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绍英
- 作品数:29 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一种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新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方法,该方法采用人表皮干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经过人胎盘IV型胶原修饰的同种无细胞真皮基质作为支架,利用气液界面分离培养法复合构建为一种有活性的双层组织工程皮肤。该方法构建的...
- 李宝兴董丽李宝明马绍英李靖张乃丽周沫王旭昇刘晓明张育敏陈学英李幼忱赵亚平
-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小白猪1头,取背部及两侧皮肤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2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2.2~2.3 kg,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20)。对照组制备5.0 cm×0.5 cm腹壁缺损,单纯缝合关闭缺损。实验组制备5.0 cm×2.5 cm腹壁缺损,用同样大小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简称"补片")修复,补片基底膜面朝向肠管。术后观察是否有疝形成,比较两组腹腔内脏器粘连情况,以及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和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最大张力,组织学观察补片是否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及其在体内的生物学转归。结果实验动物均无疝形成。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和腹壁融为一体,补片皮肤面和脏器面均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补片处于新生组织掺入重建过程。实验组1只动物补片和腹腔内脏器粘连较重(2级),5只发生了轻微粘连(1级),12只无粘连(0级);对照组1只轻微粘连(1级),5只无粘连(0级);两组粘连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8,P=0.425)。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最大张力为(13.0±5.5)N,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为(13.6±4.0)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83)。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中有大量小血管,并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补片边缘偶见巨噬细胞,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由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术后6个月,补片及周围炎性反应消退,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补片和肌筋膜层由有纤维结缔组织愈合。结论补片修复兔腹壁缺损取得了较好效果,补片-腹壁肌筋膜层愈合,其吻合处的力学强度达到了自体腹壁单纯缝合吻合的力学强度,补片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
- 马绍英王旭昇董丽李幼忱周沫赵亚平李宝兴
- 关键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腹壁缺损
- 煅烧骨结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犬牙槽嵴的保持
- 2022年
-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对骨缺损部位进行重建,即在骨缺损处植入支架材料,再采用生物屏障膜建立稳定的成骨环境,保证成骨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的:观察煅烧骨结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拔牙窝填充的成骨效果。方法:采用高温煅烧法将牛松质骨制成煅烧骨,采用去表皮、脱细胞等方法将猪断层皮片制成脱细胞真皮基质,MTT法检测两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取9只比格犬,拔除下颚两侧第2,4前磨牙,拔牙窝内植入煅烧骨后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分离颊舌侧牙龈并拉拢缝合,关闭拔牙创。术后1,3,6个月,采用锥形束CT、X射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评价成骨效果。实验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编号CIRP-IACUC-(R)2018081。结果与结论:(1)两种材料浸提液分别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良好,无空泡、死亡现象,MTT法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均在85%以上,无明显的细胞毒性;(2)动物实验下颌骨锥形束CT检测显示,随着愈合时间延长,植入部位的相对灰度值逐渐增高,拔牙创内的成骨量增加;(3)动物实验X射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植入部位成像均匀、无明显成骨;术后3个月,植入部位有部分成骨;术后6个月,植入部位有明显成骨;(4)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术后1个月,拔牙窝内有大量新形成的骨小梁结构,骨小梁排列均匀,煅烧骨部分被吸收;术后3个月,见粗大骨小梁结构,伴有大量软骨,残留少量的煅烧骨;术后6个月,拔牙创接近愈合,形成成熟骨组织,可见骨单元结构,已观察不到煅烧骨;(5)结果表明,煅烧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拔牙窝的填充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
- 李晶乔玮任晓琦石浩杨婷马绍英苏成忠李宝兴赵亚平
- 关键词:煅烧骨脱细胞真皮基质引导骨再生
- 生物衍生骨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的生物相容性被引量:7
- 2008年
- 背景:生物衍生骨材料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还需验证。目的:评价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体外观察性实验,于2007-08/2008-01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医用组织库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山西省医用组织库生产的人松质骨;体外分离培养1周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经脱脂、脱钙、去抗原等步骤制备生物衍生骨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超微结构。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生物衍生骨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PKH26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培养,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在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骨材料上的贴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生物衍生骨材料的形态结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上的生长、增殖情况。②生物衍生骨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所制备的生物衍生骨材料呈白色,扫描电镜观察呈规则的疏松多孔结构,孔隙间有微孔相互连通。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可见PKH26标记的细胞,显示红色荧光;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在材料上附着生长,细胞形态呈梭型或多角形,与材料贴附紧密。结论:实验制备的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细胞毒性低,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张乃丽李宝兴赵亚平张康容马洪强马绍英刘晓明张育敏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生物相容性
- 一种新型可塑形骨填充材料的制备及骨修复能力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制备一种黏性载体和成骨基质颗粒均来源于人骨的可塑形骨填充材料,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其安全性和骨诱导能力。方法取自愿捐赠的人体长骨,采用粉碎、清洗、脱矿等方法制备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颗粒,再将DBM颗粒经温浴法制备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将BMG及DBM颗粒混合制备成可塑形骨填充材料(实验组);以单纯DBM颗粒作为对照组。取15只6~9周龄健康雄性无胸腺裸小鼠,于两侧臀中肌与臀大肌间制备肌间空隙,均植入实验组材料,术后1、4、6周处死动物,行HE组织学染色评价异位成骨效果。取8只9月龄日本大耳兔,于两侧后肢髁骨处制备直径6 mm骨缺损,左、右侧分别填充实验组和对照组材料,术后12、26周处死动物,行Micro-CT及HE组织学染色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异位成骨实验HE染色示,术后1周可观察到大量软骨细胞,术后4、6周可观察到明显新生软骨组织。兔髁骨缺损修复实验HE染色示,术后12周,部分材料被吸收,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观察到新生软骨;术后26周,大部分材料被吸收,对照组可观察到大量新生骨,实验组可观察到新生骨单元结构。Micro-CT观测示,实验组成骨速率及成骨面积均优于对照组。骨形态计量学参数检测示,两组术后26周各参数均较术后12周显著增加(P<0.05)。术后12周,实验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周,实验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可塑形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骨诱导活性,是一种良好的骨填充材料。
- 李晶任晓琦乔玮石浩杨婷马绍英李宝兴赵亚平
- 关键词:脱钙骨基质骨基质明胶骨诱导
- 可塑形脱矿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的制备与细胞相容性被引量:2
- 2013年
- 背景:应用预制成形的材料修复不规则骨缺损时,常出现材料与骨缺损形状不匹配的问题,制备可任意塑形骨泥对促进不规则骨缺损的愈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构建可塑形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筛选最佳复合比例并评价其细胞相容性。方法:选取合格供体皮质骨制备脱钙骨基质。分别配置浓度为0.75%,1.5%,3%,4.5%的透明质酸溶液并检测其黏度,以450 mg脱钙骨基质与上述各浓度透明质酸溶液1 mL混合,制备不同比例的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37℃条件下将骨泥浸泡在PBS平衡液中,观察其离散时间,筛选最佳复合比例的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应用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浸提液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1,4,7 d采用CCK-8法检测骨泥的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随透明质酸浓度的增加其溶液黏度增大,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的离散时间延长,3%浓度的透明质酸与450 mg脱钙骨基质复合制备的骨泥具有良好可塑形能力,离散时间为8 h,为最佳复合比例。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浸提液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1,4,7 d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3.72%,101.65%,97.68%,细胞毒性级别为0或1级。表明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复合质量比为15∶1制备的骨泥具有良好的可塑形能力及抗离散能力,细胞毒性轻微。
- 张乃丽张育敏周沫杨婷王旭昇马绍英徐伟俊董丽李宝兴
- 关键词:材料生物相容性骨组织构建透明质酸细胞相容性
- 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培养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方法,并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分别通过Dispase-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表皮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MTT比色法对细胞的增殖动态进行测定,免疫组化法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可在体外快速贴壁生长、增殖,活力较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结论通过Dispase-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分别获得的表皮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体外能够快速扩增、培养,可为下一步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充足、可靠的细胞源。
- 董丽周沫李宝兴赵亚平马绍英李幼忱张乃丽康悦
-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
- 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及组织形态学观察被引量:6
- 2011年
- 背景: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皮肤具有血管化速度慢、力学强度差以及无法永久性保留等局限,因此,需要对相关技术环节进行改进以制备一种合适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目的:建立一种构建有活性的双层组织工程皮肤的方法,并对其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方法:以Ⅳ型胶原和成纤维细胞联合修饰的同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为支架,与表皮干细胞复合后依次经浸没式培养和气液分离界面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组织学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以表皮干细胞和同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具有表、真皮双层结构,其中表皮由多层不同分化程度的表皮细胞组成,真皮为天然三维孔隙结构,胶原纤维完整,且表皮层与真皮层紧密连接,形成整体结构,可满足全层皮肤替代物的基本组织学要求。
- 董丽王旭昇马绍英张乃丽周沫赵亚平李宝兴
-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工程皮肤扫描电镜
- 多孔聚乳酸/骨基质明胶生物活性复合材料骨诱导活性实验(英文)被引量:3
- 2007年
- 背景: 目前复合材料已成为骨移植材料研究的热点, 多孔聚乳酸 /骨基质明胶复合活性材料的应用有待研究。目的: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合成法制备多孔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活性材料, 体外评价其骨形成能力。设计: 观察对比实验。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生物材料制药技术研究所。材料: 小鼠 MC3T3-E1 成骨前体细胞从日本 RIKEN 细胞库获得, 聚乳酸由暨南大学提供。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小鼠 MC3T3-E1 成骨前体细胞在含 100 g/L 胎牛血清 ( 四季青) 、100 mg/L 青霉素和 100 U/L 链霉素的 DMEM 培养基(Gibco, 美国) 培养, 用 0.25%胰酶(Gibco, 美国) 传代。方法: 实验于 2005- 10/2006- 07 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多孔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 并通过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情况。在体外将聚乳酸、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与 MC3T3-E1 小鼠成骨前体细胞共培养, 分别为聚乳酸组及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组, 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数码相机拍摄每组培养孔图像, 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测定被染色面积占培养孔面积百分比, 即为钙化结节面积百分比。采用细胞超声裂解法检测各组细胞内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 ①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②钙化面积的定量测定。③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 ①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复合材料骨基质明胶与聚乳酸混合均匀, 材料孔隙分布均匀, 孔隙大小在 50~150 μm之间, 孔洞联通性好。在这些大孔隙的壁上, 仍有大量 5~10 μm 的孔隙。②钙化结节面积测定结果: 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组、聚乳酸组、空白对照组钙化结节形成面积百�
- 张育敏李宝兴马绍英马洪强张乃丽原林
- 关键词:骨诱导骨基质明胶聚乳酸
- 聚乳酸-骨基质明胶多孔复合材料制备及骨诱导活性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采用CO2超临界法制备一种新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多孔复合型骨支架材料,并检测骨诱导活性。方法选取健康成人供体皮质骨进行脱脂、脱钙和脱蛋白处理制备BMG,将按体积比3:1混合的BMG—PLA及纯PLA,分别置入超临界CO2反应装置中,同时加入粒径为100~200,am的NaCl颗粒作为制孔剂,反应制备多孔PLA—BMG和PLA复合材料。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培养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按20μl/孔2×10^4/ml浓度的细胞悬液加入含不同材料的24孔培养板内共培养2周,其中PLA—BMG组:每孔含100μg粉碎的PLA—BMG复合材料;PLA组:每孔含100μg粉碎的PLA材料;DMEM高糖培养基组作为对照组;每组设6个复孔。通过茜素红S染色法染色钙化结节,定量分析钙化面积;收集共培养细胞并在1m10.2%的Nonidet P-40溶液中超声裂解,检测细胞内钙含量和ALP活性。结果超临界CO2法所制备PLA—BMG多孔复合材料中BMG与PLA混合均匀,孔隙大小为50~150μm,孔径联通性好;PLA—BMG组ALP活性、钙含量及钙化面积均值分别为325.59±70.40U/gprot、3.51±1.64mmol/gprot和42.98%±4.44%,均高于PLA组63.62±30.01U/gprot、1.04±0.21mmol/gprot和9.55%±1.94%,及对照组2.40±1.47U/gprot、0.70±0.24mmol/gprot和0.86%±0.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LA组的ALP活性及钙化结节面积与对照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O2超临界法制备的PLA—BMG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有前景的骨植入材料及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张育敏李宝兴李冀马绍英赵亚平王建茹原林
- 关键词:骨基质明胶聚乳酸骨诱导