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淼洋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杂交
  • 5篇斑鳜
  • 4篇鳜鱼
  • 3篇杂交一代
  • 3篇基因
  • 2篇调控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活性
  • 1篇性能比较
  • 1篇选育
  • 1篇养殖
  • 1篇杂交后代
  • 1篇杂交子一代
  • 1篇早期发育
  • 1篇稚鱼
  • 1篇日摄食量
  • 1篇摄食
  • 1篇摄食量
  • 1篇食量

机构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6篇池州市秋浦特...

作者

  • 7篇许淼洋
  • 6篇赵金良
  • 4篇李传阳
  • 1篇郭金涛
  • 1篇苗田田

传媒

  • 2篇水产科学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产养殖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斑鳜(♀)×鳜(♂)杂交一代及其选育一代网箱养殖性能比较被引量:4
2013年
为提高斑鳜养殖生产性能,利用人工授精法获得了斑鳜(♀)×鳜(♂)杂交一代(F1),筛选部分F1个体定向繁殖,获得了选育一代(G1),比较了F1与G11龄鱼网箱养殖性能。163d养殖试验表明:F11龄鱼平均成活率91.8%,日均增重率为1.34g/d,平均饵料系数为5.6。G11龄鱼平均成活率92.7%,日均增重率为1.42g/d,平均饵料系数为5.7。分别比较成活率和饵料系数,G1与F1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1日均增重率较F1提高了5.9%。结果表明,杂交与选育后代的生长性能明显均优于斑鳜,饵料系数降低。
钱叶周吴超钱德许淼洋李传阳赵金良
关键词:斑鳜杂交选育网箱养殖
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25℃下流水孵化,杂交F1经历卵裂期(7 h)、囊胚期(8 h)、原肠期(8 h)、神经胚期(4 h)、器官形成期(40 h),受精后67 h达到半数出膜。杂交F1初孵仔鱼全长为(4.12±0.12)mm,初孵至孵出后43 d全长日均增长率为1.03 mm。[结论]斑鳜♀×鳜♂杂交F1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仔、稚鱼生长速度与父本接近。
许淼洋钱叶周吴超钱德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苗田田赵金良
关键词: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仔稚鱼
斑鳜/(♀/)×鳜/(♂/)杂交一代的胚胎发育、形态特征及肌肉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鳜(Siniperca chautsi)和斑鳜(S. scherzeri)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为改良其养殖性能,利用种间杂交技术获得了斑鳜(♀)×鳜(♂)杂交一代。为深入了解斑鳜(♀)×鳜(♂)杂交一代的生物学...
许淼洋
关键词:早期发育
文献传递
三种鳜鱼骨骼肌生长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制作骨骼肌石蜡切片研究了鳜、斑鳜及斑鳜(♀)×鳜(♂)杂交一代不同发育时期(孵化后10D、20D、30D、60D、90D)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特征,同时,利用q PCR技术分析了肌肉中myostatin、Myo D、myogenin三个基因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3种鳜鱼全长均随日龄呈增大趋势,种间生长差异显著,鳜生长最快,斑鳜最慢,杂交一代介于斑鳜和鳜之间。不同发育时期,3种鳜鱼骨骼肌肌纤维数目较为接近,增生生长种间无明显差异,而肌纤维平均直径大小与其生长快慢间呈正相关,表明不同鳜鱼种间生长差异主要由肌肉肥大生长引起的。鳜、斑鳜和杂交一代myostatin m RNA在D20出现表达高峰,之后表达量呈下降趋势。Myo D在D10、D20表达水平较高,后期表达水平下降;Myogenin在D20时表达量最低,之后,鳜表达量升高最为明显,杂交一代次之,斑鳜保持平稳。不同种类鳜鱼肌肉生长差异与3种基因表达差异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许淼洋赵金良李传阳钱叶周吴超钱德
关键词:鳜鱼MYOSTATINMYODMYOGENINMRNA表达量
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的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可数性状中,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的背鳍、臀鳍、胸鳍、腹鳍与斑鳜、鳜鱼间均无明显差异。框架可量性状分析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头后背前隆角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比斑鳜隆起明显;在躯干长轴、躯干纵轴及躯干背腹比上,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均介于斑鳜、鳜鱼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鳜单独聚为一组,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与鳜鱼聚为一组。判别公式分析表明,斑鳜、鳜鱼、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81.8%、85.2%、58.8%。判别分析散点分布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表现偏鳜鱼。杂交鳜子二代各形态特征较子一代有一定分化。研究结果为杂交鳜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淼洋郭金涛赵金良钱叶周吴超钱德
关键词:斑鳜鳜鱼杂交
3种鳜鱼生长与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相关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解不同种类鳜鱼生长差异的生理基础与机制,比较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和杂交鳜(斑鳜♀×鳜♂)幼鱼30 d内的生长速率与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PGA1、PGA2、PGC)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鳜、杂交鳜和斑鳜日增重率分别为(1.171±0.180)g/d、(1.019±0.104)g/d和(0.433±0.078)g/d,生长速率快慢次序是鳜>杂交鳜>斑鳜。鳜、杂交鳜和斑鳜平均日摄食量分别为(6.1±0.31)g/d、(5.26±0.33)g/d、(4.24±0.23)g/d。胃蛋白酶比活力最高部位是胃,实验前期,3种鳜鱼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后期,鳜、杂交鳜和斑鳜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为(347.8±13.3)U/g、(303.4±12.1)U/g和(272.1±10.9)U/g。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量随生长阶段缓慢增加,PGC∶PGA1∶PGA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例是1.1∶1.0∶0.7;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最高,杂交鳜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斑鳜(P<0.05)。结果表明,3种鳜鱼的生长速率快慢与它们的摄食量大小之间呈正相关,摄食量大小与其消化能力间也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李传阳许淼洋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赵金良钱叶洲吴超钱德
关键词:鳜鱼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基因表达
斑鳜(♀)×鳜鱼(♂)杂交后代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采用筛选的12个种间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斑鳜、鳜鱼以及斑鳜(♀)×鳜鱼(♂)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斑鳜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7、观测杂合度为0.440、多态信息含量为0.450,均高于鳜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2.167,观测杂合度0.310,多态信息含量0.388),斑鳜群体遗传多态性高于鳜鱼群体;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的遗传杂合性高于斑鳜与鳜鱼。杂交一代在各位点上均表现为杂合型,是真实二倍体杂种,杂交一代与斑鳜间的遗传距离(0.3446)大于鳜鱼(0.2401),遗传表现上偏向鳜鱼。杂交二代群体与杂交一代间遗传距离最小,在10个特异性位点中观察有遗传分离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鳜鱼杂种鉴定、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李传阳许淼洋赵金良钱叶周钱德吴超
关键词:斑鳜鳜鱼杂交后代微卫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