇成矿
  • 4篇陆壳
  • 4篇花岗岩
  • 3篇地壳
  • 3篇地质
  • 3篇燕山期
  • 3篇造山带
  • 3篇上地幔
  • 3篇成矿作用
  • 2篇岩浆
  • 2篇岩类
  • 2篇岩石圈减薄
  • 2篇岩石学特征
  • 2篇云母
  • 2篇造山过程
  • 2篇熔融实验

机构

  • 20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篇中国地震局
  • 8篇国家地震局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信...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加州理工学院

作者

  • 33篇吴宗絮
  • 26篇邓晋福
  • 11篇赵海玲
  • 10篇刘翠
  • 9篇肖庆辉
  • 9篇赵国春
  • 8篇周肃
  • 7篇邱瑞照
  • 7篇苏尚国
  • 6篇罗照华
  • 5篇杨主恩
  • 4篇莫宣学
  • 3篇戴圣潜
  • 3篇罗淑兰
  • 2篇赖绍聪
  • 2篇李金发
  • 2篇刘勇
  • 2篇李廷栋
  • 2篇彭聪
  • 2篇赵兴国

传媒

  • 4篇岩石矿物学杂...
  • 4篇现代地质
  • 3篇岩石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3篇1994年中...
  • 2篇地震地质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矿床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安徽地质
  • 1篇第五届全国构...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1
  • 2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3篇1995
  • 6篇1994
  • 2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的pTt轨迹被引量:5
2002年
与变质作用一样,地质事件序列亦可反演造山过程的 pTt轨迹。两种独立途径反演的pTt轨迹对造山带动力学演化研究具有互补性。本文讨论了地质过程的事件性(或突发性)以及与热模拟 pTt轨迹的异同、地质事件顺时针(CW)和反时针(CCW)pTt轨迹的实例及其动力学意义。
邓晋福莫宣学肖庆辉吴宗絮赵海玲罗照华苏尚国汪洋刘翠赵国春邱瑞照
关键词:造山过程PTT轨迹变质作用岩浆
太行-五台山区的韧性剪切系统和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8
1995年
太行-五台山区存在一巨型的北东向韧性剪切系统,由三条大型的韧性剪切带束构成。每条带束又由互相平行或小角度交接的一系列小规模韧性剪切带组成。其主要构造岩类为变糜校岩、糜棱岩、S-C糜棱岩等。该韧性剪切系统发生于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的五台运动期间,经历过两期次韧性剪切作用,早期的差异应力约为12MPa,晚期的差异应力约为30MPa。应变速率分别为1.36×10(-14)/s和7.36×10(-14)/s,并指出巨型韧性剪切系统的发生将造成大规模的地壳流动,以此可以解释本区中地壳的大型低速体成因。
杨主恩吴宗絮邓晋福罗淑兰
关键词:剪切带糜棱岩
华北地台前寒武花岗岩类、陆壳演化与克拉通形成被引量:85
1999年
通过华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的研究,提出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T1T2)代表不成熟陆壳组成,T1T2G1G2代表半成熟陆壳组成,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G1G2)代表成熟陆壳组成。讨论了大陆根的形成与性质。识别出华北地台内10个太古陆核。讨论了中太古代初始陆核、新太古代陆核;新太古代末两个微大陆尺度的陆核的形成;
邓晋福吴宗絮赵国春赵海玲赵海玲莫宣学
关键词:华北地台花岗岩类陆壳演化
华北太行—燕山—辽西地区燕山期(J—K)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被引量:26
2007年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与特征时代的沉积建造相伴生,均从年代学的约束方面提供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的成因联系。在已有的燕山造山带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基础上,把成矿作用纳入其中,提出了该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讨论了该造山带金属成矿作用与火成岩组合的成因联系;同时也讨论了成矿作用可能的源区以及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造山带之间的成生联系。提出了造山带与成矿作用的初步框架模型。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21)比较宁静的构造环境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及伴生主要的Au和Pb、Zn矿床;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的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伴生大量Mo矿;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邓晋福苏尚国刘翠赵国春赵兴国周肃肖庆辉吴宗絮耿科
太行-五台山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对比及陆壳演化被引量:4
1997年
通过对太行-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和中生代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并将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同国内外同时期花岗岩类进行对比,确定了本区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并以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为主,叠加了部分钙碱性演化;而元古宙、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则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花岗岩,以钙碱性演化趋势为特征。可以认为晚太古时期的太行-五台山区正处于陆壳演化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之间的过渡性阶段。
罗淑兰吴宗絮邓晋福杨瑞瑛
关键词: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陆壳演化
上地幔vP和vS结构、软流层与尖晶石和石榴石相转变
<正>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的探测表明,华北大陆有二种vP和vS结构类型。以华北平原为代表,地幔顶部vP、VS分别为8.00与4.45km/s,约60-70km深度处,出现低速性质,vP、vS分别降至7.60-7.70 (...
邓晋福吴宗絮赵海玲杨主恩罗淑兰
文献传递
冀东陆壳结构的岩石学模型被引量:13
1991年
冀东地区的古老变质岩系是一个出露的大陆地壳断面。根据变质岩系的变质相、亚相的研究和地质温压计计算的结果推定的深度,并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以及笔者测定和前人的岩石高压下波速实验资料提出了本区大陆地壳结构的岩石学模型。下地壳由麻粒岩相岩石组成,上部为角闪石麻粒岩亚相的中性成分的麻粒岩,下部为辉石麻粒岩亚相的基性成分的麻粒岩构成,底部夹有透镜状蛇纹石化橄榄岩以及紫苏花岗岩。中地壳主要由高角闪岩相的中性-中酸性成分的片麻岩、片岩构成,顶部为低角闪岩相的片麻岩、片岩,广泛发育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含隙间高温流体相(fluid phase),形成高导-低速层。上地壳主要为绿片岩相(部分低角闪岩相)的板岩、千枚岩、片岩、变粒岩以及花岗岩组成,顶部为沉积盖层。
吴宗絮郭才华
关键词:地壳岩石学模型变质相
冀东黑云母片麻岩在1GPa压力下脱水熔融实验被引量:11
1995年
报道冀东黑云母片麻岩在1GPa压力下脱水熔融实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为8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为837℃,角闪石消失的温度为887℃,在862℃时开始形成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实验表明,在温度812—950℃范围内形成水不饱和的花岗质岩浆,数量为20%-30%,而留下的难熔残余是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后者与麻粒岩相岩石的矿物组合相符合,暗示下地壳岩石经生成花岗质熔浆的熔融事件后,留下的将是麻粒岩相岩石。
吴宗絮邓晋福
关键词:片麻岩黑云母脱水熔融实验
华北地区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与过程被引量:37
2006年
华北地区可划分出2个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单元:西面的鄂尔多斯克拉通块体和东部的华北裂谷盆地。华北裂谷由主体的似环状盆地和周边山岭组成,还有大的似环状盆地中央的苏鲁淮山岭。华北裂谷盆地,在古近纪(E)和新近纪(N)—第四纪(Q)时期分别通过主要的纯剪切(pureshearing)和分布剪切(distributedshesring)(均含简单剪切组分)变形机制形成,它们导源于软流圈上涌诱发的巨大岩石圈减薄作用。然而,鄂尔多斯块体周边的断陷盆地带则是通过简单剪切(simpleshearing)变形机制形成,它们导源于鄂尔多斯克拉通块体的隆升和作用于鄂尔多斯南缘的六盘山与来自青藏高原碰撞带的北东向挤压力的联合作用。新生代时期,在快速的岩石圈大幅度减薄的时期内,华北地区东部向东伸展的速率比西部的鄂尔多斯块体大得多,它暗示软流圈物质向东的流动可能主动地拖拉着上覆岩石圈向东移动。可能有3条这样的通道,允许青藏碰撞带下面的软流圈物质向东流动,它们是:(a)高原南部过松潘—甘孜、三江达南海;(b)高原北部经六盘山、鄂尔多斯周边和华北—东北平原达日本海;(c)帕米尔经天山、蒙古西部、贝加尔达鄂霍次克海。
邓晋福肖庆辉邱瑞照刘翠赵国春于炳松周肃钟长汀吴宗絮
安徽省庐枞与滁州盆地火山岩岩石学特征与Fe-Cu成矿的关系被引量:18
2011年
庐枞盆地与滁州盆地的火山岩岩石组合分别为钾玄岩-安粗岩-粗面岩组合和安粗岩-粗面岩组合,并分别与Fe,Cu矿有成生联系,形成于早白垩世,约130Ma。庐枞盆地与滁州盆地的火山岩组合,具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他们分别为:①SiO2-ALK系统的碱性和亚碱性,②Peacock’s碱钙系统的碱性(A,~50.8)和钙碱性(CA,~57),③SiO2-FeO*/MgO系统中的拉斑玄武质(TH,或Fe质)和钙碱性(CA,或Mg质)。庐枞盆地火山岩母岩浆源于上地幔软流圈,滁州盆地火山岩则源于俯冲的玄武质洋壳,优先富Fe的地幔和优先富Cu的玄武岩源在局部熔融时提供多量的Fe和Cu元素被萃取进入岩浆,致使两个盆地火山岩分别具有Fe与Cu成矿专属性。它们形成于与伊佐奈崎洋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的内带。火山岩组合成矿专属性的讨论为区域成矿潜力评价提供重要参考。谨以此文庆贺常印佛院士80华诞。
邓晋福刘翠冯艳芳戴圣潜杜建国吴明安童劲松周肃苏尚国吴宗絮姚孝德吴雪峰
关键词:化学特征岩浆起源成矿专属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