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

作品数:10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4篇胫骨
  • 3篇疗效
  • 3篇股骨
  • 2篇带线
  • 2篇带线锚钉
  • 2篇伊利扎罗夫技...
  • 2篇愈合
  • 2篇韧带
  • 2篇髓内
  • 2篇缺损
  • 2篇转子间
  • 2篇转子间骨折
  • 2篇锚钉
  • 2篇骨缺损
  • 2篇骨延长
  • 2篇股骨转子
  • 2篇股骨转子间
  • 2篇股骨转子间骨...
  • 1篇新生骨

机构

  • 10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李岩
  • 6篇张永红
  • 6篇王栋
  • 4篇王东
  • 4篇刘亮
  • 3篇孙海钰
  • 3篇栗树伟
  • 2篇张泽
  • 2篇王斌
  • 2篇陈斌
  • 2篇刘泽民
  • 1篇乔虎云
  • 1篇高远鹏
  • 1篇李娟
  • 1篇贾英伟
  • 1篇范伟
  • 1篇吕欣
  • 1篇李春江
  • 1篇王栋
  • 1篇刘旻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肩肘外科...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采用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重要性与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8-10手术治疗的29例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术中采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如果三角韧带在内踝止点附近断裂,在内踝止点处置入带线锚钉;如果在距骨止点附近断裂,在距骨止点处置入带线锚钉,再用尾部缝线编织缝合断端;如果是中部断裂,用韧带线缝合。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12~36)个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摄X线片测量健侧内踝间隙为(3.42±0.35)mm,患侧内踝间隙为(3.50±0.2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83~97(95.62±2.61)分,其中优18例,良10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0~2(1.11±0.05)分。结论三角韧带对于踝关节的稳定至关重要,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应积极手术探查损伤位置并重建三角韧带,同时配合系统的康复锻炼,术后可以使患者得到满意的功能恢复。
陈斌李岩李飞高远鹏张宇刘晓虎苏昱煊王东孙海钰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带线锚钉内固定韧带修复
"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胫骨骨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47.0±9.7)岁。其中7例为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感染,4例为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手术行清创,敏感抗生素骨水泥置入,根治性切除死亡或感染的骨段后,所有患者骨缺损长度为(6.6±2.9)cm,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移治疗。所有患者在搬移骨块与对合端接触后采用"手风琴"技术治疗。记录骨搬移过程中的对合时间、"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愈合时间以及骨搬移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在对合端进行植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7±0.5)年。对合时间为(30.8±6.8)周,"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为(43.1±8.4)d,愈合时间为(31.6±9.0)周。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疼痛,3例患者出现踝关节僵硬,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马蹄足畸形。结论:在Illizarov方法基础上使用"手风琴"技术,可以加速搬移骨段矿化,促进对合端骨愈合,无需手术植骨,可有效解决胫骨骨缺损。
刘亮王栋李岩刘少皇张泽张永红
关键词:胫骨伊利扎罗夫技术骨再生骨延长术
依诺肝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过程及其分泌外泌体的影响
2020年
目的:研究依诺肝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过程及其分泌外泌体的影响。方法:提取4周龄雄性SD大鼠的BMSCs,对其表面抗原和多系分化潜能进行鉴定,诱导其向成骨方向分化。10 IU/mL依诺肝素处理BMSCs 14 d后,采用试剂盒法提取BMSCs分泌的外泌体,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检测外泌体CD63表达,茜素红染色分析BMSCs的成骨化,分别检测BMSCs及外泌体中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水平。结果:分离培养的BMSCs呈长梭形,形态均匀一致,高表达CD29和CD44,低表达CD34和CD45,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征;提取外泌体成椭圆形,直径30~80 nm,表达CD63。茜素红染色提示依诺肝素处理组矿化结节数较空白对照组低。依诺肝素处理组BMSCs骨钙素[(48.81±8.23)ng/mL]和BMP-2[(311.45±27.59)pg/mL]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80.43±10.74)ng/mL和(399.23±32.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BMSCs细胞数量来源的依诺肝素干预下的外泌体中骨钙素[(1.45±0.15)ng/mL]和BMP-2[(18.47±0.54)pg/mL]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1.00±0.12)ng/mL]和(9.07±0.3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诺肝素处理可以抑制BMSCs成骨化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依诺肝素直接抑制BMSCs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及BMP-2的表达以及间接通过诱导BMSCs中的骨钙素及BMP-2以外泌体形式排出从而进一步减少BMSCs成骨相关蛋白水平有关。
范伟李岩李春江栗树伟刘亮王斌王东孙海钰
关键词:依诺肝素骨髓细胞骨钙素成骨分化外泌体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治疗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扩髓与否的有限元分析
2024年
背景: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需要扩髓的问题尚有争议,一些人认为不扩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高龄患者术中风险,但此举是否会降低髓内钉支撑效果,尚无依据。另一些人认为扩髓可选择直径更粗的髓内钉,获得更好的力学支撑,但基础研究显示此方法存在脂肪栓塞、破坏骨质(尤其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等风险。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治疗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扩髓与不扩髓的力学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一名健康志愿者,CT扫描其股骨获取DICOM格式文件,顺序导入Mimics、Geomagic Wrap、SolidWorks、Hypermesh、Ansys软件处理文件,得到A3.1型、A3.2型及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与9,11 mm直径、170 mm长度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进行装配,赋予材料属性,设定各接触面相互作用关系及定义载荷及边界条件,之后进行求解。观察不同模型中股骨应力分布、内固定应力分布、股骨位移及内固定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各型骨折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时股骨应力均小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A3.3型骨折股骨最大应力值大于A3.1型和A3.2型;②各型骨折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时内固定应力均大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A3.3型骨折内固定最大应力值大于A3.1型;③扩髓与非扩髓对股骨及内固定位移影响较小,应力影响较大;④提示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可使股骨应力减小,内固定整体承担应力增大,远端锁钉承担应力减小;与非扩髓髓内钉固定相比,采用扩髓髓内钉固定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刘泽民王栋李岩刘旻陈斌王钞崎吕欣张永红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有限元分析
髓内与髓外系统骨钉置入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综合效果评价被引量:13
2013年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李岩王东孙海钰刘亮栗树伟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骨折
分期治疗股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股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合并骨不愈合和骨缺损患者经分期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20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经分期治疗的股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患者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9~59岁,平均(30±15)岁;原始外伤为开放伤10例,闭合损伤7例;初次固定为内固定11例,外固定6例。经一期控制感染;二期根据骨缺损情况分别选用骨搬移重建骨组织者6例,应用骨移植者11例。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33个月。患者带外架时间为11~30个月;其中二期骨搬移带架时间15~28个月,中位数为27(17.25,28.5)个月;二期植骨术带架时间11~20个月,中位数为18个月(17,19)。接受二期植骨患者手术次数为2~3次,平均2(2,3)次,接受二期骨搬移患者手术次数为3次,平均3(3,3)次。感染均获得治愈。末次随访Paley骨愈合评价均为优。结论分期治疗股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疗效可靠。术前准确判断感染范围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组织缺损范围,缩短治疗时间。
王栋王栋乔虎云乔虎云王宝娜李岩李岩李超李超贾英伟
关键词:外固定架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股骨骨折
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治疗的46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33例,女13例;年龄12—68岁,平均45.3岁;骨不连部位:胫骨40例,股骨6例。37例患者采用骨搬运技术,9例患者采用骨诱导膜技术。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46例患者术后获9~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搬运技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4—11个月);无伤口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个月(4~11个月);有1例患者再次感染。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优34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为93.5%。骨搬运技术治疗结果:胫骨骨不连优28例,良4例,中1例;股骨骨不连优1例,良2例,中1例。骨诱导膜技术治疗结果:胫骨骨不连优3例,良3例,中1例;股骨骨不连优2例。结论骨搬运技术和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均满意。根据骨缺损的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对于胫骨的,我们建议使用骨搬运技术;而对于股骨的,建议使用骨诱导膜技术。
刘亮栗树伟李岩王东
关键词:胫骨不愈合骨延长
解剖锁定板是否联合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2023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解剖锁定板内固定联合与不联合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reconstruction of coracoclavicular ligament with thread anchor,RCLTA)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自建库至2022年6月所有比较解剖锁定板内固定联合与不联合RCLTA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资料(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喙锁间距、末次随访Co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运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共279例。其中重建组行解剖锁定板内固定联合喙锁韧带(coracoclavicular,CC)重建138例,非重建组行单纯解剖锁定板内固定1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重建组手术时长短于重建组[MD=8.88,95%CI(3.76,13.99),P<0.05],末次随访喙锁间距大于重建组[MD=-0.43,95%CI(-0.66,-0.20),P<0.05],末次随访Co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重建组[MD=4.67,95%CI(1.52,7.82),P<0.05],骨折愈合时间长于重建组[MD=-0.98,95%CI(-1.94,-0.02),P=0.04]。而非重建组与重建组在切口长度[MD=0.34,95%CI(-0.17,0.86),P=0.19]、住院时间[MD=-0.69,95%CI(-1.51,0.12),P=0.10]、术中出血量[MD=11.66,95%CI(-2.31,25.63),P=0.10]及术后并发症[OR=1.07,95%CI(0.42,2.71),P=0.89]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解剖锁定板内固定相比,解剖锁定板联合RCLTA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末次随访喙锁间距小、Co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骨折愈合时间短、联合RCLTA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该结论有待于进一步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验证。
刘泽民张经王栋李岩常诗语张永红
关键词:喙锁韧带重建META分析
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4,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结论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
曾纳新曹政游艺甘萌彭新宇徐威吴文皋许进军汤银魁王栋王斌李岩张永红秦泗河
关键词:胫骨伊利扎罗夫技术骨膜糖尿病足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胫骨骨搬移术后新生骨段矿化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在胫骨截骨端置入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胫骨骨搬移术后新生骨段矿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因胫骨骨缺损接受骨搬移术治疗的患者77例,其中44例患者在胫骨截骨端置入外源性rhBMP-2(rhBMP-2试验组),33例患者进行单纯胫骨截骨骨搬移术(常规治疗组)。rhBMP-2试验组患者骨缺损范围为3.0~20.3 cm,平均(7.9±4.0)cm;常规治疗组患者骨缺损范围为3.1~18.9 cm,平均(8.0±4.1)cm。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手术治疗,术后第1日开始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复查时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搬移区骨痂生长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骨愈合时间,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7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rhBMP-2试验组随访时间为7.3~53.6个月,平均(23.6±9.5)个月;常规治疗组随访时间为9.8~60.0个月,平均(30.0±14.5)个月。末次随访时,rhBMP-2试验组患者患肢功能优良率为84.1%(37/44),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75.8%(25/33)。rhBMP-2试验组患者骨愈合指数为(39.0±13.8)d/cm,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48.0±14.2)d/cm(t=−2.778,P=0.007)。77例患者中共38例患者出现针道反应,在减少运动量、加强针道护理、提高换药频率后,针道反应消失;2例患者的力线出现轴向偏移,在调整环形外固定器后矫正;1例患者在骨搬移治疗结束时发现对合端对位稍差,因对骨愈合影响较小,未予特殊处理。结论:rhBMP-2可以加速胫骨骨搬移术后牵张区骨痂的成骨矿化,是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张泽张进王栋李岩李娟张茹琦刘少皇张永红
关键词: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ILIZAROV技术胫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