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金涛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杂交
  • 6篇尼罗
  • 6篇尼罗罗非鱼
  • 6篇罗非鱼
  • 4篇微卫星
  • 3篇杂交后代
  • 3篇后代
  • 3篇F
  • 2篇性状
  • 1篇形态性状
  • 1篇遗传育种
  • 1篇抑素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育种
  • 1篇杂交子一代
  • 1篇生长抑素
  • 1篇生长抑素受体
  • 1篇生长抑素受体...
  • 1篇实时荧光

机构

  • 8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池州市秋浦特...

作者

  • 8篇郭金涛
  • 7篇赵金良
  • 3篇李思发
  • 3篇罗明坤
  • 2篇颜标
  • 2篇唐首杰
  • 1篇梁从飞
  • 1篇苗田田
  • 1篇伍勇
  • 1篇许淼洋
  • 1篇范武江
  • 1篇代威
  • 1篇甘远迪
  • 1篇李传阳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_1亲本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查明在广州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的第一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杂交F1群体的亲本信息,以原杂交试验中的亲本群体及杂交F1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基因重组法推测F1的亲本数目。结果发现:86对微卫星引物中有74对稳定扩增;筛选出14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不同等位基因的引物,对杂交F1进行扩增,发现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等位基因在F1中均结合为杂合基因型,证实杂交F1为真杂交种;应用基因型重组法根据各位点在F1中的基因型,对比其亲本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推测F1中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是来自于母本或父本,进而判断F1真实有效的父母个体的等位基因,推测出最小的有效亲本数目为一雌一雄,表明F1可能互为全同胞,为尼萨罗非鱼杂交种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郭金涛赵金良颜标唐首杰李思发范武江叶卫符云陈辉崇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亲本微卫星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F_1家系亲权关系微卫星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2代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对3组不同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F1家系内亲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个微卫星位点中共筛选出20个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含13个种间特异性和7个共享带差异位点。尼萨杂交F1中,平均等位基因2.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39,位点多态性较高。3个尼萨杂交F1家系组间遗传距离0.362~0.504,组内个体间遗传距离0.245~0.316,组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组间。利用3个种间特异位点组合,可对3个不同家系组父、母本个体进行鉴别。通过对各组亲本与子代位点基因型分析,家系A、B和C组分别使用4、8和12个特异位点组合进行亲权鉴定,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99.99%、99.99%、99.91%,家系A、B组分别含3个半同胞家系,家系C组含2对非同胞或4个半同胞家系。
罗明坤郭金涛赵金良叶卫符云陈辉崇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杂交家系微卫星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F2主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为开发利用我国面积广阔的咸淡水资源,培育耐盐性强、生长快的罗非鱼新品种,上海海洋大学利用人工杂交方法开展了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远缘杂交试验,成功获得了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代,兼有生长快和耐盐强的特点。因...
郭金涛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杂交后代
文献传递
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的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可数性状中,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的背鳍、臀鳍、胸鳍、腹鳍与斑鳜、鳜鱼间均无明显差异。框架可量性状分析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头后背前隆角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比斑鳜隆起明显;在躯干长轴、躯干纵轴及躯干背腹比上,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均介于斑鳜、鳜鱼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鳜单独聚为一组,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与鳜鱼聚为一组。判别公式分析表明,斑鳜、鳜鱼、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81.8%、85.2%、58.8%。判别分析散点分布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表现偏鳜鱼。杂交鳜子二代各形态特征较子一代有一定分化。研究结果为杂交鳜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淼洋郭金涛赵金良钱叶周吴超钱德
关键词:斑鳜鳜鱼杂交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F2(Ho=0.739),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郭金涛赵金良颜标唐首杰李思发叶卫符云陈辉崇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杂交后代微卫星标记
鳜两种生长抑素受体cDNA全长克隆与组织表达
2012年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脑中2种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2和SSTR3)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鳜SSTR2 cDNA全长1 820 bp,含开放阅读框1 146 bp,编码382个氨基酸;SSTR3 cDNA全长1 874 bp,含开放阅读框1 458 bp,编码486个氨基酸。SSTR均由5个结构区域组成:N端、7个转膜区(TMD)、3个细胞外袢(ECLs)、4个细胞内袢(ICLs)和C末端。NJ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鳜SSTR2和SSTR3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两者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51.2%,表明它们是由不同基因编码而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鳜SSTR2和SSTR3 mRNA的组织表达特征,它们均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SSTR2 mRNA在肝中表达量最高,SSTR3 mRNA在胃中表达量最高。SSTR2、SSTR3表达差异反映它们可能参与不同生理调控作用。
代威赵金良苗田田郭金涛
关键词:生长抑素受体2CDNA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F_1、F_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臀鳍棘数相同外,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2的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无显著差异,而头长/全长、D5-6/全长、D7-8/全长、D9-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杂交F1,躯干长/全长、尾柄长/全长、D1-2/全长、D5-7/全长、D7-9/全长等参数显著小于杂交F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2与杂交F1先聚为一类,再依次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聚类。分别建立了不同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与框架性状的判别公式,判别正确率高低依次为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杂交F2;利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1进行判别,被判入尼罗罗非鱼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92.9%、可量与框架性状57.1%);利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杂交F1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2判别,被判入杂交F1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68.6%、可量与框架性状77.2%)。主成分分布图显示,杂交F1、F2均位于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与尼罗罗非鱼重叠分布较多,杂交F2分布重叠区域较F1分散。以上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形态性状介于亲本之间,遗传了双亲的形态特征,且有一定的偏母遗传;杂交F2大部分形态特征遗传了杂交F1,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2个杂交世代中亲子间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罗非鱼杂交育种研�
郭金涛赵金良甘远迪罗明坤李思发叶卫符云陈辉崇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杂交后代形态性状遗传育种
不同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亲本群体的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从86对尼罗罗非鱼遗传图谱标记中筛出17对种间差异性微卫星引物,分别对杂交亲本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新吉富群体,奥利亚罗非鱼以色列群体、茂名群体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罗非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新吉富(2.8)>苏丹(2.72),以色列(2.96)>茂名(2.6);遗传杂合度:苏丹(0.73)>新吉富(0.68),以色列(0.89)>茂名(0.56);多态性含量:苏丹(0.58)>新吉富(0.51),以色列(0.56)>茂名(0.52),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分别以新吉富、茂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057,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与新吉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7,奥利亚罗非鱼以色列群体与茂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268,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与奥利亚罗非鱼茂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伍勇赵金良简伟业郭金涛罗明坤李传阳梁从飞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亲本群体微卫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