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成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软骨
  • 8篇关节
  • 7篇软骨下骨
  • 6篇骨关节
  • 6篇骨关节炎
  • 6篇关节炎
  • 5篇关节软骨
  • 4篇膝关节
  • 3篇原发性骨关节...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生成
  • 2篇软骨损伤
  • 2篇骨软骨
  • 2篇骨软骨损伤
  • 2篇骨损伤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增生
  • 1篇压应力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汪爱媛
  • 9篇袁雪凌
  • 9篇卢世璧
  • 9篇王永成
  • 9篇彭江
  • 8篇郭全义
  • 7篇孟昊业
  • 2篇王程
  • 1篇许文静
  • 1篇陈继营
  • 1篇余晓明

传媒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兔骨软骨缺损自发性修复模型中软骨下骨重塑与软骨再生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兔骨软骨缺损自发性修复模型中软骨下骨重塑与关节软骨再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取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于单侧股骨髁间关节面制造直径4mm、深3mm的骨软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1、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动物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据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micro-CT扫描重建分析软骨下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评估软骨修复效果以及与软骨下骨重塑的相关性。结果骨软骨损伤可自发性修复,随时间推移,缺损区逐渐被修复组织填充平整,缺损区内软骨下骨板逐渐向上迁移,骨矿物质密度、骨体积分数、组织矿化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逐渐增加,而骨小梁间隙宽度逐渐下降,除骨小梁厚度4、12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修复为主,透明软骨少见;随时间推移,术后标本ICRS组织学评分逐渐增加,除4、12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下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中,除骨小梁间隙宽度与ICRS组织学评分成负相关(r=0.584,P=0.039)外,其余各参数均与其成正相关(r=0.680~0.891)。结论兔骨软骨缺损自发性修复模型中,软骨下骨重塑与软骨再生既密切相关又独立发生,软骨下骨的快速重塑可能对关节软骨修复效果有负面影响。
王永成孟昊业袁雪凌彭江郭全义卢世璧汪爱媛
关键词:骨软骨损伤关节软骨软骨下骨
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软骨-软骨下骨复合单元改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胫骨平台软骨和软骨下骨病理改变特点,评价不同OA期别的骨形态计量学,探讨软骨和软骨下骨在OA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膝原发性OA患者(n=40)自愿捐赠的新鲜胫骨平台标本。大体观察后在胫骨平台内、外侧中央负重区取软骨一软骨下骨复合体并切割等分为A、B两组。A组行番红O/固绿染色,参照Mankin评分标准评分并分1~4期,观察软骨及软骨下骨病理改变。B组用Mirco—CT扫描测量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根据Mankin评分,I期OA可见软骨浅表层纤维化、潮线复制,Ⅱ期OA可见软骨磨损腐蚀、微骨折形成、血管侵入钙化软骨层,Ⅲ期OA可见多发性裂隙深达软骨下骨、软骨内囊肿、血管越过潮线生长、明显增厚的软骨下骨,Ⅳ期OA可见软骨全层缺失、软骨内化骨、软骨下骨暴露。随OA发展的期别增高,骨矿化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组织矿化密度(tissue mineralized density,TMD)、骨小梁数目(trabecula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呈增长趋势,骨小梁间隔(trabecular spacing,Tb.Sp)及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呈下降趋势,且OA各期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评价软骨退变的Makin评分与BMD、BVF、Tb.Th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SMI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软骨和软骨下骨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复合单元,在OA进展中相互影响。异常力学载荷引发骨重塑,微裂隙和血管等连接通道的存在提示软骨和软骨下骨间存在物质传递和分子交流。软骨下骨的特异性改变和软骨退变密切相关。
袁雪凌孟昊业王永成彭江郭全义许文静李丙岩王程汪爱媛卢世璧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下骨软骨
兔膝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下骨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兔膝骨关节炎发展进程中软骨下骨血管生成的时间依从性的变化,研究软骨下骨血管新生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交叉韧带切除组(ACLT组)、对照组,每组15只。ACLT组右膝前交叉韧带切除造模,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取材。取兔膝关节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切片行组织学番红O染色及OARSI病理评分,评价软骨退变。行免疫组化VEGF染色,观察软骨下骨中血管生成情况,同时用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骨软骨交界血管数量密度的计数检测。结果 ACLT组术后4周即可见软骨退变,8周和12周时退变进一步加重,番红O染色基质丢失、软骨变薄及裂隙生成、软骨下骨裸露。对照组无明显软骨退变,不同组关节软骨OARS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440.828,P<0.01)。切片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示ACLT组阳性表达,ACLT组的血管入侵软骨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且OA各时间点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72.733,P<0.01)。结论软骨下骨的血管生成是OA的早期病变,OA中骨-软骨复合单元的血管增生与软骨退变相关。血管侵入软骨的数量密度与OA发展呈时间依从性增加变化。
袁雪凌汪爱媛孟昊业王永成李丙岩王程彭江郭全义陈继营卢世璧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CECT法检测骨关节炎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复合单元交互作用改变及机制研究
节炎病因学复杂,是生物力学、生物学、基因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退行性关节病。本研究首次创新性地建立CECT非离子型造影剂增强软骨成像技术检测骨关节炎软骨的渗透性,为骨-软骨复合单元交互作用提供新的方法学研究手段,探索...
袁雪凌孟吴业王永成彭江郭全义汪爱媛卢世璧
关键词: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软骨下骨
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治疗策略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综述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治疗现状。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与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治疗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软骨损伤同时损害关节软骨和底层的软骨下骨,不同病因引起的骨软骨损伤病变的治疗方法不同,主要包括临床传统治疗方法和组织工程策略。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确切,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再生骨、软骨及骨-软骨界面,有效恢复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正常功能和力学特性。结论骨软骨损伤的治疗仍是骨科巨大挑战,其治疗策略应将软骨及软骨下骨作为不可分割的复合功能单元综合研究,为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王永成袁雪凌汪爱媛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骨软骨损伤关节软骨软骨下骨
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复合单元的改变和交互作用
目的 观察人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中不同OA期别的软骨和软骨下骨病理改变、血管新生、力学性能、分子基因水平等特点,评价骨-软骨复合单元的改变和交互作用,探讨软骨和软骨下骨在OA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材料与方法 取2012年...
袁雪凌孟昊业王永成彭江郭全义汪爱媛卢世璧
兔骨关节炎中血管增生与软骨渗透性能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OA不同时间点的软骨下骨与软骨特点,研究兔骨关节炎发展进程中软骨下骨血管生成及软骨渗透性能的时间依从性的变化,探索软骨下骨与软骨在OA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交流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
袁雪凌孟昊业王永成余晓明彭江郭全义汪爱媛卢世璧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退变血管生成渗透性
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复合单元的改变和交互作用
目的:观察人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中不同OA期别的骨-软骨复合单元改变和交互作用,探讨软骨和软骨下骨在OA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膝原发性OA患者(n=40)自...
袁雪凌孟昊业王永成彭江郭全义汪爱媛卢世璧
体外模拟压应力三维动态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压应力刺激兔软骨细胞复合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源性三维多孔支架培养组织工程软骨,探讨生物反应器中三维动态培养对软骨生长的促进效应。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四肢关节软骨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将第2代细胞复合于脱细胞软骨ECM源性三维多孔支架,静态预培养5 d后随机分为2组,A组继续静态培养,B组于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动态压应力加载(频率1 Hz,15%压缩应变)培养。3周后采用活-死细胞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及分布,定量检测支架中细胞的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胶原蛋白及DNA含量,进行力学分析检测弹性模量。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B组支架内细胞生长良好且分布均匀;A组细胞生长较差,中心区域失染。扫描电镜观察示,B组软骨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生长良好;A组软骨细胞明显减少,且分布散乱。生化成分分析示,B组胶原蛋白、GAG及DNA含量分别为(675.85±27.93)μg/mg、(621.72±26.75)μg/mg、(16.98±3.23)μg/样本,A组分别为(438.72±6.35)μg/mg、(301.63±30.51)μg/mg、(10.18±4.39)μg/样本,B组各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t=18.512,P=0.000;t=17.640,P=0.000;t=2.790,P=0.024)。力学性能测试示,B组弹性模量(0.67±0.09)MPa显著高于A组(0.49±0.16)MPa和空白支架(0.43±0.12)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应器模拟压应力三维动态培养优于普通静态三维培养,可提供有利于软骨细胞在ECM支架中生长的最佳环境,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良好方法。
王永成孟昊业袁雪凌彭江郭全义卢世璧汪爱媛
关键词: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