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瀚霖

作品数:25 被引量:47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灯影组
  • 10篇四川盆地
  • 10篇盆地
  • 7篇油气
  • 7篇震旦
  • 7篇勘探
  • 5篇储层
  • 4篇震旦系
  • 4篇拉张
  • 4篇成藏
  • 3篇叠层石
  • 3篇油气勘探
  • 3篇震旦系灯影组
  • 3篇储层特征
  • 2篇等值线
  • 2篇地貌
  • 2篇地貌单元
  • 2篇地质
  • 2篇电成像
  • 2篇盐岩

机构

  • 16篇中国石油天然...
  • 13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中国石油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华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5篇彭瀚霖
  • 14篇张玺华
  • 11篇刘树根
  • 10篇宋金民
  • 10篇田兴旺
  • 9篇孙玮
  • 8篇罗冰
  • 5篇李智武
  • 4篇田艳红
  • 4篇文龙
  • 4篇山述娇
  • 3篇丁一
  • 3篇王云龙
  • 3篇王文之
  • 3篇林彤
  • 2篇白志强
  • 2篇杨跃明
  • 2篇李勇
  • 2篇罗平
  • 2篇钟佳倚

传媒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天然气勘探与...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天然气技术与...
  • 1篇第五届中国石...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深层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被引量:80
2016年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储层的新类型。四川盆地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遍布全盆,岩石结构具有全盆地相似性,灯二段以凝块石和葡萄石为主,灯四段以纹层石和叠层石为主。灯二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喀斯特孔洞、葡萄-花边状孔洞、微生物体腔孔、微生物格架间孔和凝块间溶孔,灯四段则以窗格孔和喀斯特孔洞为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风化壳喀斯特作用。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的雷四段,主要为叠层石和凝块石,储集空间主要为微生物窗格孔和格架孔。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礁滩(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埋藏溶蚀作用。目前,在灯影组和雷四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均已发现大型气田,并具有非常广阔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西部中北段是深层-超深层海相领域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刘树根宋金民罗平QING Hairuo林彤孙玮李智武王浩彭瀚霖余永强龙翼万元博
关键词:灯影组雷口坡组叠层石储层特征四川盆地
川北南江地区中下寒武统混积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中下寒武统是四川盆地北部潜在的重要油气勘探层位。以米仓山地区杨坝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剖面实测和薄片鉴定,对南江地区中下寒武统混合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同一岩层内由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但是两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常相互叠加,频繁交替,形成类型复杂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建立了南江地区中下寒武统的混合沉积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尹柯惟刘树根宋金民李智武孙玮丁一彭瀚霖
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理论被引量:57
2015年
利用四川盆地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资料,结合测井、岩心等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四川盆地构造特征、作用、演化过程对油气成藏要素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复杂,主要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的联合控制。(1)"兴凯"和"峨眉"地裂运动形成的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开江-梁平拉张槽控制了原生油气地质条件的发育,特别是对烃源岩和储集层展布的控制作用明显,致使烃类的富集区集中在这两个拉张槽周缘地区;(2)加里东和印支古隆起成为区域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油气向古隆起高部位运聚并形成古油气藏;(3)盆山结构对保存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天然气的最终聚集。因而,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应重点选择拉张槽、古隆起与原地隆起-盆地区或突变型盆山结构区三者相叠合的区域。
刘树根孙玮宋金民邓宾钟勇罗超冉波田艳红李智武彭瀚霖尹柯维
关键词:古隆起四川盆地海相油气
四川盆地中部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被引量:46
2014年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层位。根据钻井资料、测井数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氧稳定同位素和主元素等分析,对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是龙王庙组主要的储集岩性,成岩作用主要有建设性、破坏性和保持性。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溶蚀、破裂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保持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胶结、白云石化和泥晶化作用。揭示了颗粒滩微相是龙王庙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基础条件,海水白云石化、准同生期淡水溶蚀和烃类(有机酸)充注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田艳红刘树根赵异华宋金民宋林珂孙玮梁锋张长俊李俊良尹柯惟王晨霞吴娟林彤白志强彭瀚霖陈会芝
关键词:四川盆地下寒武统储层成岩作用
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1
2016年
近期在四川盆地川中安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发现了大气藏,持续深化优质储层展布规律、源储配置关系等地质认识,对拓展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层序格架特征、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过程对储层发育和分布、源储配置关系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德阳—安岳古裂陷总体上呈北西向展布,具有北宽陡、南窄缓的形态特征,且存在灯二期、灯四期2个裂陷边界,其中灯二期裂陷在德阳—内江一带呈"U"形展布;(2)灯影组可划分为4个Ⅲ级层序(SQ1~SQ4),SQ3时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可识别出完整的海进超覆和海退进积沉积反射结构,发育灯四段早—中期台缘带;(3)古裂陷在震旦系沉积之前就已有雏形,前震旦裂谷的继承性活动影响了震旦系的沉积充填及岩相展布;(4)SQ2、SQ4时期分别形成的灯二、灯四段裂陷边缘以及SQ3时期形成的灯四段早期台缘带是优质储层的有利分布区带;(5)环古裂陷下寒武统烃源区的灯二、灯四段边缘均具有侧接式源储配置关系,古裂陷东侧向川西北延伸的边缘带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潜力。
文龙杨跃明游传强张玺华彭瀚霖王文之罗冰罗文军
关键词:震旦纪气藏形成沉积构造背景沉积充填
兴凯地裂运动对四川盆地灯影组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被引量:42
2013年
早寒武世兴凯地裂运动形成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通过拉张槽东西两侧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的对比研究,发现拉张槽对灯影组风化壳喀斯特、埋藏溶蚀、热液作用和储层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靠近拉张槽,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强,灯影组储层溶蚀洞穴发育,储层沥青含量高,有机质酸埋藏溶蚀作用和热液作用强,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储层物性好。拉张槽东侧由于断裂裂缝系统更发育,灯影组的埋藏溶蚀作用、晚期硅质热液活动和热液溶蚀作用强度要大于拉张槽西侧。
宋金民刘树根孙玮武文慧王国芝彭瀚霖田艳红钟勇
关键词:灯影组四川盆地
蜀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成藏演化与气藏分布规律
2025年
蜀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是目前四川盆地增储上产的主力层系之一,但由于该地区储层类型多样,天然气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演化特征仍然不明。通过天然气组分与碳同位素特征明确天然气来源,根据流体包裹体特征,结合典型构造与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确定油气充注期次与时间;应用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恢复油气成藏关键时期茅口组顶面构造形态,从圈闭形成演化与油气充注间的耦合关系剖析研究区油气成藏演化。结果表明:①蜀南地区茅口组天然气主要成分CH_(4)含量均大于95%,H_(2)S含量较低,是典型的干气,为高—过成熟阶段的原油裂解气;主要来源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同时存在中二叠统茅一段烃源岩混合。②蜀南地区茅口组存在5期烃类充注:第Ⅰ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油藏初始形成阶段;第Ⅱ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古油藏大量充注阶段;第Ⅲ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油气藏形成阶段;第Ⅳ期早白垩世—中白垩世晚期古气藏形成阶段;第Ⅴ期晚白垩世至今古气藏调整与定型阶段。③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受泸州古隆起发育控制,位于古隆起核部或翼部构造高点形成早期古油藏聚集,具“印支期古油藏高位聚集”特征;燕山早—中期,随着持续深埋,古隆起继承性发育,得胜、牟家场等构造高部位古油藏持续充注,同时原油开始逐渐裂解,此时为古油气藏演化阶段。到燕山晚期,泸州古隆起逐渐解体,持续深埋,古油气藏转化为古气藏,具“燕山期古油藏裂解成气”特征;喜马拉雅期至今,泸州古隆起完全解体,受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与古隆起控制,古气藏发生调整与定型,形成现今气藏,具“喜马拉雅期弱调整富集成藏”特征。
高兆龙李跃杰张玺华袁海锋彭瀚霖郝毅曹华姚倩颖朱可丹
关键词:茅口组成藏模式
川北地区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特征
灯影期为隐生宙-显生宙交界的特殊时期,特殊的海洋环境造就了蓝菌的繁盛,形成了特殊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系统。尤其在四川盆地北缘灯影组白云岩中,发育大量球状、丝状蓝细菌。根据两者形态学特征:球状蓝菌形成了房室型、树枝型、链球型...
彭瀚霖刘树根宋金明
关键词:碳酸盐岩发育特征微生物
四川盆地西北部灯影组深水沉积的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20年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作为四川盆地重要控藏地质单元,其成因演化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通过野外地质研究,发现盆地西北部上震旦统灯影组发育深色泥晶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硅质岩的深水相沉积,与邻区灯影组巨厚台地边缘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呈巨大岩相差异,揭示了灯影组四段深水盆地相—斜坡相—台缘丘滩相—局限台地相完整相序,进一步明确了灯影期德阳—安岳裂陷的性质,提出晚震旦世盆地西北部地区已具台—盆分异沉积格局,但盆地中部高磨地区裂陷内灯影组发育藻白云岩浅水沉积,裂陷内外地层厚度差异为后期岩溶侵蚀作用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地质、地震综合研究提出:①现今德阳—安岳裂陷及周缘灯影组厚度差异是"早期伸展作用下的沉积相分异、桐湾期岩溶侵蚀改造"的地质叠加效应,其性质上具有"北段沉积作用主导,中、南段岩溶侵蚀作用主导"的分段性;②盆地中西部地区灯影组构造分异控制地貌分异,发育深水相沉积及灯二段、灯四段两期巨厚的沉积型台缘带,呈北东走向,而盆地中南部地区灯影组发育侵蚀洼地侵蚀台地,呈近南北向展布;③剖析盆地中西部地区灯影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的油气聚集效应,该区是裂陷中心生烃区、沉积型台缘带的有利叠合区,具有生、储、盖成藏三要素包裹式的耦合特征,有利于灯影组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张玺华彭瀚霖文龙李勇钟佳倚马奎罗冰田兴旺
关键词:晚震旦世灯影组深水相成藏要素油气聚集带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成因被引量:25
2016年
为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储层特征及成因,以钻井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区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特征、成因。结果表明:灯影组储集岩类以凝块状云岩、砂屑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溶蚀孔洞为特征;沉积相是储层的物质基础,藻丘和颗粒滩亚相控制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溶蚀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同生期溶蚀增加储层的比表面积,为后期岩溶提供有利的物性条件;表生期溶蚀控制优质储层在纵向上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距离不整合面100m以内;埋藏期溶蚀对储层总孔隙度改变不大,但使前期较分散的储层趋于富集。早期裂缝(第一~三期)为各期流体及烃类充注提供导引作用,晚期裂缝(第四~五期)改善灯影组储层的渗透能力。该结果对研究区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王文之杨跃明张玺华邹定永马松华孙奕婷彭瀚霖
关键词: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储层成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