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苌建菊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增生
  • 2篇早期发育
  • 2篇早期发育阶段
  • 2篇骨骼肌
  • 2篇发育
  • 2篇肥大
  • 1篇盐度
  • 1篇盐度胁迫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尼罗
  • 1篇尼罗罗非鱼
  • 1篇胚后发育
  • 1篇胚胎
  • 1篇胚胎期
  • 1篇球蛋白
  • 1篇罗非鱼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化
  • 1篇肌球蛋白

机构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苌建菊
  • 4篇赵金良
  • 2篇朱琼
  • 1篇赵丽慧
  • 1篇苗田田
  • 1篇庄青青

传媒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鳜骨骼肌慢肌胚胎期发生与胚后生长发育
骨骼肌约占鱼体体重的40–60/%。骨骼肌由白肌(快肌)、红肌(慢肌)和粉肌组成。肌球蛋白是构成骨骼肌粗丝的主要成分,其结构由两条重链(MyHC)和两对轻链(MyLC)组成。与哺乳类不同类型肌纤维交叉分布不同,鱼类不同类...
苌建菊
关键词:发育肌球蛋白重链原位杂交免疫组化
文献传递
鳜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增生与肥大生长被引量:7
2011年
骨骼肌是鱼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鱼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生长发育特征,通过制作孵化后1~41日龄个体骨骼肌背右侧第一肌节石蜡切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该肌节中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分析了鳜骨骼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生长特征。结果表明,鳜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生长同时包括数目增加(增生)和面积增大(肥大),背侧第一肌节中肌纤维总数由40个增加到520个,肌纤维总面积由805.30μm2增加到186 422.77μm2。其中,孵化后1~9日龄,肌纤维相对增生数目下降,相对增加面积缓慢上升,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由60.53%降至8.80%,肥大生长则与之相反;9~15日龄,肌纤维相对增生数目呈现上升,相对增加面积相对平缓,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略呈上升(由8.80%上升至20.26%),肥大生长贡献率略有下降;15~41日龄,相对增生数目和相对增加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下降并趋于平稳,肥大生长贡献率由79.79%上升到87.41%,成为优势生长。
朱琼赵金良苌建菊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钱叶洲吴超钱德
关键词:骨骼肌纤维贡献率
鳜慢肌胚后发育与生长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鱼类快肌和慢肌分别占据骨骼肌的不同位置,表现不同的生长发育特征。为了解鳜(Sinipercachuatsi)慢肌纤维的胚后发育特征,本研究通过制作孵化后1~33日龄鳜个体的石蜡切片,采用慢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背鳍起点处躯干横切面慢肌的发育变化特征,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慢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结果表明,孵化后鳜仔鱼慢肌位于水平肌隔附近,呈楔形,向背、腹两侧生长。孵化后1~9日龄为单层肌纤维,11日龄发育为多层肌纤维,19日龄覆盖侧线附近,33日龄延伸至背侧第2背肌节、腹侧腹部肌肉2/3处,并在水平肌隔和侧线处分别形成两个肌群。位于骨骼肌最外层的扁平状表层细胞,可能为慢肌增生生长的主要来源。躯干单侧慢肌肌纤维数目由孵化后6个增加至315个,总面积从13.18μm2增加到7 839.58μm2,孵化后13日龄的增生生长占优势,其他发育阶段,肥大生长一直占主导优势。
苌建菊赵金良苗田田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朱琼顾才弟
关键词:胚后发育增生肥大
鳜早期发育阶段慢肌生长特征
大多数鱼类中,骨骼肌是鱼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快肌和慢肌分别占据中轴肌肉不同的位置,并分别表现不同的生长特征。为了解鳜骨骼肌慢肌纤维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鳜孵化后1—33日龄个体第一背鳍开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慢肌...
苌建菊赵金良
关键词:发育增生肥大
文献传递
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鳃氯细胞调节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采用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鳃中氯细胞的分布,及其不同盐度(0、10、20、30)胁迫对氯细胞数目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氯细胞分布在鳃丝的鳃小片基部,根据其表面开口长度,可分为Ⅰ型(>6.5μm)、Ⅱ型(3.2~6.5μm)和Ⅲ型(<3.2μm)3种亚型;不同盐度下氯细胞总数目变化趋势为盐度10<盐度20<盐度0<盐度30;从盐度0转移到盐度10后,氯细胞总数目减少,主要是由于Ⅰ型氯细胞数目显著下降;盐度20中的氯细胞数量高于盐度10,但不显著;盐度30中的氯细胞数量随Ⅲ型氯细胞数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盐度条件下Na+-K+-ATPase免疫反应性细胞均分布在鳃丝的鳃小片基部。本研究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可通过改变鳃氯细胞数量和形态结构来适应环境中的盐度变化,推测Ⅰ型氯细胞和Ⅲ型氯细胞分别在低盐、高盐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庄青青赵金良赵丽慧苌建菊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盐度胁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