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丹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育
  • 4篇科学教
  • 4篇科学教育
  • 2篇学科
  • 2篇学科学
  • 2篇知识
  • 2篇知识建构
  • 2篇小学科学
  • 2篇课堂
  • 2篇教学
  • 1篇新人
  • 1篇学习环境
  • 1篇学习环境设计
  • 1篇研究团队
  • 1篇育人
  • 1篇育人方式
  • 1篇育人模式
  • 1篇知识创造
  • 1篇知识创造能力
  • 1篇探究式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北京市八一学...

作者

  • 8篇陶丹
  • 2篇杨杰
  • 2篇王佳宁
  • 1篇王晔
  • 1篇赵芳芳
  • 1篇张建伟
  • 1篇张建伟

传媒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电化教育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中国科技教育
  • 1篇科普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现状与路径
2024年
科教协同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深入阐述了科教协同的内涵和意义,全面剖析了科教协同的实践现状,并系统探讨了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当前科教协同实践主要表现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资源研发、社会力量整合五个维度。基于此,落实科教协同机制,可通过协同非正式场域育人、优化科学教育大中小衔接、聚焦科学教师终身教育、协调校内外课程共同发展、打破多主体协同藩篱等路径实现进一步提升。科教协同机制将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助于构建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郑永和王佳宁陶丹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科普教育基础教育
创造性探究:课堂组织与技术支持被引量:6
2022年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开放和动态的学习环境。尽管探究式教学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种潜在方式,但课堂实践常将探究过程简单化为任务流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实现从流程化探究到创造性探究的转变,本文首先总结了创造性探究的核心特征,分析了教育情境中实施这种探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创造性探究的课堂组织方式——集体探究结构反思生成。然后,基于上述理念设计了集体思维脉络图谱系统ITM,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了大量基于设计的研究。文章最后系统分析了如何使用集体探究结构反思生成的方法和ITM在课堂中组织动态创造性探究,探讨了这种方法对于我国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以及教育技术设计的启示。
陶丹张建伟
关键词:知识建构
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分析及其启示被引量:4
2024年
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部署和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科学教育已经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备受关注,且已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科学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不足,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支撑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缺乏。鉴于美国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及其形成的完善的研究资助格局,本文全面介绍了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概况,深入分析了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代表的联邦政府机构对于科学教育的资助布局及其对K-12教育阶段的资助计划,形成了对于建立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建议。
陶丹杨杰赵芳芳袁正陶扬王晔郑永和
关键词:科学教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创造性探究:课堂组织与技术支持
2022年
一、从流程化探究到创造性探究探究式学习和教学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知识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途径,本研究团队近期针对创造性探究过程开展了系列研究,提炼出创造性探究的核心特征。首先,创造性探究关注开放、拓展的探究目标和持续深入的探究过程。
陶丹张建伟
关键词:课堂组织研究团队探究式学习流程化知识创造能力
基于Web2.0的有意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社会性学习技术》课程中的行动研究
基于Web2.0的有意义学习环境是以Web2.0为理念指导和技术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的过程的学习环境。它鼓励学习者基于一定的学习意图,运用技术工具通过内外对话(学习者与自己对话:创作;学习者与外界对话:交流共...
陶丹
关键词:学习环境设计知识建构课程教学
小学科学与信息科技融合的教学创新:设计思路与实践案例被引量:2
2023年
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工业时代知识和信息更新速度慢,生活和工作所处环境稳定,学校仅需通过传授明确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而在智能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职业更迭加速,职业技能要求也不断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培养出大量能够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学生,以传授已有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传统育人模式无法响应这一需求。正如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余舒雯于丽楠曹福来陶扬李炯陶丹
关键词:小学科学育人方式育人模式教学创新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历史沿革、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
2024年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而坚实的科学教育研究则是其关键支撑。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关键政策和重要事件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厘定为四个阶段:恢复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创新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并以“政策—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梳理了各个阶段的进展,描绘了我国科学教育过去四十余年的历史沿革图景。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发展动力、基础保障和知识生产三个维度剖析了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逻辑,并从“构建科学教育资助体系”“凝练关键科学研究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开展多元实证研究”和“联动政策和实践多主体参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郑永和杨宣洋陶丹杨杰
关键词:科学教育研究历史沿革发展逻辑
国际小学科学阅读材料的比较研究与启示——以美、加、英、澳、新五国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科学阅读材料作为科学阅读和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科学阅读研究的科学素养视角和阅读理解视角,本研究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出版的10套小学科学阅读材料为分析对象,对其内容编排、阅读设计和组织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小学科学阅读材料内容覆盖国际主流科学课标中的常规科学主题,重视科学本质及科学同社会与个人的关联;在基于分级阅读标准合理安排内容进阶的同时,提供科学词汇学习和阅读策略指导;借助问题设计引导阅读过程,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支持科学探究和实践。基于此,本研究从三个方面针对我国小学科学阅读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出具体建议: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科学观念、科学本质以及科学同社会与个人的关联;在阅读设计上,建立科学阅读分级标准,合理安排阅读进阶;在组织策略上,借助元认知策略,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
陶丹陶扬王佳宁郑永和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